何文璐,唐廣明,唐義輝,廖 千
(1.廣西有色金屬集團資源勘查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3;2.廣西地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3.廣西有色栗木礦業有限公司,廣西 恭城 542502)
廣西全州縣兩河礦區礦產位于南華準地臺桂東北凹陷北東段,桂林弧形斷褶帶北東端,為一向西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構造帶。出露地層古生界泥盆系~二疊系的碎屑巖、碳酸鹽巖、含硅質巖等建造及中生界白堊系紫紅色復陸屑類磨拉石建造為主,其中二疊系下統孤峰組為主要賦礦產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有:石炭系下統寺門組—羅城組(C1s-C1l),石炭系中統大埔組(C2d);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孤峰組(P1g),上統合山組(P2h)及第四系(Q)。其中二疊系下統孤峰組(P1g)為本區含礦層位,與下伏棲霞組整合接觸,自下而上分為下段(P1g1)和上段(P1g2)。
孤峰組下段(P1g1)下部為黑色薄層狀硅質巖;上部為灰、淺灰白色、灰黑色、黃褐色薄層狀硅質巖夾生物碎屑泥晶-微晶灰巖,厚度40m~85m;孤峰組上段第1層(P1g2-1)巖性為灰黑色薄層狀含硅質巖夾灰白、紫紅色微-薄層狀硅質泥巖。厚度19m~30m。
褶皺:礦區主構造為近南北向的倒轉向斜,總體走向近南北,傾角為25°~52°,局部60°~75°,倒轉向斜兩翼的巖層主要傾向西,局部(西翼)傾向東,產狀80°~92°∠28°~40°。核部由上二疊統合山組構成,翼部由下二疊統孤峰組、棲霞組及上石炭統大埔組成。倒轉向斜中,次級褶皺發育;褶皺構造控制著本區礦產型氧化礦層的分布。
斷裂:斷裂主要分布于礦區的南西側,其中,F1為北西~南東向的次級平推斷裂,F2、F3為北東~南西走向平推小斷裂,斷裂構造僅造成了局部地層和礦層的小錯動,總體來說,該區斷裂構造對成礦影響不大。
工作區未見巖漿巖出露。
礦層環繞礦區倒轉向斜翼部下二疊統孤峰組(P1g)分布,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多層產出,礦層產狀與圍巖產狀一致,隨褶皺而變化,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一般為21°~52°,局部為75°。礦層(體)由褐黃、淺灰白、棕褐色粘土、疏松狀土、硅質灰巖、硅質泥巖碎塊和礦石組成。礦區共發育有三層礦,礦床規模為中型,其中以Ⅰ礦層規模最大。
Ⅰ礦層:分布在向斜東、西兩翼,北自36線,南至29線,共有57個見礦工程以200~400×50~100m的間距控制礦層沿走向長3.5Km,延深50m~80m。礦層厚度一般為0.80m~1.30m,最厚3.13m,平均厚1.19m,厚度變化系數51%,屬穩定類型。礦石組分含量:Mn10.53%~41.70%,一般18%~25%,平均23.73%,變化系數21%,分布均勻;Fe1.05%~21.20%,平均12.29%,變化系數31%,分布較均勻;P0.104%~0.444%,平均0.281%,變化系數30%,分布均勻;SiO210.22%~50.58%,平均28.74%,變化系數36%,分布均勻;Mn/Fe0.74%~24.04%,平均1.93%;P/Mn0.0033%~0.0260%,平均0.0118%。
礦石屬高磷高鐵貧礦石,質量一般。礦層埋藏標高165~427m。
Ⅱ礦層:斷續分布于向斜東、西兩翼北36-22線、南7-33線間,共有13個見礦工程控制,礦層沿走向長400km~845km,延深18m~67m,礦層厚度0.32m~2.20m,平均厚1.10m。礦石組分含量:Mn13.54%~25.24%,一般15%~20%,平均18.65%;TFe1.05%~17.30%,平均12.65%,P0.118~0.407%,平均0.218%;SiO222.11%~56.36%,平 均36.39%;Mn/TFe1.01~24.04,平均1.47;P/Mn0.0063~ 0.0233,平均0.0117。礦石屬高磷高鐵貧礦石,質量一般。礦層埋藏標高250m~380m。
Ⅲ礦層:分布于向斜東翼15~11線及16~24線間,有BT3及ML4兩個工程控制,礦層出露長200m~250m,平均厚1.04m,原礦平均品位:Mn 17.83%,Fe 13.35%,P 0.295%,SiO236.13%。礦層埋藏標高230m~310m。
次生氧化礦石呈黑色至褐黑色。金屬礦物占65~80%,主要為隱晶質膠狀硬礦,少量軟礦、礦土及褐鐵礦。脈石礦物約占20%~35%,以石英及粘土礦物高嶺土為主。礦石礦物成份:硬礦,為本區氧化礦石的主要礦物。軟礦,為次生氧化的晚期產物。礦土,褐鐵礦。脈石礦物成份:石英,高嶺石。
礦石結構:主要為膠狀結構,次為隱晶質結構及晶質葉片狀結構,少量微—細粒結構和非晶質結構。以上結構在本區的礦石中常見。
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薄層狀構造、紋層狀構造、薄片狀構造、粉狀構造、土狀構造,次為蜂窩狀構造、葡萄狀構造、網格狀構造等。
礦層賦存于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上段中上部氧化帶界面之上的含地層中,嚴格受地層層位、含巖系及氧化帶控制,成礦物質均來源于含巖系,本區原生含巖石為含硅質灰巖。由于本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濕多雨,化學風化作用強烈,含巖石遭受風化作用,巖石中的礦物和含礦物被分解,大量的Ca、SiO2等組分被流失,而Mn則氧化成硬礦、軟礦、礦土等殘留原地,并逐步富集形成帽型礦床。
礦層露頭標志:在礦區內的沖溝、民采坑發現的礦層露頭,是直接的找礦標志。礦石轉塊標志:在沖溝中或地表上發現有礦石轉塊,標志著附近有含地層或礦層存在。地層巖性標志:本區礦層賦存于二疊系下統孤峰組(P1g)上段含巖系中,其頂、底板巖性有含硅質巖、含泥巖,在這標志層上下可能存在帽型礦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