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華,
(1.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省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河北 廊坊 065201)
研究區位于Ⅰ級大地構造單元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與華北地臺分界線康保-圍場大斷裂北側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屬于內蒙華力西晚期褶皺帶多倫復背斜棋盤山中凹陷,是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中的大興安嶺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鐵、錫、銅、金、銀、鋁、鋅等礦床成礦帶的最南端。
區內地層出露以中、新生界地層為主,局部可見少量太古界及古生界地層發育。
(1)太古界地層。區內太古界地層僅有單塔子群南店子組,集中分布于龍頭山鄉五號-七號村以南-道壩子鄉地咕嚕溝一帶,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磁鐵石英巖或大理巖等。
(12)泥盆-石炭系。區內只有少量分布,集中分布于朝陽灣鄉大光頂子一帶,地層角度不整合與太古界角閃斜長片麻巖之上,頂部與二疊系蝕變安山巖成斷層接觸。
(3)二疊系。零星分布于鐵匠溝、水泉溝及小錐子山—康家溝一帶,為一套濱海-中性火山巖-濱海相巖石組合,普遍受弱區域變質作用影響。
(4)侏羅系。侏羅系地層出露廣泛,主要為上侏羅統張家口組,進一步可劃分為半截川熔巖段、甘溝門紅色砂礫巖段、五道川火山碎屑巖段。
(5)白堊系。區內僅有下白堊統出現,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侏羅統之上,頂部被第三系玄武巖角度不整合覆蓋;為一套中性為主的火山-沉積地層,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
華力西運動和燕山運動基本決定了區域的基本構造格架。由于康保-赤峰I級大斷裂從該區域通過,斷裂以北為內蒙-興安華力西褶皺帶多倫復背斜東南翼,以南為中朝準地臺內蒙地軸內。
區內火山活動強烈,巖石類型復雜,時代以中新生代為主,巖性以安山巖、玄武巖為主;區內侵入巖、次火山巖不太發育,除個別大巖體外其余均規模較小,多為稀散的脈巖。
侵入巖
(1)太古-元古代侵入巖(γ1-2)。為區內最早一次侵入巖,分布于朝陽灣一帶南部,侵入于太古代南店子組角閃斜長片麻巖中,巖體邊緣礦物顆粒變細,并見有角閃斜長片麻巖的補擄體;該巖體為灰黃-淺肉紅色中粗粒花崗巖,普遍見礦物定向排列呈似片麻狀構造。
(2)古元古代花崗巖(γ43)。分布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龍頭山鄉大字村一帶;位于康保-圍場斷裂帶內,在幅內呈東西向展布,長約6Km,稱為大字五號巖體,為華力西期碎裂花崗巖;由于受斷裂影響,巖石破碎嚴重,礦物重結晶定向拉長,出現似片麻狀構造,蝕變強烈。
(3)中生代侵入巖(γ52)。該時代巖漿活動強烈,巖體規模大、分布廣;主要巖性包括:由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出露面積小,巖體北緣圍繞安山巖內有星點狀黃鐵礦化,同時巖體本身付礦物中磁鐵礦含量高;花崗斑巖()分布面積小,主要有五道川、小河子和大南岔等三個巖體組成,侵入于大北溝組一段的凝灰質砂巖和張家口組三段流紋質凝灰熔巖中。
工作區位于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中的大興安嶺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鐵、錫、銅、金、銀、鋁、鋅等礦床成礦帶的最南端,在我省境內僅發現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滿漢土-小扣花營銀多金屬礦床和義興號-三家金礦床。
小扣花營礦床銀礦床屬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棋盤山鄉管轄,礦體分布于侏羅系張家口組二、三段的晶屑凝灰巖及含角礫凝灰巖中,嚴格受N30°~45°W方向構造破碎帶控制,礦體主要賦存在構造帶內,與地層關系不明顯。該礦床主要由三個主礦體組成,在主礦體旁側有少量小礦脈。
預查區內主要有三處異常帶:一是五號村至大字村北側東西走向異常帶,由東西向硅化蝕變帶引起,異常濃集中心在異常帶東側,水系綜合異常編號為H-1-丙、H-2-乙、H-3-乙、H-4-乙、H-5-乙,巖石綜合異常編號為E-1-乙、E-2-乙、E-3-乙、E-4-丙、E-5-乙、E-6-乙、E-7-丙、E-8-乙;二是預查區西側十三號村北側異常帶,該處基巖出露良好,北東向破碎帶可能含有硫化物,故該處異常面積大,元素多,濃集中心明顯,水系綜合異常編號為H-6-乙,巖石綜合異常編號為E-9-乙、E-11-乙、E-12-乙;三是預查區東側,呂家營子東南側異常帶,可能由東西向的韌性剪切引起,水系綜合異常編號為H-12-乙,巖石綜合異常編號為E-18-乙。
本次預查工作實現了在冀北地區內蒙褶皺帶火山巖中尋找熱液脈型銀多金屬礦床的可能性,為我省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地表工程揭露,在地表發現銀多金屬礦體,深部可能有突破性發現。Ⅰ號成礦遠景區:Ⅰ號礦體受康保—圍場大斷裂南部的次級斷裂F3控制;圍巖為燕山期安山巖及老基底的花崗閃長巖,成礦對圍巖無選擇性;已發現銀礦體呈礦體整體呈較規則的脈狀體產出;形態復雜,膨脹、收縮相間出現,呈連續或斷續透鏡狀體;但產狀穩定,整體走向呈290°,傾向194°~215°,傾角57°~71°。Ⅳ號遠景區:該區主要石英二長巖與二長花崗巖接觸位置,成礦條件優越。化探異常范圍大、強度高、濃集區域大、中心顯示明確;槽探揭露有鉬礦體,整體表現出銅鉬礦化較好。由于鉬易被氧化、受淋濾等因素影響,地表未能揭露出成規模鉬礦體,但激電掃面顯示ηS最高達3.65%,用1.8%圈定異常長達700多米,寬120米,北西走向;ρS一般大于2000Ω.m,最高值可達5460Ω.m,該高阻異常應為二長花崗巖中二長巖脈或硅化帶引起,該激電異常在深度150米左右可能賦存Mo及貴金屬等硫化物礦體。Ⅱ、Ⅲ號成礦遠景區:成礦條件有利,物化探耦合不錯,但地表覆蓋嚴重,化探異常位置耦合較好,但整體異常值偏低,槽探工程揭露顯示有銀多金屬礦化體出露,銀最高可達11.5g/t、伴生鉛最高達0.80%。其中,Ⅲ號遠景區內發育的韌性剪切帶是區域內成礦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