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任重 陶短房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白云怡 譚福榕
歐盟三個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要聯手“遏制中資收購狂潮”!雖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收購熱情已經減退,但歐洲有政治人物仍然抑制不住對中國企業伸“重拳”的欲望。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近日稱,德國計劃與法國和意大利聯手,以通過更為嚴格的歐盟法律加強對歐洲企業的保護。《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德國外長加布里爾這邊還在警告要避免西方與中國的“技術冷戰”,那邊德國政府已在采取新措施了。香港《亞洲時報》說,歐洲正在加強對外資收購機制的審查,“政治的逆風”不會很快消失。
放棄對自由貿易的信仰?
據德國《星期日世界報》28日報道,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向該報表示,歐盟有必要在今年之內盡快出臺相關規定,以有效遏制中方的收購熱潮,減少科技和專業知識外流。他說,如果德國和歐洲在未來仍希望保持經濟上的成功和創新優勢,那么政府就必須有權對受到國家操控的、具有戰略性的企業收購行為進行更為仔細的審核,在緊急情況下也應有權叫停相關交易。
馬赫尼希聲稱,企業并購常常是在扭曲市場規則的融資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德國發起倡議,要求在歐盟框架內對外國直接投資進行更為嚴格的監控。德國已經聯手法國和意大利,共同起草了一份相關的立法草案,該草案已遞交國會審議。
在德國,國務秘書相當于副部長。一般來說,德國部長和國務秘書對外比較統一,國務秘書的表態基本上代表著部長,甚至是政府的意見。《星期日世界報》稱,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此番講話的背景是,審計咨詢公司安永幾天前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企業2017年在整個歐洲的總投資金額為576億美元,比2016年減少約1/3,但中資收購或參股德國企業54家,從數量上少于2016年創紀錄的68家,但投資總金額卻創紀錄,高達137億美元。去年中國在德最大的投資是,海航集團以33億歐元購入德意志銀行股份并成為德意志銀行最大股東。
馬赫尼希的表態并不是孤立的,最近在歐洲不時能聽到類似聲音。法國《世界報》報道稱,28日,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在羅馬呼吁意大利應該參與進來,幫助歐盟形成有效機制,保護歐盟具有戰略意義的工業部門。他以德國機器人企業庫卡被中資并購為例說,庫卡因為缺乏資金,同時由于歐盟禁令得不到國家資助,曾在歐盟尋找合作伙伴,但沒一家企業愿意合作,結果被中國企業買走。勒梅爾說,今后這種情況不應再發生了。
美國《財富》雜志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前不久訪問中國時告誡歐洲領導人,如果要獲得中國的尊重,歐洲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途徑,保護歐洲的戰略資產不被外國拿走。歐盟希望,他與中國關于投資協定的磋商2018年進展到“決定性的階段”。
英國《金融時報》稱,歐洲面臨的危險在戰略投資方面尤為明顯。如果不制定一項泛歐法律,歐盟有可能會看到先進技術被中國竊取。好消息是,德國準備放棄對自貿的信仰,支持法國采取措施阻止中國對歐洲任何戰略資產的控制。
為何會有“科技冷戰”思維
“中國對德投資額2017年是121億歐元,2016年為110億歐元,而7年前僅為1億歐元。”路透社29日稱,近年來,中國投資者在歐洲大規模進行企業并購行為,尤其是一些在相關行業具有領軍地位的重要企業被中方收購,威脅歐洲在高端經濟中的位置。
“歐洲活力”新聞網稱,中國對歐盟發動購買狂潮,令人警惕的是,與中國政府有關系的企業正在對新技術和專業知識進行戰略性投資,他們當中不止是民用,也可用在軍事領域。歐洲的科技已經出現在中國的飛機、艦船和潛艇上。在自貿背景下,歐盟國家有可能失去他們的技術優勢以及制定獨立外交政策的能力。
“安全與就業:西方的憂慮”,“德國之聲”這樣分析德國及歐洲國家對中國收購的擔心:就德國乃至歐美整體而言,對于中資企業收購行為加強監管的呼聲一再高漲,尤其是在中資表現最為活躍的2016年。圍繞庫卡以及半導體設備生產商愛思強收購案的爭議,讓不少人對中資“入侵”具備戰略意義的關鍵行業產生警惕心理。另外,也有人擔心中國企業收購后可能造成德國就業崗位流失。
“事件的真正背景是歐洲害怕‘中國制造2025,害怕中國成為世界高科技制造中心”,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2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歐洲一直公開倡導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但對中國投資者進行限制的做法顯然與這一宗旨相違背。他認為,德國這兩年不斷加大對中國投資者的打擊,先是叫停個別企業收購案。然后是去年7月增加了政府對外國企業收購本國企業的干預權。現在又是聯合法國和意大利要求從歐盟范圍嚴控中國收購,這有保護主義的嫌疑。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2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歐洲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保持著技術領先優勢,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力以及未來會發生的趕超,歐洲的技術優勢很難保持下去了,這就讓歐洲很自然的有“技術冷戰”思維。這種“技術冷戰”思維認為,未來國際分工的變化會使得歐洲與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位置互換,而中國也會如同歐洲一樣,希望一直保持對歐的技術領先。
希望歐方客觀對待企業的商業行為
對于德法意準備限制中資收購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9日對《環球時報》獨家回應稱,中資企業投資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稅收,希望歐方客觀對待企業的商業行為。華春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方已經注意到了相關報道。經貿投資合作是中歐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成果有目共睹,有力促進了各自經濟發展。中國企業赴歐投資并購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希望歐方客觀對待企業的商業行為,本著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為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投資活動創造良好氛圍,促進中歐經貿合作健康發展。”
“歐洲目前的心態同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有相似之處”,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認為,過去,歐美無論在技術發達程度上,還是經濟總量都在世界前列,因此它們是居高臨下地看待其他國家的,想的是怎么樣打開其他國家的大門。隨著全球整體環境發生變化,歐洲國家突然覺得自己的門也沒有太關上,需要一個柵欄,所以會想到要制定一些新的規則。
英國《金融時報》29日稱,歐盟對中國的不滿與美國類似。但處理手法卻不同。歐盟要的是更多規則,特朗普要的是更多結果。
部分歐洲國家的做法,在歐盟內部也是引起爭議的。法國《世界報》稱,妨礙歐盟限制中資并購的關鍵,是歐盟自身缺乏資金和投入,東歐各國在這方面顯得更加直言不諱,匈牙利總理烏爾班前不久表示,如果歐盟在幫助該國改善基礎設施方面口惠而實不至,“我們只能轉向中國尋求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