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細興+秦令今
中國80%的社會零售是通過傳統的流通模式運營,這注定了它在數字化、多渠道乃至消費者洞察方面能力不足,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間。
隨著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新零售已經成為2017年業內的共識,并被推上行業風口。“新零售”概念在這個時間節點爆發,是幾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由于電商增長開始趨緩,從原來三位數的增長下滑到兩位數。對于具有創新動力的互聯網電商人來說,他們不甘于接受線上業務增速放緩的預期,必然要尋找下一片藍海。
而下一步的增量來自于哪里?
我們知道,電商的增量來自于網購用戶和網購用戶的購買頻率,在中國,網購用戶的滲透率已經接近90%,可以說,網民中開發新用戶的概率是很低的,這也是為什么最近兩年網購用戶呈個位數增長的原因。
同時,雖然網購滲透率很高,但是網購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并不高,大約為百分之十五,這意味著,還有百分之八十多的社會零售是在線下發生的。對電商人來說,線下百分之八十的份額就是下一片藍海,他們有動力去滲透到線下零售。
其次,是傳統零售自身的不足,給了它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實現自我提升的空間。中國的傳統零售存在幾個制約點:第一,大部分的賣場不是做零售,而是出租場地,所以盡管中國的百貨是零售的很重要渠道,但這個渠道并沒有零售基因,它不碰貨意味著它不碰供應鏈、物流甚至交付。這導致傳統零售在轉型時很難成功。其次,中國的品牌商也不碰零售,它們大多通過加盟、分銷渠道的方式進行銷售,所以中國的品牌商在零售這塊兒也是缺失的。
中國80%的社會零售是通過傳統的流通模式運營,這注定了它在數字化、多渠道乃至消費者洞察方面能力不足,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間。
第三,新技術的出現,讓改造零售變成可能。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原來無法實現的消費者洞察成為可能,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讓人成為一個可以量化的起點,把門店變成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場所,從而讓供應鏈基于大數據化的反向定制成為可能。這兩個核心技術,包括AI和云計算,讓傳統零售嫁接新零售成為可能。
最后,資本的力量也不可忽視。
任何一次零售的升級,都是效率的革命,零售的精髓就是成本和效益,渠道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讓供需和效率匹配的成本達到最優化。
簡單來說,新零售需要具備構建場景的能力,因為場景能夠帶來用戶體驗,但同時,也不能因為場景和體驗而忽略了效率,而效率來自于數據的支撐和指導。最后,在人群基數很高的時候,新零售不需要重復電商原來“先虧錢再盈利”的模式,從一開始就是可盈利的。
從零售商的角度,以用戶為中心,用戶是關鍵,就意味著原來傳統零售“貨場人”的邏輯架構必然要發生變化。與用戶打交道的部門可能是網站,也可能是一個App,這些與用戶打交道的部門變成發出指令的部門,用戶的接觸點是它的關鍵點,公司其他部門都要圍繞著這個部門展開工作;其次,傳統零售的貨架擺設模式是以品類來分,以“貨場人”的方式驅動。但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時候,用戶并不只買一個品類。比如亞馬遜書店里的擺設是,當你買書的時候,周圍會出現你可能還會喜歡的書,這背后就是數據在做融合,通過融合線上線下數據,為消費者做出推薦。
新零售現在還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階段,到2018年新零售領域將出現更明顯的特征:第一,更多的傳統零售會出現新零售部門,新零售公司也會出現;第二,將會出現百億級銷售額的新零售公司,吸引更多行業資本進來;第三,像億瑪在線這類的配套服務公司和市場將形成;第四,新零售公司之間在品類上會出現差異化;最后,傳統線下的店鋪以新零售的方式觸網,新零售能夠部分地解決線下零售的痛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