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繁榮意義重大。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自200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立傳承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實施教育傳承、推進多元化保護等措施,全面展開保護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
為推動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進一步開展,增強社會公眾非遺保護意識,展示非遺交流豐碩成果,助推非遺教育傳承廣泛深入大眾生活,2017(首屆)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于10月27日在銀川國際會展中心A館舉辦。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原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解孟林,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馬宇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楊寶,自治區博覽局巡視員劉錦旗,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巴岱、閆智紅、譚立群,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紀委書記畢彥華,寧夏觀唐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馬秀英;有來自寧夏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及江蘇、陜西、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自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家的工藝品參展商。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李生龍主持開幕式。
本次博覽會共有300余家展商參展,展會期間,展出了民族服飾用品、銀器銅器、烙畫、沙畫等傳統藝術工藝品以及刺繡、剪紙、吹糖人、泥塑等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等數百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觀眾零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
自2003年正式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建立了62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普查確認了296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了自治區、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共公布了四批83項自治區級名錄項目,其中賀蘭硯制作技藝、回族山花兒、回族民間器樂、固原磚雕、二毛皮制作技藝等18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確認了176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 9人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本屆博覽會旨在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社會公眾非遺保護意識,展示非遺豐碩成果;并借助會展平臺及寧夏區位優勢,為眾多參展的非遺項目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展示交流平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