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贊
在這個時代,旅行不“曬圖”,猶如古人錦衣而夜行。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圖像生存”的時代。

代表“詩和遠方”的旅行,日漸成為中國人的新生活時尚。許多人都將“努力工作→財務自由→環游世界”設定為自己人生的“三步走”戰略規劃,旅行似乎已經成為社會成功人士的“標配”。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旅行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通過“逛吃逛吃”讓自己得到休閑娛樂,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自己那停止更新很長時間的朋友圈突然間“復活”,拍照——挑選——修圖——曬圖,一張自然的“照片”經過無數道工序打磨之后配上地理定位,完成了“旅游打卡”,也生成了一個“高格調”的朋友圈。
我們不得不感嘆:在這個時代,旅行不“曬圖”,猶如古人錦衣而夜行。
秦怡形容自己有點“神經質”,每隔一段時間就想出去“瘋癲”一把。她甚至自創了一句話來表達人生理想:“伴一人枕邊,覽萬千勝地。”也因此,她的“朋友圈攝影大賽”并不需要刻意選擇在某一個假期。
在朋友圈中到處透露著她的優雅:在游泳池旁邊曬著日光浴,或者是在某個輕奢品牌前靜靜流連,抑或是在高原上藍天白云下的背影……這些地方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如果不借助朋友圈照片之下的地理定位,一般是認不出來的。照片發出去之后,評論區里那些“秦怡你好美”的點贊,就是對她辛苦“攝影”、不斷“曬照”的回報。
每到假期,秦怡都自動加入“朋友圈攝影大賽”。她在黃金周去了上海和杭州,行程和感受幾乎都反映在了微信朋友圈。在美術展覽館中,她會目不轉睛地觀看美術作品和陶瓷工藝作品;在“異次元”主題的游戲廳中,她會選擇和各種ACG(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中的二次元角色“凹造型”;在一個輕奢品牌店里,她會靜靜看著那些做工精細的商品,即使愛不釋手,但她卻不會輕易購買。她說,把這些錢用到“該去的地方”。
秦怡所說的“該去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她每次旅行中所遇到的咖啡廳。有的人經常去咖啡廳,倒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喝咖啡,只是那里的餐具特別“精致”,周圍的環境很適合拍照,在朋友圈中顯得很有“格調”。那些以咖啡廳中的精致餐具、帶著漂亮圖案的咖啡杯口為主角的圖像,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無疑是優雅生活的一種無聲言說。這無形地把朋友圈中其他千篇一律的自拍、代購、心靈雞湯給甩開了幾條街。由此,秦怡的照片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總會收獲無數個“點贊”。
如今選擇海外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游客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旅游業的一大支柱。因此,黃金周現在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節日,也是外國人的節日。
章嫻今年和家人一起加入了海外游的“軍團”。國慶放假的前一天,在機場經歷了飛機晚點的波折,章嫻和家人終于登上了飛往新西蘭的飛機。飛機飛行11個小時后,她們一家人抵達了奧克蘭。
章嫻這次出行選擇國外游,并不是為了呼應那個去日本看櫻花瞧不上在玉淵潭看櫻花的“旅行鄙視鏈”。一方面她覺得國內許多地方已經去過了一遍,沒必要再去湊熱鬧了;更重要的是,不能影響“朋友圈攝影大賽”的“參賽作品”:黃金周期間,國內的名勝古跡到處都是人山人海,每次拍照都是一個“集體照”,這影響了她發朋友圈的興致。她在朋友圈中發的照片,要么是漂亮的風景,要么是自己的“獨照”。
旅行、拍照、擠滿一個“九宮格”,然后發朋友圈,已經成為章嫻旅行中的一種習慣。國慶的第一天,她宣布自己正式加入了黃金周“朋友圈攝影大賽”。在拍攝《指環王》的霍比特村時,她感嘆這里簡直是“如夢如幻、如畫如詩”,美得讓人窒息;第二天她曬出了新西蘭的湖光山色,當然還有自己在水天一色之間“凹造型”的快樂瞬間;第三天,她歇了一天;第四天恰逢中秋節,她在異國他鄉的新西蘭皇后鎮發朋友圈,遙祝朋友們中秋節快樂;第五天,章嫻一路閑逛,在一群動物之間,她不停地來回“挑逗”那些“呆萌”的小動物,童心瞬間被激發;第六天,信號不好,來不及發朋友圈;第七天,她嘗試了滑翔翼,自我調侃是“蠶寶寶上天記”。
章嫻一邊和家人盡情欣賞美景,一邊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對準這些旖旎秀美的風景,然后聚焦、濾鏡,一條條朋友圈“九宮格”很快被填滿了。
盡管可能面臨著“通訊錄好友”海外代購的困擾,她并沒有顧慮到這些,也沒有設置分組可見,她將這些精彩的“參賽作品”連同著新西蘭地理定位一起發在了朋友圈。她調侃自己:“不發朋友圈,不參加‘攝影大賽,這次新西蘭豈不是白來啦!”
大多數國人和秦怡、章嫻一樣,都是“朋友圈攝影大賽”的積極參與者。旅行代表著“詩和遠方”,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時尚、品位、自由、快樂。
旅行的風靡,實際上是人們生活方式從生存型到發展型、享受型的一種轉變。這種普及與中國的“壓縮式現代化”道路息息相關。這揭示了中國啟動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就實現了經濟騰飛的奧秘,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在單位時間內要消耗更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所以人們常常會感嘆自己“整個身體都被掏空了”。
當“詩意”和“遠方”聯系在一起時,出門旅行就變成了中國人在平時的工作壓力中,給自己制造的一種實現自我心理安慰的“幸福想象”。假期定期出門,感受與快節奏、強壓力的現代都市生活模式截然不同的慢節奏式休閑生活,就成為人們釋放壓力、補充能量的一種常見辦法。由此,出門追尋“詩和遠方”就會成為人們假期爭相復制的一種標準化的休閑生活方式。定期出去旅行度假,已經成為“壓縮式現代化”進程下國人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微信朋友圈這種自媒體的流行和旅行潮流的匯合,形成了“朋友圈攝影大賽”。旅行和攝影——過去被標簽化為“貴族化”的行為——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后變得極為尋常。一個普通的“素人”也可以通過智能拍照手機,把自己打造成朋友圈中“那顆耀眼的星星”。
可以說,當代的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圖像生存”時代。人們邊旅行,邊在微信朋友圈中用自己的圖像與友人的圖像交流,人與人的關系開始被圖像與圖像的關系取代了,人際之間的互動更多變成了圖像之間的隨機“互粉”、點贊和評論。
在“圖像生存”時代,借助“朋友圈攝影大賽”,旅行者不僅使自己的圖像、文字這種信息得到了生產和傳播,而且使人們得以和周圍的人共同分享對事件的看法,使人們能夠在點贊和評論中完成社會交往。
而且,人們通過“朋友圈攝影大賽”中出現的特定文化符號,建構了自己的線上身份,通過朋友的點贊和評論篩選出了與自己具有共同興趣、品位的朋友。于是,在微信中,借助各種各樣主題的“朋友圈攝影大賽”以及引發的點贊和評論,人們無形中實現了對一眾朋友進一步的細分。
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雖然面臨“通訊錄好友”要求海外代購的“威脅”,雖然面臨“銳化——磨皮——柔光濾鏡”這一套拍照技術的考驗,但這依然“逼停”不了“參賽者”不漏聲色地用銳光拍攝、“曬照”,優雅稱霸朋友圈的企圖。
(吳迪薦自《南風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