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誠實信用的原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其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特別是,在民商法體系中,誠實信用的作用更是不可缺少,而且這種不可或缺不是認知上的不可或缺,而是再具體的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切實需要。所以,本文試圖淺要分析信用原則的現狀問題,并且指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基本建議。
關鍵詞:信用體系;民商法;重新構建
一、對目前誠實信用原則現狀的分析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以及民事活動中的一項準則,以其善良真誠、守信不欺的獨特內容成為了具有強制性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過,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利己主義的偏離與泛濫導致誠信在社會的各領域發生問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領域中,誠實信用原則面臨的問題。市場經濟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復雜起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現象:虛假廣告宣傳、企業經濟詐騙、金融欺詐、以及用各種手段騙取出口退稅等違法行為十分普遍。另外,部分假冒偽劣商品也開始充斥市場;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坑蒙拐騙等現象頻繁發生。例如:前幾年出現的阜陽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還對廣大的消費者造成巨大的損失。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陳新年主任的報告可知:中國每年因為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而因產品質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由此可見,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使一部分企業在短期內獲利,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增加了交易成本,擾亂了市場秩序,對社會貽害無窮。
(2)司法領域中,誠實信用原則面臨的問題。在司法工作當中也出現了很多不誠實、不守信用的現象。例如:在涉及法律的案件當中,一些律師為了貪圖個人的利益,不顧事件的真相,惡意編造事情,進行訴訟,更有甚者,還偽造出示證據,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提供前后不符的證據等等,這些都嚴重的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在簽署履行合同契約中,誠實信用原則面臨的問題。合同契約是市場經濟的一項核心內容,也是衡量市場成熟、完善與否的標尺。它能夠規范交易行為,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但目前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良現象。例如:利用合同進行詐騙、非法倒賣合同、非法轉讓承包合同并導致大量“豆腐渣工程”傷人破財、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刻意謀求對方過多的讓步、合同訂立后無故拖延履行、甚至不履行,騙取定金、拖欠價款、賴帳等現象層出不窮。這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助長了商業投機心理,敗壞了商業道德,動搖了市場經濟的基礎。
二、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
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重要性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法律中強化信用原則的重要地位,加強其可行性與操作性,并堅持長期貫徹信用有以下三大好處:
第一,加強民商法信用體系的相關立法,有利于有效劃分民事活動主體與客體的權利與義務,明晰民事活動的責任。
第二,有效地降低地方保護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可避免政府對市場經濟的過分干預,從而避免短期經濟行為,有利于合理與規范政府的正常行為。
第三,有利于完善法律救濟制度,實現自由裁量的完全透明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與建議
(1)加強信用權的構建首先,立法部門應當構建立法信用權,并將信用權從其他法律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種新人格權,這也是信用權立法的核心內容,從而增強所有的法人、自然人等享有信用權的現實可能性,并能在經濟活動中充分使用這一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信用權,促使整個社會在誠實信用的基礎上進行市場交易,自覺維護遵守市場經濟秩序。信用權的提出與構建,有利于充分保護相關人士或企業的信用利益,是民商法整個信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民法草案中,涉及了信用體系、信用權構建等相關問題,其意圖通過原則性的法律條款來維護信用權,構建信用體系,完善法律框架,其立法目的與時代的需求相符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公司的信用建設從法律層面分析,信用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作為市場的主體,公司企業必須自覺遵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如果違約,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并對他人的損失進行賠償。在缺乏信用的現代社會市場中,為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必須高度重視保護公司信用這一工作。公司信用水平的高低,嚴重影響了利益相關人、債權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安全交流,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公司的信用主要是基于公司履行義務和償還債務能力這兩方面進行評價的,而公司履行義務和償還債務的能力又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人”,公司決策的做出在本質上是公司機關人的協調與平衡;二是“資”,這里“資”包括了靜態資本與動態資產這兩方面,資產和資本的雙重保護夯實了公司的信用基礎。
(3)加強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立法機構在制定信用法律制度時,首要原則是尊重個人的個體權利,例如憲法給個人賦予了充分權利,對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通過何種渠道,如何收集何種信息是符合憲法的提出了清楚明晰的界定要求。在我國,缺乏保護個人隱私方面的立法,將隱私的權利調整到名譽權的權利范圍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在收集和傳播個人信用資料的時候往往會不可避免的觸及到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例如個人的年齡、家庭狀況、婚姻狀況、消費情況、薪水等。因此,立法機構應當加強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從法律上保護個人的信息隱私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