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
摘 要: 標記作為一種簡潔而又包含具體意思的載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思維特點。通過發揮標記的暗示作用,能有效提升幼兒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本文闡述了教師如何將小班幼兒生活學習目標,以直觀形象的標記符號物化到環境中的做法和思考。
關鍵詞: 小班幼兒;生活能力;標記
良好的常規教育是幼兒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并具備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是一日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剛剛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的集體中,正處于集體生活的探索、適應階段,正是教師開展常規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
在實際工作中,幼兒的行為多在老師的提醒或監督下產生,自覺行為較少,教師對常規的簡單重復和一再強調,會使得幼兒產生厭煩感和抗拒感,不利于幼兒自律行為的產生。
標記作為一種簡潔而又包含具體意思的載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思維特點。我嘗試將幼兒園生活常規中需要學習和鞏固的內容,以直觀形象的圖形或簡單的標記符號呈現在環境中,在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的信息刺激下,輕松地向幼兒傳遞各種信息和要求,從而促進其自律行為的產生。主要運用在幾下三個方面:
一、 我會照顧自己——自理能力培養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普遍出現自理能力弱、獨立性差、不能適應集體生活等種種問題。家長不正確的教養方式,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生活技能、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教師利用標記,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幼兒良好生活常規的形成。
喝水時間到了,我在飲水機前的地面上貼上了幾對小腳印,“告訴”幼兒喝水的時候,需要排隊;在最前面的腳印邊上添上了一個向右的箭頭,提醒他們,倒完水往右邊走。飲水機孩子們一個跟著一個接水,井然有序。
盥洗室里,我在每個水龍頭前貼上一對小腳印,提示幼兒這里只能站一個人,后來的人要排在后面。拍攝正確洗手的步驟照片,按合適的高度將洗手步驟圖貼在洗手池的墻面上,用數字、箭頭來提示幼兒看的順序。每個幼兒都會饒有興趣地按照腳印排隊,看著墻面圖示洗手。
每天餐后,我用相對應的物品簡筆畫記錄下“碗、勺子——杯子——毛巾——椅子”,再加上數字和箭頭,幼兒會看著圖片會邊指邊說,邊說邊做,幼兒自理能力、獨立性顯著提高。標記會“說話”,它隨時隨地、持續不斷地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提示。
午睡室里有午睡步驟圖“鋪被子—脫鞋子—脫褲子—脫衣服—疊衣服—蓋被子”;生活練習區里有疊衣服的步驟圖:“對齊門襟—整理領子—折袖子—折帽子—向上對折”;衛生紙盒上方的墻上貼著小手拿紙的圖案,“告訴”女孩子如廁前先拿好衛生紙;垃圾桶的上方墻上貼著一個箭頭,“告訴”他們垃圾要扔進垃圾桶。標記省去了教師的“苦口婆心”使幼兒有章可循。
二、 我要擺放整齊——物品收歸習慣
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會接觸到很多物品,有個人專屬的,也有集體共用的,小班幼兒剛入園的時候,常會有孩子隨手拿起一個杯子就喝水,洗完手后順手拿塊毛巾就擦,坐位置、睡覺時逮著就坐就睡……我們在每個孩子的毛巾架、杯架、衣帽柜、學具柜等處分別貼上屬于他們的獨特標記,幼兒就能把自己的標記和物品一一對應聯系。標記成了會說話的工具,成了幼兒學會有序收歸物品習慣的好幫手。
美術活動,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裝油畫棒塑料筐貼上組別標記,柜子上也也有相同標記。每次活動前,幼兒就會找到貼有自己組標記的筐子里去取放自己的油畫棒。大大減少了幼兒等待的時間,也讓幼兒體驗到了自我服務的樂趣。
擺放有序的區域游戲材料,在活動結束后往往一片狼藉。教師收歸固然省事,卻讓幼兒失去了學習機會。我給每一個區角都設計了一個圖案,給區角里的每一份游戲材料都做了相應的圖案和數字,并且在柜子上也都貼上了相應的圖文標記,在孩子取放的過程中無形地滲透了圖形和數字對應的學習內容,使得孩子們在游戲中多了一份責任意識,當完成時,孩子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 我能關心朋友——社會行為指導
幼兒通過對周圍生活中各種簡單標記的觀察、了解、認識,學會怎樣做事、怎樣在集體中生活、怎樣與人相處,不僅促進幼兒良好規則意識的形成,更促進了幼兒自主性、獨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小班幼兒剛開始學習使用剪刀時,常常剪刀前端沖外容易發生危險。我在剪刀筐子旁就增加了一副“剪刀嘴沖外(×),剪刀嘴握在手里(√)”。幼兒每次取用剪刀時,都會先看一眼,然后把剪刀嘴握在手心里,以免誤傷到同伴。
開展各個領域活動時,幼兒座位的排列是各不相同的。我用不同顏色的不干膠在教室地面上貼出了不同的線條,幼兒擺放椅子時,將兩條前腿放在線上。每次活動前需要改變座位時,幼兒就能按照顏色有序地將小椅子擺放整齊。
樓梯上,貼了上下箭頭,避免擁擠碰撞,幫助幼兒養成靠右行走的習慣;午睡室的門上貼了“噓”的動作圖,告訴大家輕聲說話;飲水機旁貼著“你喝了幾杯水?”提醒幼兒及時喝水;自然角里貼著“陽光+水滴+愛心”的圖片,提醒幼兒關心照料植物;圖書角的墻上貼著幾條圖文并茂的提示:請你坐著看書,一次只看一本書,要愛護圖,看書時要安靜,看完后放回原處。每次活動時,圖書角里總是一派安靜閑適的景象,活動后,一摞一摞的圖書總能整整齊齊的擺放在架子上。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小班幼兒雖然在生理與心智水平方面處于較低階段,但他們已初步具備了識別外來標記符號與運用標記符號對他人的行為做出調整性反饋的能力,經過實踐研究,我通過在環境中發現標記的作用,讓幼兒與之互動,在“自我改變,自我調整,自我戰勝”中體驗,從而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形成“自主”,從“自主”形成自我的意識和習慣。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蓮欣.讓標記符號 與幼兒“說話”[J].學前教育,2006,12.
[3]康曉霞.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上海托幼,2009,02.
[4]李素珍.構建小班幼兒良好常規的“妙招”[J].新校園·理論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