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困擾農業人的問題就是,產品品質好,但難賣!怎么才能讓自己的產品沖出重圍,賣上好價錢?用好這幾個經營策略,你的產品“搖身一變”也可以成為爆款,產值上億。
案例:大學生敬偉甫和7個同學在學校里建起的一個小小養雞場,一年賣出2000多只雞、20萬余枚蛋,營業額近80萬元。敬偉甫希望幫助用戶解決抗生素的問題。
據首份中國抗生素的使用量與排放量清單顯示,2013年中國抗生素總使用量約為16.2萬噸,其中養殖業使用抗生素占52%。專家分析,動物體內殘留大量的抗生素,進入人體之后,抗生素會轉移到人體。
于是,敬偉甫養雞場的雞全部實行無抗(抗生素)養殖。這些雞的無抗土雞及富硒雞蛋上市后,供不應求。經檢測,敬偉甫養雞場的雞肉和蛋內不含任何抗生素,主要營養成分硒、鋅、碘比普通雞蛋高3~6倍,膽固醇含量低40%,蛋白質含量高12.7%。
當今新媒體已經成為新農人常用的宣傳工具和推廣渠道。微信、微博、頭條號等都可以成為推廣品牌和產品的最好媒體矩陣與渠道。
案例:因上星光大道而走紅的“土豆姐姐”馮小燕,不僅歌唱得好,其經營的土豆事業也非常棒。
“土豆姐姐”賣土豆除了名氣之外,還掌握了一套如何運用新媒體營銷的心得。這個時代,是得粉絲者的天下!“土豆姐姐”把握了這一點,她借助自己名氣,微博微信吸粉十幾萬。同時,“土豆姐姐”順勢而為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個“土豆姐姐”萬元征集 “土豆廣告語”的活動,一下得到了全國幾十萬人的響應,并且把“土豆姐姐”這個牌子打響了。
“土豆姐姐”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度提升,有力促進了其品牌產品涌泉居土豆的銷售。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消費者都在追求“新”“奇”“特”的產品。做農產品也適合此道理。賣有特色,但又不為人知的產品策略有兩個好處:一是容易形成話題,快速得到傳播;二是市場和價格有優勢。畢竟市場上沒有競爭者,所以能快速打開市場形成市場與口碑。
案例:王小幫,一個農村淘寶創業者。2016年從北京回到家鄉后,開始在網絡上賣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并確立個網絡名字“王小幫”。王小幫在網絡上賣紅棗、核桃、五谷雜糧等特色農產品,并廣受網友追捧。如今,王志強(王小幫)一年的銷售額已超1000萬,為村里鄉親們的特產糧食打開了銷路,成為山西首屈一指的個人網絡賣家。
做微商,除了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或者品牌之外,剩下的就是微商渠道。微商渠道決定農特微商的生與死。
案例:張大發創造過“15天賣出15萬多千克櫻桃”的案例。其中,建微信群就是一大特色。做微商之前,張大發開始組建的微商團隊,賣櫻桃之初群就滿了,又開了第二個群,一共有800多個會員,然后一連七場培訓,給客戶做了接近2G的視頻、文字、圖片資料,開始安排上線預售。15天的時間,一共賣了8萬多箱,一箱是1.5千克或者2.5其千克,一共15萬多千克,銷售額1000多萬元。
當然,在賣貨過程中,張大發還注重品控、售后、物流等一系列問題。賣貨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而是一個系統的建設。
當前,網絡直播已經成為眾多新農人采用的賣貨工具。新農人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加強互動,并讓用戶知道農產品的情況,還提升了農產品品牌,這些都有利于促進農產品銷售。
案例:“村紅”黃澤翼通過直播的方式,在抓雞的空隙對著鏡頭現場售賣:“網上下單,現場稱重,馬上發貨。”
“村紅”直播團隊用“邊參觀、邊講解、邊玩耍”的模式,向網友們直播了山頭抓土雞、樹林里撿土雞蛋、尋找農家臘肉源頭、開蜂箱取蜂蜜、品農家特色菜等場景。直播的相關農產品也在電商平臺同步發售,網友在網上下單后,現場即可實現稱重、裝車,再運至物流園區打包、發貨。
案例:浙江淳安5個“80后”“90后”青年利用互聯網,利用文化內涵和創意,打造了一批千島湖生態農產品的“粉絲”。牟劍是其中一位,他想用自己的方式為本土住民打開 “生態農產品難賣”的局面。他們“刷屏朋友圈”、開微店、用創意包裝……以年輕人的思維,讓一種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變成了“多種創意產品”。
常態化模式下,農產品的貨源和物流將交由協會或企業去挖掘打理,這群年輕人就是通過內涵式創意,把一種種看似普通的農產品,打造出千島湖獨特的文化味道。通過創意的方式,團隊每推出一個產品,總會引來關注。如此,培養了一大批千島湖生態農產品的“粉絲”。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產品拍賣快速發展,年成交額34.93億元,實現五年翻番。一批專業性拍賣企業開始崛起并受到廣泛關注,帶動云南咖啡豆、煙臺蘋果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在2016年陸續進入拍賣領域,極大地豐富了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
案例:福建武夷山舉辦的“2015一帶一路中華好茶·溯源保真”武夷獲獎茶拍賣會,氣氛非常火爆,亮相的八個拍品受到熱捧,每次拍賣均迎來數十次爭奪,最后總拍額超過10萬元人民幣。
2015年在多地荔枝滯銷的情況下,海南農墾局比較成功地組織了一次預拍賣,最終如期完成交易的價格高于平均市場價格,這體現了拍賣這種形式是避免賣難困境的出路。
農產品依靠創意破解銷售難題的話就要在農產品的名字、品牌、包裝、營銷策略等上下功夫。
我們必須要做到每一款產品都能讓消費者或者用戶記得住、想得起。因此,創意對農產品的營銷來說意義深遠。
案例:江蘇新沂農民黃建把他的100多箱農產品五彩瓶裝車賣到世界各地。黃建直言:“靠一個好創意,土得掉渣的稻谷,照樣賣大錢。”
黃建的創意是抓上一把大米、高粱、玉米和綠豆,把它們按比例分層裝進一個玻璃瓶;再加入用來防腐的白油,封口包裝。這就是如今城里年輕人中流行的創意農產品五彩瓶。一把米不值錢,一個玻璃瓶也不值錢。不過,把它們結合到一起,價格就翻了10多倍,要賣到30元。
因為,創意農產品五彩瓶既是別具一格的家居裝飾,也有美好寓意,象征滿滿的豐收和對五彩生活的祝愿。”憑著這個創意農產品,他的加工廠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出口就占了八成,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創意農產品雖然簡單,但由于接地氣、有新意,自然叫響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