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準
(沈陽工學院,遼寧 沈陽 113122)
當前,全國各地區的農產品在不斷豐富的同時,其銷售渠道問題也應運而生,有些特色農產品滯銷現象較嚴重。因此,有必要在傳統銷售渠道的思維上,引入“互聯網+”思潮,借助互聯網的新型營銷模式,讓特色農產品搭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
我國的農業產業長期以來以其附加值低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國內的農產品需求十分旺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農業產品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農業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唯有借助網絡營銷的創新模式,才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更好地服務三農,滿足人民的需求。
(1)促進農業產品的銷售力度。通過引入互聯網,農產品能大幅擴寬銷售渠道,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完美對接,規避中間環節的繁雜。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獲得農產品,而商家也能縮小生產銷售周期,極大地提升營銷效率。
(2)規范農產品市場。互聯網使得農民商家能夠直接通過網絡發布信息,快速推廣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而且,同平臺上所有產品信息一目了然,透明規范,促進同類農產品合理化定價,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3)提供更大地競爭和銷售空間。在“互聯網+”模式中,農戶需要充分融合互聯網和農業產業及其產品,在拓寬渠道的同時,輔之以有效的宣傳,比如頭條號、抖音等產品,能在網絡中以病毒式的傳播速度進行宣傳,從而迅速建立市場效應,讓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乃至小散戶,都能與大企業一樣在網絡銷售中出于同一起跑線,大大提高了網絡銷售的便利和競爭性,也給予中小企業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國農業產業的互聯網市場營銷起步晚、底子薄,無論是來自外部還是產生于內部的矛盾和壓力都不少,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1)互聯網技術、設備不完善。雖然近些年國家加緊在農村布局互聯網,農村的互聯網環境有了質的改變。但不得不承認,農村的互聯網硬件設備還是相對落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區,互聯網普及程度更低,無法滿足人民對互聯網的需求,反過來又極大地制約農村產業的市場營銷渠道。
(2)農民網絡營銷意識薄弱。在國家的大力普及和推廣下,網絡知識不斷普及,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停留在娛樂、瀏覽新聞等層面,對網絡銷售模式意識不足,甚至對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存在誤區,也無先進經驗可以借鑒,對網絡銷售農業產品能帶來的效益存在疑問。因此,在目前大部分農戶教育素質偏低的背景下,要使其大力投資網絡營銷渠道的可能性不大。
(3)特色農業產品的物流配送不及時。毋庸置疑,物流配送在產品銷售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國農村的物流配送一直是一片藍海,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就當下來說,鑒于農產品容易腐敗變質,大多數都不宜長期保存,尤其是現今人們對原生態農產品、有機農產品需求旺盛,更是為農村產品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大的難題。
(1)加強農村網絡設施建設。針對當前東西部農村地區和農村與城鎮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國家要與當地政府統籌謀劃,加大財政支持,各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坐等米下鍋。
(2)提高農戶“互聯網+農業產業”的意識。政府要加大“互聯網+”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提升農戶的互聯網基礎操作知識和技能應用。充分利用宣傳陣地宣傳互聯網營銷的好處和作用,提高對互聯網的親和度和認同度,利用微信、微博、淘寶等平臺擴大“互聯網+”的營銷寬度。
(3)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我國農村幅員廣闊,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物流公司要針對農產品新鮮、易變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搶占市場,提高農產品的配送力度,培訓相關的高素質配送人員,提高買方與賣方的用戶體驗。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市場營銷出于起步階段,無論是主觀認識還是客觀條件都不成熟,要想真正實現農產品的網絡銷售突破,還需要多方發力,齊頭并進,創新銷售渠道,實現當地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