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沈陽工學院,遼寧 沈陽 113122)
自2015年政府提出“互聯網+”這個模式以來,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受到了極大的推動,使經濟快速發展。而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近日習近平主席講話還提到中國是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13億人口都是要吃飯的,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是只有吃飯是第一位,就此看出,我們要清楚的認知到農業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和農業會計作用。在農業上我們應當持續運用“互聯網+”的模式來應對農業會計的工作,讓其更加高效,多樣化,提高農業會計的工作效率和當地村民收入,維護農業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其一,農業會計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核算過程,主要表現在生產、統計和總結報告上。農業會計和商業企業會計對比,農業會計所面對的對象不同,農業生產全程都是一些動植物的生長觀察,環境因素對計算,記錄,核對有著極大的影響,極有可能會降低對記錄報告的準確性。
其二,農業會計所涉及的范圍相對于普通會計更加大一些。目前,在農業發展中國家政府的法律法規對于農產品沒有相對準確嚴格的定義,所以農民將農作物,家禽,牲畜及水產品都叫作農產品。而種類繁多的農業產品中,無論是從生產還是后續的推銷中數據都需要會計人員的反復計算,而農業行業與其他行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樣一來對農業會計數據的據算能力有巨大的困難,解決數據的增多,復雜,都是艱巨的任務。
其三,針對管理體系這一方面說,在農業生產中的管理模式對農業會計而言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一些問題。農業管理不同于企業管理,農業管理有著不同的等級,有大型農場也有小型個體戶,也有很多都是家庭管理體系,在這些管理體系下,不僅有一定的獨立性也有一定的獨立性。所以農業會計人員在記錄核算這些數據的時候也要針對實際的管理模式,應對困難的工作內容。
其四,農產品根據季節,環境,地區的變化價格也會有所浮動,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市場環境的供應需求,農產品的的標價會經常有所變動,時高時低,而有些個體戶的產品也沒有統一固定的價格,即使當地政府會參與到這些情況中,但是也有一定的偏差。這樣一來,對農業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僅僅是復雜,還需要農業會計人員在進行數據核算中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來面對這種情況。
其一,將網絡模式不斷融入到農業會計中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種必要趨勢。也是為了滿足目前農業會計的一些需要,主要是進一步加強了計算時準確性,這也是一個目前農業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農業生產中每一種動植物的生產周期都是有區別的。例如:玉米和樹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玉米是一年為一個周期,每年都需要收割,重新播種,而樹木的生產周期很長,即使是短期的也是需要幾年時間。因此,這對于農業成本,農作物的記錄都有著極大的困難,造成數據的不準確性。而利用“互聯網+”的模式來應對這種情況,會大大減少這種誤差,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其二,利用網絡來規范制度。目前,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農業行業也在持續發展,這種快速的發展的環境中,應當強調農業會計制度的完善。當地政府根據其農業發展狀況,將會計制度進一步完善。用“互聯網+”建立相關的監控管制制度,以農業勞作者實際利益做核心,如若在農業會計計算的工作過程中有誤差及時的糾正處理。不僅強化了會計核算工作,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也使得會計行業在農業發展中更加規范科學化。
其三,合理運用“互聯網+”和農業會計的結合慢慢轉變了當地農民對“互網絡會計工作觀念。在傳統的農業會計數據處理中,普遍運用手工記賬,這種記賬方式不僅僅是浪費時間,也是對數據的準確性有著極大的偏差。
“互聯網+”結合農業會計對農業生產,當地農業發展,生活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深刻的影響。提高當地農業發展經濟,互聯網是一種溝通渠道,也是一種可以和其他產業相結合的產業。因此“互聯網+”在農業會計中的普遍運用不僅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更是對當地農業會計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