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羅軍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遺址公園是建立在對遺址充分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遺址的文化輻射價值,把遺址及遺址附近的綠地開發成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公園綠地系統,以達到保護、教育及拓展遺址文化的目的,同時又滿足城市居民游賞和休憩。
遺址是人類社會發展、自然環境變遷的沉淀,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信息,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記載。遺跡能夠體現出歷史的事件、社會發展、審美認知、經濟制度、科技水平等考古價值或經濟價值。同時,遺址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對遺址的移動、修改均可使遺址的價值減弱。遺址不是自然變遷的結果,它是人類活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反應人類生產、社會交往、文化體制、藝術審美等物質的痕跡。另外,由于年代久遠,遭受自然風化以及人為的破壞,遺址早己不再完整,只留下了殘缺的遺存,是殘缺不全的文物。
遺址公園屬于新興事物,隨著國內遺址公園的蓬勃發展以及理論的日益加深,使遺址公園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完善。王軍在《遺址公園模式在城市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為例》文中認為,遺址公園不但保存跡遺,同時向公眾及社會展示開放。胡小凱在《西安城市遺址公園規劃設計研究》文中認為,遺址公園具有與其他公園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價值體現在真實性和完整性,因而公園要把遺址和周圍環境一起保護展示。胡畔在《遺址公園景觀規劃研究》文中認為遺址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公園是建立在對遺址充分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遺址的文化輻射價值,把遺址及遺址附近的綠地開發成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公園綠地系統,以達到保護、教育及拓展遺址文化的目的,同時又能滿足城市居民游賞和休憩的作用。
(1)遺址條件較好,展示遺存本體:遺址遺存保存情況較好,利用遺址遺存主體為特定文化背景開發的公園類型,如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
(2)遺址遺存主體較少,展示遺址場所為主:遺址遺存遭受部分破壞,但遺址主體場所保存良好,利用遺址的場所、及部分遺存為特定文化背景開發的公園類型,如北京圓明園公園。
(3)只有遺址存在,以展示遺址文化歷史為主:遺址沒有遺存物,只有遺址場所,利用場所作為特定文化背景開發的公園類型,如西安大唐芙蓉園。
遺址公園的前提是保護好遺址,在充分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對遺址進行開發利用,任何有破壞到遺址本身的開發利用行為都應禁止。
遺址是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文化藝術的遺存,具有特定文化內涵,遺址公園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以繼承遺址的文化為基礎,延續、拓展、宣傳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不得逾越遺址的特定文化性。
城市內遺址公園屬于公園綠地的一種,應滿足綠地所需的自然景觀屬性,具有山林景觀、水體景觀、雕塑景觀、建筑景觀等,滿足游賞及放松視野的功能。
城市內遺址公園可作為綠地系統的一部分,滿足綠地調節溫度、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減弱噪音、殺菌防塵的生態效應,營造城市生態的環境。
遺址公園作為公園綠地,除滿足游人游賞的視覺審美活動外,城市的遺址公園應充分利用場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游人的康體娛樂活動需求。
合理有效地對遺址進行保護與利用是建設遺址公園的核心任務,同時,建設遺址公園,應注重其觀賞功能,并以植物景觀的形式突出遺址,使其成為城市綠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