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武,梁 凡,農湘平
(1.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2.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每年畢業季,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幫扶,大部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高校畢業生(簡稱“建檔立卡畢業生”)都順利實現了就業。但仍有一小部分建檔立卡畢業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順利就業,影響了所在家庭穩定經濟來源的獲得,妨礙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脫貧的進程。就業是民生之本,摸清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高校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并找出針對性對策分類幫扶、助其盡快就業,是精準扶貧的有效舉措,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實際就業過程中,由于受經濟壓力、心理負擔、就業競爭力、人脈機會等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高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加上個人價值取向的千差萬別,很多高校都沒能實現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畢業生100%就業的目標。建檔立卡畢業生未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這類建檔立卡生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因為想升學,或是想參加公務員、事業、金融等單位入職考試,或因考駕照、職業工種證書等,選擇專門備考或暫時離職備考;二是因身體原因正在治病、養病或休息,短時間內暫時無法就業。
由于經濟上的貧乏、生活上的壓力,建檔立卡生很容易形成消極的人格,部分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與人溝通,在擇業過程中急于求成,害怕競爭,遇到挫折易產生悲觀情緒,對前途喪失信心,因此沒有就業意愿,可能是離職后想休息一段時間再繼續找工作,或者完全是想逃避困難,主動放棄就業,屬于自愿失業。這實際上是夸大職場的壓力和競爭,恐懼和逃避的心態嚴重,自我封閉已造成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業意識和競爭能力弱化。
當前,社會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尚未完全健全,各種人為因素對就業的影響仍然很大。在同等條件下,家庭背景、親友的社會地位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非常關鍵的,如有內線的畢業生才可能捕捉到有些單位不對外公布的用人信息;在面試過程中有社會關系的畢業生更容易得到競爭崗位等,這是社會資源匱乏的貧困生在求職時不得不面臨的現狀。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社會資源越豐富,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工作質量就會越高,反之就會越低。建檔立卡生的就業渠道、就業資源非常有限,只有通過自己尋找就業機會,社會支持較少,就業機會較少。加上經濟貧困的制約,求職過程支付的收集信息、制作和投遞簡歷、購買學習資料、參加各種輔導班和資格考試、奔赴各地參加雙選會等費用越來越高,甚至為增加面試成功率還要支形象包裝費用,這都給建檔立卡生帶來負擔和困擾,加大了其求職難度,部分建檔立卡生只能坐失良機,望職興嘆。
在人才市場中,用人單位考核的是綜合素質,如學習能力、領導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等。建檔立卡生自小受家庭影響往往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造成其不能自如地利用相關平臺提高素質、鍛煉能力,而是還以中學時的模式來處理大學生活,將所有精力放在課業成績上,導致綜合素質較低、就業能力低下。而這些諸如社交禮儀、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在招聘的過程中使得貧困畢業生處于劣勢,難以達招聘單位要求。
建檔立卡生因家境貧寒,所以往往會非常努力去爭取好的就業環境、就業待遇,以期完成父輩們改變生活境況的愿望,也改變自己比較困苦的生活,因此就業期望較高。但有時理想與現實距離太遠無疑會增加就業的難度。加上部分建檔立卡生受“白領情結”和“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更想去工資高、條件好、保障多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規模較大的國企或外企工作,但能力和素質又達不到;工資較低、工作條件差、工作不穩定、缺乏保障和晉升機會的就業單位又不愿去。這種“工資不夠高的不去,不入編制的不去,離家遠的不去,(崗位)名字不好聽的不去”的觀念,影響著很多高校建檔立卡畢業生。
這部分畢業生雖暫不就業,但自身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學校只需要稍為督促,提供適當的、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及服務,提醒其根據自身情況和社會現實盡快完成就業即可。
一要建立統計和反饋制度,及時掌握主動放棄就業者的數據及其變化動向;二要著力于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加強畢業生自強自立的意識教育,引導其結合就業市場和個人特點,大致形成初步的就業目標和方向。二要鼓勵其通過應聘體驗或職場嘗試,逐漸加深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與了解,進而逐步確定就業目標。四要注意激發其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要讓貧困大學生學會知恩圖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投身社會,用行動來報答恩人和社會。
有關部門和學校可以制定一些針對性措施來對其進行幫扶,比如:加大力度落實服務基層畢業生的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加大對在畢業年度的低保家庭、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和特困人員中的高校畢業生、殘疾并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高校畢業生的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舉辦專場招聘會和培訓班;減免招聘會門票和一些資格考試的報名費等等。
要多要求、多激勵建檔立卡生在校期間參與各項活動,如社團活動、兼職、學習、擔任一些干部職務、多做一些學生工作等;多為其提供社會實踐平臺,提高其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助其提前跨越與職場之間的鴻溝,為畢業后順利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一要讓其認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念,脫離社會精英教育的光環,真正實際的評估自己、評估職業目標:二要教育其對就業單位和崗位要有客觀理性的評價,好工作沒有唯一的標準,盲目的隨大流,人云亦云,很有可能落入失業的漩渦,最重要的是確認個人的需求,人職匹配才是最佳結果;三要鼓勵其先就業后擇業,讓其懂得以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職業,先靈活就業、后穩定就業,先基層就業、后中高端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