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文
(重慶市地勘局川東南地質大隊,重慶 400038)
地質災害威脅著正常的生產生活,地質災害的產生一般是因為自然原因與認為原因造成,地質災害的出現導致地球表面在出現巖土移動,對生態環境以及城市建設等造成嚴重影響。地質災害防治是有關部門一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下,必須采取適當手段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控制,制定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止體系,合理利用地質環境,提高地質災害預防能力,減低地質災害發生幾率。
地質災害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因素或者人為因素等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導致地質環境惡化,出現不正當地質運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人身財產等造成傷害。具體地質災害表現在地殼運動、地面變形、斜坡巖土體運動等方面,同時一些特殊地點,比如礦山或者一些地下工程等都屬于地質災害的高發地點。之所以出現出現地質災害,主要是因為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基礎上,環境污染問題加劇,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地震災害等。
地質環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造山運動與冰川運行之后的行政。地質環境在的具備動態性與開放性特點,尤其是地質環境與生物圈、大氣圈以及水圈是一個系統的整體。這些系統運行期間一直在不間斷的進行物質與能量傳遞。地質環境因為人們的生產活動隨時處于變化狀態。當然地質環境變化具有周期可循,詳細分析能夠發現,地質環境是漸變的過程。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中,必須結合地質災害的具體類型以及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著手研究,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1)調查區劃體系建設。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中,積極構建調查區劃體系。不斷落實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相關工程,構建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分析體系,明確調查目的,主要是幫助地質災害防御部門明確地質災害存在的危險性、地質災害條件現狀以及對地質災害風險區域科學劃分,及時排查出地質災害中隱藏的安全隱患。某地區,對地質災害區域劃分期間,按照危險區域劃分條件,積極深入野外進行調查分析,以3S技術作為災害信息獲取的途徑,從縣、市等層級對地址災害展開調查,并且科學劃分地質災害區域。對之前出現的地質災害情況按照強度不同展開研究,其中強度分析包含地質災害破壞情況、地質災害體個數、體積等,結合發育度對地質災害進行計算,準確劃分評價單元以及研究區域單元的地質災害發育度。該地區與上述相關數據,將地質災害區域劃分為易發區域、穩定區域、波動區域。
(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構建,需要從技術與行政為出發點,對于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是非常關鍵的防治手段。及時對地質變化等進行預測,針對地質情況的變化,制定好適當的防治方案。尤其是不同的地質災害對象監測預警期間,會發出不同檢測預警信息,需要準確對信息辨別,及時制定出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3)搬遷治理體系。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構建中,包含搬遷治理工程體系。這一體系主要結合具體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以及調查結果等進行分析,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確定。仔細排查地質災害問題,對于災害嚴重地區,及時對安全隱患點確定,通過專業的排查技術手段,以搬遷手段對其治理。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工程治理的具體手段,排除安全隱患,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將地質災害危害降到最低。
(4)科學技術研究。地質災害情況復雜、影響因素眾多,必須對地質災害防治采取科學技術在研究,構建地質災害研究管理模式,為技術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同時還要對比較典型的地質災害問題詳細調查分析,將其立為典型研究內容。積極與地質環境相結合,對地質資源的內部機理展開研究,同時分析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以風險等級劃分的方式將地質災害情況詳細劃分,制定監測預警機制,選擇科學技術的地質災害防治控制方法,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持。
(5)應急處置防治體系。對于應急處置防治體系來講,其主要針對一些突發性地質災害,對處理方案的制定進行指導。集結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資源實現優化整合。結合地質環境為基礎,建設與公共管理相協調的地質災害預警處置系統,設定專門的技術職稱管理機構。
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系統的自動化運行,構建網絡信息管理與處理平臺。針對其中的技術裝備管理體系與技術系統之間相協調,真正實現高效、有序以及科學的對地質災害問題進行防治。
地質災害防御期間,必須結合地質區域環境為基礎,積極構建地質環境評價機制,打造完善的環境評價體系,具體如下。
(1)地質環境區域利用評價。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必須以區域性作為中心,地質環境評價需要從區域工程中探索,尤其是對其中的基礎性、服務型、公益性以及戰略性等方面詳細分析,確定地質環境具體研究目標,主要是對地質環境安全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為根本目標,檢測地質環境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從不同尺度上對工作展開調查,具體包括地質環境中的重大工程區域、人口密集區域、搬遷避讓聚集區域,這期間的環境變化非常重要,準確對地質環境在檢測結果進行計算,同時也包含容量問題以及地震現象、氣候變化等,評定地質災害類別。針對具體地質災害情況,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域,滿足地質災害防治期間對地震多發區檢測、預留避震空地、緩沖帶等實施條件在要求。
(2)工程地質環境分析。對于工程地質環境分析的研究,是適應我國大型工程施工,保證施工安全的重要體系。地質環境分析是工程施工的基礎,尤其是一些高難度施工,比如常見的公路施工中需要建設隧道,期間必須對周圍的地質情況詳細調查研究,制定詳細的工程施工計劃,合理安排工程施工,同時還要對建筑的具體安排進行重視,注重地質環境細節上的利用,提高地質環境評價質量。對于特殊的地質條件,比如土壤、熔巖等,必須以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對相關地質信息詳細分析,將所調查的數據信息技術記錄,準確對數據信息計算,執行地質信息與環境利用的表格,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同時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對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必須從全方面角度對地質災害情況進行研究,并且及時分析地質災害數據,積累扎實的地質災害處理經驗,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優化地質災害處理手段。社會發展中離不開地質環境的支持,掌握地質環境動態變化,充分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城市建設與人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