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煦垚+周也+張明強
關鍵詞:精液不液化癥;濕毒;醫案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1-0025-02
精液剛排出體外時為黏液性液體,隨即變成膠凍狀,經5~10 min后開始液化,從而有利于精子的運動和受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精液排出體外后,置于37℃水浴箱或溫箱內,超過60 min仍不液化或不完全液化時,即為精液液化異常。由于精液凝固不化使得精子發生凝集或制動,減緩或抑制了精子的正常運動令其不能通過宮頸,妨礙與卵子結合而導致不育,因此精液不液化是導致男性不育癥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因精液不液化而導致不育者約占男性不育癥的10%[2]。對于精液不液化性不育西醫通常用抗生素[3]及酶類液化劑[4]如α-糜蛋白酶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較多。張春和老師從事男科臨床、教學及科研20余年,在辨治男性不育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基于濕毒論治精液不液化性男性不育的臨床療效較好,現將其經驗淺析如下。
1理論基礎
本病在中醫學中無此病名,但根據精液不液化癥的表現形態可歸屬于中醫學“精液稠厚”、“精瘀”、“淋濁”、“精寒”、“精熱”等范疇。中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勢,如戚廣崇[5]將精液不液化癥分為濕熱擾精、瘀血下阻、痰濁內擾、腎精不足、陰虛火旺等5型進行治療,黃春林[6]從濕熱論治精液不液化型不育。現代中醫研究[7]將精液不液化分為外感邪毒型、腎氣虧虛型、濕熱下注型、痰瘀互阻型、陰虛內熱型等5型。張春和認為本病病因當責之于濕毒,其因有二:其一是中醫對于“毒”的認識由來已久,《五十二病方》載有“毒藥”炮制和治療“箭毒”藥方,《內經》既有“寒、燥、濕、苛毒”等邪毒,也有“毒藥治其內”,即以藥物偏性治病的記載。而隨著歷代醫家對其認識的不斷發展,毒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張春和認為一切影響人體健康的不利的致病因素都可以稱之為“毒”,凡病皆不離毒,毒貫穿了疾病發生發展的始終,從毒論治,使得復雜的致病因素得以簡化,從而提高臨床診療的療效。毒邪可單獨或相互挾雜,作用于人體內外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失和,經脈筋絡不通或不榮,進而影響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發病。其二在精液不液化癥中濕是其最常見的病因,因此對于精液不液化型不育的患者在受到“毒”影響的同時又常常夾雜濕邪。濕毒相合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若氣機不暢,則氣化失常,使得精液難以液化;濕毒其性黏滯,致病后多纏綿難愈,久病致瘀,敗精阻于精室,亦使精液不液化。綜上所述,精液不液化癥患者多以濕毒為因,治療當以解毒利濕為要。
2用藥分析
老師提出解毒利濕為治療本病的大法,治療方用液化湯加減,主要由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血藤、虎杖、石韋、桑寄生、菟絲子、赤芍等組成。在臨證過程中腰痛明顯者酌加續斷、杜仲溫補腎陽、止痛;會陰、外生殖器下腹部疼痛者酌加桂枝、細辛、小茴香溫通止痛或三棱、莪術、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氣虛者酌加蜜炙黃芪;急躁易怒、憂郁不舒、睡眠不佳者酌加炙遠志、石菖蒲以交通心腎。老師在治療精液不液化癥時善用蒲公英、石韋、大血藤、虎杖等清熱利濕解毒的藥物,其中蒲公英在《雷公炮制藥性解》中載可化熱毒消惡瘡,又可解濕毒散滯氣;石韋不僅治勞熱邪氣,在《本經》言其可主“五癃”利小便水道,《滇南本草》言其可“止玉莖痛”;紅藤在《圖經本草》中記載可清熱涼血,活血通絡,又善解毒消癰;虎杖利濕清熱解毒,可破留血癥結,《滇南本草》言“攻諸腫毒……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瘡癰”,諸藥相合,共奏清利通竅止痛,祛瘀散結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清熱利濕解毒藥物能在抗菌、解熱、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方面有較好療效,并可以減輕炎癥反應和滲出,抑制纖維增生,促進腺組織的軟化,改善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情況,使睪丸、前列腺、精索靜脈叢的血液循環改善,生精細胞功能得到重新調節,促進精子的產生及提高精子活力。張春和還指出應在整體審查患者情況前提下,應結合四診、體檢、及精液化驗的結果和臨床表現綜合辨治,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強調夫妻關系和諧、調節房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患者情志的調控。
3典型案例
3.1病案1王某,男,30歲,2016年3月2日初診,已婚四年,妻子未受孕,患者配偶經全面檢查無異常,無其他影響受孕之疾病。自訴有陰囊潮濕,偶感雙側腹股溝及腰部疼痛不適。平素憂郁不舒,精力較以前變差,余無明顯不適。納可,眠差,小便調,大便稍稀不成形。舌紅稍胖,中后部苔膩,邊有齒痕。脈弦細稍數。查體:睪丸質地大小正常。精液檢查示精液不液化,精子密度45.361(百萬/mL),活率51.282%,A+B:28.667%+22.615%,血漿抗精子抗體、前列腺液及性激素均無異常。癥屬濕毒瘀滯,治宜解毒利濕。方用液化湯加減:蒲公英30 g,敗醬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土茯苓30 g,大血藤30 g,虎杖20 g,石韋15 g,桑寄生15 g,菟絲子20 g,赤芍20 g,杜仲15 g,炙遠志10 g,石菖蒲10 g。7劑水煎服。同年3月9日二診,自訴服藥后無特殊不適,原有癥狀好轉,繼服原方14劑。同年3月30三診自覺原有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查精液質量分析,精液液化良好,精子質量在正常范圍內。續前方去炙遠志、石菖蒲、皂角刺繼服14劑,鞏固療效。
3.2病案2劉某,男28歲,2016年2月10日初診,已婚1年未避孕,妻子未育,女方檢查未訴異常,平素易腰酸,有飲酒史。余無特殊不適,納可,眠安。大便正常,小便1日10余次,伴尿急。舌紅,苔黃膩,舌根有瘀點,脈弦澀。查體:睪丸質地大小正常,陰莖發育正常。精液常規檢查:精液不液化,精子密度37.486(百萬/mL),活率53.33%,A+B:26.667%+26.667%,EPSRT:小體+++,WBC:+血漿抗精子抗體、性激素均無異常。癥屬濕毒瘀滯,治宜解毒利濕。方用液化湯加減:蒲公英30 g,敗醬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土茯苓30 g,大血藤30 g,虎杖20 g,石韋15 g,桑寄生15 g,菟絲子20 g,赤芍20 g,杜仲15 g,皂角刺10 g,路路通10 g,7劑水煎服。同年2月17日二診,自訴服藥后無特殊不適,頻尿尿急癥狀較前明顯改善原有癥狀好轉,舌紅,苔黃,脈弦。前方去皂角刺、路路通繼服原方14劑。同年3月5三診,自訴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查精液質量分析,精液液化,精子質量在正常范圍內。前方虎杖、紅藤、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減半,繼服7劑,鞏固療效。
按:上述2個病例中雖具體癥狀不盡相同,但其病因均由濕與毒所致,因此治療過程中均可用液化方加減,其中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可清解熱毒,土茯苓、大血藤可散結消癰;虎杖、石韋可利濕清熱;桑寄生、菟絲子可補腎添精,培虛固本;赤芍活血化瘀,助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可利濕解毒,助精液液化。
4小結
有關精液不液化性不育,古代醫家對此雖無明確界定,但大多責之于先天腎精不足,或后天房事不節、外感六淫、久病傷陽所致。現代醫家多認為精液不液化型不育主要與肝、脾、腎均有密切關系,在病因中多見陰虛、濕熱、血瘀、陽虛等[8]。張春和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認為本病病因主要為濕毒,治療以解毒利濕為基本大法,臨癥中多運用清熱解毒利濕一類的藥物使氣機調達,濕毒消散從而精液自化。其自擬液化湯對于精液不液化型不育有著比較好的療效,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谷翊群,振 文,于和鳴,等譯.WHO人類精液及精子—宮頸黏液相互作用實驗室檢驗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6.
[2]王 琦.王琦男科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53.
[3]劉敬松,劉海萍,宋 偉.中西醫結合治療精液不液化癥52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6(4):260-261.
[4]范 勇,孫洪福,甘兆紅,等.血府逐瘀膠囊加α-糜蛋白酶治療精液不液化癥4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4):380-381.
[5]馬傳芳.戚廣崇診治精液不液化不育的經驗[J].江西中醫藥,2001(5):18-19.
[6]尹國良,劉旭生,李先群.黃春林教授治療精液不液化經驗[J].廣西中醫藥,1999(4):30-31.
[7]鐘小冬,安 劬,董潤標,等.精液不液化癥中醫證型的文獻分析[J].四川中醫,2016(10):215-217.
[8]樊 千,薛建國.男科醫家辨治精液不液化癥的中醫證型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7):70-72.
(收稿日期:2017-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