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李泓 曹磊 肖勁巖
摘 要:利用2016年春季(3-6月)多景鑲嵌的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解譯得到朝陽區城鄉過渡帶平房區面積。結合典型區域的實地外業調查,細化、優化平房區面積。在此基礎上,利用入戶調查收集的統計數據(取暖面積,建筑面積,年燃煤量等)并結合相關文獻調研的無煙煤/有煙煤的排放因子測算朝陽城鄉過渡帶的冬季燃煤量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結果表明朝陽平房區在2016年總燃燒散煤33.71萬噸,其中十八里店地區和崔各莊地區燃煤量最大,分別達到了3.93萬噸和3.44萬噸。2016年朝陽區因民用燃煤排放產生的大氣污染物SO2為1080噸;VOCs(揮發性有機物)為513噸;NOx的總量為318噸;PM10和PM2.5排放總量基本相當,分別為823噸和785噸。
關鍵詞:朝陽;城鄉過度帶;遙感數據;燃煤;大氣污染物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04-0001-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inlaid in the spring of 2016 (i.e. March through June), the area of cottage area in the urban and ru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aoyang District is obtained.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area, the area of cottage area is refined and optimized. On this basis, the use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heating area, building area, annual coal consumption, etc.) collected through household surve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nthracite/bituminous coal emission factors, the amounts of coal burning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in winte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aoyang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337,100 tons of coal was burned in Chaoyang's cottage area in 2016, and among them Shibalidian and Cuigezhuang rank the top two, reaching 39,300 tons and 34,400 tons respectively. In 2016, the atmospheric pollutant SO2 produced by coal burning in Chaoyang District was 1080 tons, 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513 tons, the total amount of NOx is 318 tons, and the total emissions of PM10 and PM2.5 are about the same, 823 tons and 785 tons respectively.
Keywords: Chaoyang District; urban and rural transitional zone; remote sensing data; coal combustion; atmospheric pollutants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氣污染一直以煙煤型為主(趙文慧等,2003),尤其是在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多數以燃煤方式來取暖,致使大氣污染加重。燃煤燃燒會產生大量的顆粒物(PM2.5)還會產生SO2,NO,烴類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在大氣中會經過二次反應增強有害氣體的產生,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會有巨大危害(YANG et al., 2011; LAN et al., 2002)。北京的PM2.5來源主要是機動車、燃煤、工業和揚塵等。根據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其貢獻率分別為31.1%,22.4%、18.1%和14.3%。燃煤位居第二位,對環境的污染是值得引起關注的。掌握民用燃煤使用量對于全面開展大氣面源污染監管和監理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17年,全市燃煤總量比2012年削減1300萬噸,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10%以下,優質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0%以上。從措施的實際情況看,工業用煤、集中供暖用煤等燃煤壓減對象相對明確,且責任主體是單位,政策容易落地實施;然而由于底數不把握、對象位置不明確、燃煤來源不清晰等客觀因素,對于個人原煤散燒的管控一直是壓減燃煤工作的難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燃煤污染物的估算研究,但都是偏向于微觀的定量分析方法。2000年以后,陳穎軍等(2009)根據民用黑炭燃煤因子推算出了全國2000年民用燃煤的黑炭排放量;蔡竟等(2014)已初步估算出民用燃煤總量和秸稈田間焚燒棕色碳的燃燒總量;薛亦峰等(2014)采用自上而下的排放因子法,利用統計數據估算了北京市減少燃煤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上述研究數據覆蓋范圍大且不具有空間分布的特點,不利于細致的空間數據分析,數據深度挖掘等工作的開展。趙文慧等(2015)利用遙感和GIS技術進行了較為精細的燃煤量估算,其結果也有較高的精度。但對于如何進行隨機抽樣進行入戶調查來獲取燃煤量相關因子以及燃煤量計算方面并未做深入的探討。本文中將以趙文慧等燃煤調查技術和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相關文獻為基礎,以朝陽區為研究區域,估算朝陽區2016年民用散煤量及大氣污染物量并分析其內在規律。endprint
1 數據資料收集
1.1 研究區范圍
本論文研究的范圍為朝陽城鄉過渡帶的平房區,面積達到12.16平方公里,覆蓋范圍包括八里莊街道、崔各莊、東壩、東風、垡頭街道、高碑店、管莊、呼家樓街道、黑莊戶、金盞、酒仙橋街道、平房、三間房、十八里店、孫河、王四營、小紅門等地區。北京為干旱半濕潤的地區,具有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多年平均氣溫為 12℃,年降水量為640mm左右,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2.4m·s-1,容易出現地面揚塵污染(于淑秋等,2002)。這種地形和氣候條件有利于山谷風環流形成并利于大氣結構處于靜穩狀態,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林學椿等,2005)。再加之朝陽區地處北京地區中部,外來流動人口多,經濟活動水平較高,冬季民用燃煤情況復雜,冬季大氣污染情況尤為嚴重。
1.2 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包括基礎數據和遙感影像數據。基礎數據包含朝陽區區界、朝陽區鄉鎮及村界、北京市主要道路和2015年北京市禁燃區分布等矢量數據,同時,也包括北京市與燃煤相關的政策、北京市朝陽區人口分布規律和重點城鄉結合部等材料。遙感數據是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本論文中應用的是0.5米的高分一號影像(2016/8-2016/12)共50幅影像。選取的影像和調查村落位置一致。
2 技術流程
對于朝陽城鄉過渡帶的平房區燃煤量調查,本文結合了抽樣統計學和遙感技術。第一,根據抽樣統計原理確定朝陽調查村落的數量;第二,根據GIS空間數據分析和遙感解譯結果進行調查村落的選取;第三,入戶調查得到相關燃煤系數指標;第四,根據高分遙感影像精解譯成果和入戶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朝陽城鄉過渡帶平房區的燃煤散燒總量。大氣污染物總量的計算是通過燃煤總量結合相對應的污染物系數從而得到污染物總量。具體的技術流程如圖 2。
2.1 調查樣本村落選取
抽樣調查前需確定調查村落數量,本論文參考馮士雍等(2012)的抽樣調查理論與方法計算出朝陽需要入戶調查村數量(50村)。根據抽樣調查的四個原則(可持續性、整體與局部結合、典型性、可行性),結合GIS專業軟件進行疊加分析得到需入戶調查的具體村落。調查村落空間分布圖如圖 3所示。
2.2 遙感數據處理
遙感數據處理的步驟為數據預處理(幾何校正,大氣校正,數據拼接融合等),遙感解譯標志庫建立(平房區,非平房區),勾畫平房居住區,統計居住區面積。
燃煤調查中利用遙感數據解譯出居住區面積。本論文中利用高分辨率(優于2.5米)和甚高分辨率(優于0.5米)的遙感影像解譯出朝陽區的居住區平方面積。由于甚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獲取、解譯難度較大,本論文通過計算兩者的轉化比例,利用面積轉化系數得到較準確的朝陽居住平房區面積。經過粗解譯得到的朝陽平房區面積為18.53km2,經過細化后的面積為12.16km2。
2.3 燃煤量統計
根據北京燃煤調查技術規定,平房區燃煤量采取由點代面的方式進行估算。以朝陽區高分辨率平房空間分布圖為基準,在調查獲取單位面積的綜合燃煤量的基礎上,估算朝陽區平房區燃煤總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M=A×d×t×c (1)
式中:M為朝陽區平房區燃煤總量,單位為kg;A為朝陽區高分辨率平房解譯成果的平房面積,單位為m2;d為單位面積綜合燃煤量,單位為kg;t為燃煤燃燒天數,c為面積轉化系數。
2.4 污染物排放量計算
根據模擬的燃煤污染物排試驗和相關文獻得到的相關污染物因子可以計算出民用散燒燃煤的污染物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w=M1×fi+M2×fi' (2)
式中:M1為型煤燃燒量,單位kg;fi為型煤污染物排放因子,單位kg/t;M2為散煤燃燒量,單位kg;fi'為散煤污染物排放因子,單位kg/t。
3 結果分析
朝陽區居住平房建筑面積約為12.16平方公里,2016年朝陽區居住平房的年耗煤總量約為33.71萬噸,單位面積燃煤量0.31(kg/(m2*d))。2016年朝陽區因民用燃煤排放SO21080噸,VOCs(有機揮發物)為513噸,NOx的總量為318噸,PM10和PM2.5排放總量基本相當,分別為823噸和785噸。
3.1 散燒燃煤量
朝陽區東北部的燃煤量要明顯高于西北部,其中燃煤量最大的兩個區域分別為崔各莊地區(3.44萬噸)和十八里店地區(3.93萬噸),分別位于朝陽區的東北部和西南部,燃煤空間分布特點如圖 5所示。
平房區燃煤量和環路有著密切的分布關系。四環內的燃煤量為0.24(1%)萬噸,四環到五環間年燃煤為13.16(39%)萬噸,五環到六環間的燃煤量為20.41(60%)萬噸。燃煤量隨著環路呈向外擴散增加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平房居住區、城鄉結合部主要分布在五環和六環之間,只有少部分位于四環和五環之間。四環到五環內的燃煤量主要分布在十八里店地區,年燃煤總量為3.93萬噸,占四環到五環內燃煤量的30%,其次為平房地區與王四營地區,分別約為1.90萬噸和1.71萬噸。在五環至六環之間,朝陽區年燃煤量最高的是崔各莊地和金盞地區,分別為3.44萬噸和3.36萬噸,總共約占33%。
3.2 污染物排放量
朝陽區因散煤燃燒產生的污染物與燃煤量存在正向相關的關系。五環外污染物排放量要遠遠大于四環到五環間。其中污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區域為朝陽的東北地區(崔各莊、金盞地區)和西南地區(十八里店地區)。大氣污染排放物主要集中在燃煤高排放地區。其特點點是外來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活動水平較高。
四環內和四環到五環之間平房居住區較少,基本實現了無煤化,因此污染物排放量也較少。十八里店地區、崔各莊、金盞地區在各項污染物排放量都較大相比于朝陽其他地區(如表2)。endprint
4 結束語
通過燃煤調查項目可以得出遙感技術應用到燃煤調查中是科學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調查結果從年燃煤總量、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綜合分析了朝陽平房區冬季取暖燃煤規律。
(1)年燃煤量總體情況:2016年朝陽區居住平房年燃煤量約為33.71萬噸,其中以十八里店地區和崔各莊地區最多,分別為3.93萬噸和3.44萬噸。其空間分布特征與環路呈線性正相關,四環里基本實現無煤化,四環到六環間燃煤量呈上升趨勢。
(2)污染物排放量:SO2、VOCs、NOx、PM(PM2.5和PM10)是排放量較大的大氣污染物。其中SO2的排放總量為1080噸,VOCs為513噸,NOx為318噸,PM為1609噸。其空間分布特征與燃煤量的空間分布保持一致,與朝陽環路呈正向相關。
(3)研究方法:利用遙感、GIS技術提取平房面積,繼而根據燃煤量估算方法和污染物排放系數估算散燒燃煤量和排放污染物總量是可行的且具有較高的精度,是研究民用燃煤面源污染有效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趙文慧,徐謙,李令軍,等.北京平原區城鄉結合部燃煤散燒及污染物排放量估算[J].環境科學研究,2015,06:869-876.
[2]YANG Fumo,TAN Jihua,ZHAO Qi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M2.5speciation in representative megacities and across China[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2011,11:5207-5219.
[3]LAN Qing,CHAPMAN R S,SCHREINEMACHERS D M,et al.Household stove improvement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in Xuanwei,Chin[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2,94(11):826-835.
[4]陳穎軍,姜曉華,支國瑞,等.我國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及控制減排[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39(11):1554-1559.
[5]蔡竟,支國瑞,陳穎軍,等.中國秸稈焚燒及民用燃煤棕色碳排放的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5):455-461.
[6]薛亦峰,閆靜,魏小強.燃煤控制對北京市空氣質量的改善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3):253-258.
[7]于淑秋,林學椿,徐祥德.北京市區大氣污染的時空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2,13(特刊):92-99.
[8]林學椿,于淑秋,唐國立.北京城市化進程與熱島強度關系的研究[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7):882-886.
[9]馮士雍,倪加勛,鄒國華.抽樣調查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