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燕清
摘 要:合理利用審訊方法來突破案件,是轉變職務犯罪偵查方式的重要方面。審訊作為心理互動、信息交流的過程,心理學中如認知、決策、說服等理論與方法均可加以應用。在倡導“軟審訊”的大背景下,探討如何有效運用認知重構法、情感接納法、結果分析法等具體心理學方法,對于提高執法效率、促進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審訊;說服;風險提示榜樣提示
審訊工作作為人與人交流,個體之間相互產生心理影響的過程,心理學對人的規律性認識可以幫助審訊人員制定有效的審訊策略,實現審訊目的。所以能夠系統地應用心理學知識,對于審訊突破將會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軟審訊”過程中,心理學知識的有效運用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反貪領域比較系統應用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測謊技術,其在審訊工作中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而系統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尚屬空白,需要系統、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來突破審訊困境,并加以歸納、總結及推廣。
一、“說服”和“認知”在審訊中的應用
審訊以及影響他人態度的轉變都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主要方法,它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雙向過程,交流是以人際間的心理互動為基礎的,其目的在于通過信息傳導實現對犯罪嫌疑人的說服。“說服是通過運用各種信息來改變別人的態度所作的努力。”①在審訊中,不僅審訊者希望說服被審訊人員選擇合作說實話,被審訊者也同樣會傳遞出各種信息影響審訊者,希望審訊者相信“我說的都是實話”,審訊過程往往是這種相互說服的互動。所以,社會心理學中有關說服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對審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以丁某貪污案為例,丁某的丈夫作為某國企副總,涉嫌利用國有公司采購的職務便利,虛設中間環節貪污,我院認定丁某作為一般主體,為該案的共犯。丁某到案后,并不配合檢察機關的調查,百般抵賴,把事情都推脫到她死去的母親身上,并一度情緒失控,大哭大鬧,企圖以此來影響辦案人員。辦案人員不為所動,待其情緒相對穩定時,展開說服教育,指出虛設的公司法人雖然是她母親,但她是公司股東和監事,并列舉她本人在該公司注冊、業務辦理、公司資金運轉、公司財務帳薄的制作等方面都曾積極參與,還用該公司賺的錢與其老公一起到昆山購買房產等事實,甚至當獲知事情敗落后,與其丈夫一起在自家后院里銷毀財務憑證,同時辦案人員出具了相關的證人證言和書證印證了這些事實。這些客觀行為都反映的她是這起貪污案的知情者、參與者和得利者。這時,丁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被檢察機關掌握,情緒從激動轉為不安。承辦人感覺到丁某在態度上已經有所轉變,趁熱打鐵,把相關的法律規定跟她解讀了一遍,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并且將受到法律嚴肅的處罰。最終,丁某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請求司法機關對其從輕處理。
二、“風險提示”在審訊中的應用
我們很多有經驗的偵查員在進行審訊過程中,都喜歡隨身攜帶法條,適時給予犯罪嫌疑人以法律的震懾,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風險提示。法律的公正和威懾力可以擴大犯罪嫌疑人對風險的認識。風險提示的目的在于利用法律風險的天然壓力增強犯罪嫌疑人的焦慮與恐懼,減少其認知加工中的決策選項,使其領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必然性,盡而認可只有說實話才是唯一選擇的判斷。風險提示主要強調所有犯罪都要接受法律制裁的必然性,強調所有犯罪都必然存在痕跡的客觀性,并對拒絕合作給犯罪嫌疑人造成的不利風險進行全面展示。在此步驟中,審訊人員堅定的態度,不容置疑的語氣,熟練的法律知識的引用,有效證據材料的擇機出示,都具有影響情緒的效果,促使犯罪嫌疑人的認知加工沿著不合作只會增大風險的路徑發展,實現態度系統的轉變。
以孫某貪污案為例,案件承辦人從該企業的副總處得知,他曾經上交給孫某業務回扣30余萬元,這筆錢被孫某私自納入小金庫中,有被貪污的嫌疑。承辦人以查帳的名義到孫某的辦公室與其交談,孫某承認確實有過該筆收入,但辯解這些錢都被用于單位的維穩工作中,自己并沒貪污過一分錢。承辦人馬上請他列明具體開支去向,他吱唔半天。承辦人因勢利導,跟他分析現在隱瞞真相無濟于事,任何行為都會有相應痕跡來印證,只有說明實情,才能在法律上構成自首,向檢察機關表明自己想減輕處罰的態度,否則根據刑法將被嚴肅處理。孫某迫于法律的威懾,承認自己出于貪利的目的,貪污了其中11萬余元的事實。風險提示的作用在此案中運用得恰到好處,使犯罪嫌疑人還沒有到檢察院辦案場所,就交待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三、“榜樣提示”在審訊中的應用
還有另外一種常用的做法,就是在審訊過程中會帶幾份不同的判決書給犯罪嫌疑人看。其實這個也是應用了心理學上另一個原理——榜樣提示。利用觀察學習的原理通過對與犯罪嫌疑人類似的已決案件的介紹,進一步強調不合作的風險和合作的收益,在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存儲器中注入更多的合作與收益、拒絕與風險的榜樣信息,為其決策提供有利于實現審訊目的的選項,獲得替代性強化②的效果。前景理論認為,個體在決策時具有某種參考依賴,“這指的是人們根據一個參考點來判斷自己是獲益還是損失,并以這個參考點作為標準來評估備選方案、確定決策選擇。”③對各種個案中不同決策引起的法律結果的提示,正是為被審訊對象提供可能避免更大損益的參照。以徐某受賄案為例,該案涉及到三個行賄人,其中掛靠在某市政公司的安徽人花某是重要的行賄人之一。花某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知識水平不高,但非常講兄弟義氣。當受賄人已經就自己受賄的事實向檢察機關交待后,承辦人去問花某印證相關情況,但花某就是不配合,即使承辦人向他講明徐某已就他倆曾經共享一個情人的事實都合盤托出也沒有效果。檢察機關適時對其采取了刑事拘留的強制措施,在看守所里,其強硬的態度一開始并未有無改變,承辦人在冷落了其三天后提審,花某對檢察人員還是一味地不耐煩,情緒相當對抗。但當承辦人有意無意間透露其余二名行賄已經向檢察機關交待問題后回家的信息后,花某有些坐不住了,承辦人進一步對他講,其實你配合不配合檢察機關的調查,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的徐某涉嫌受賄罪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而你也將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價。最后,花某在其他二位行賄人的榜樣作用下,交待了自己與徐某的不正當經濟往來。
在案件偵查過程中,絕大多數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都存有僥幸心理,他們總希望執法部門或司法機關并不完全掌握自己犯罪的證據,希望審訊人員能夠相信自己的辯解和陳述。風險提示和榜樣提示可以給犯罪嫌疑人產生心理壓力,并在證據有限的情況下發揮指示、暗示的作用,從而動搖犯罪嫌疑人心存僥幸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審訊方法的選擇,還是審訊策略的應用,都是一種心理的博弈戰爭。加強偵查人員心理學知識是提高反貪隊伍作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偵查員特別是年輕偵查員的審訊突破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注釋:
①[美]R·A·巴倫、D·伯恩著.《社會心理學》,黃敏兒、王飛雪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頁.
②班杜拉認為“外部強化力量直接作用于行為者本人會產生行為導向作用;但當這些強化力量不是作用于行為者本人,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如同輩),并且這種作用過程和結果并非人們觀察到時,也會產生同樣或類似的作用,這種作用被稱為替代性強化。”
③林民旺.“國際關系的前景理論”,載《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第4期.
作者簡介:
作者系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二科科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