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 江程挺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原則,增強農產品和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唱響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發展的主旋律,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農產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安全風險,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南陽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是傳統農業大市,素有“中州糧倉”之美譽。隨著糧食生產總量的連年攀升,南陽市生態綠色農業招牌越擦越亮。
2016年,南陽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和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兩大金字招牌,2017年又踏上了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歷程。
“我們借助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這張名片,來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打造南陽農業生態綠色、優質安全的新形象。”南陽市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市農業局局長王宛楠表示,“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地和核心水源區,生態綠色永遠是南陽的一張名片。”
確立生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
好山好水,孕育優質農產品。水果黃瓜脆生生、燈籠菜椒綠油油、營養西紅柿紅艷艷……走進社旗縣李店鎮丙玉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合作社負責人張丙玉介紹說,有機蔬菜在栽培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肥料、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等,只使用有機肥,從而保證了產品無污染、富營養和高質量等特點。技術人員每天對蔬菜棚內的濕度、溫度、光照都有嚴格把控,裝置了滅害蟲的燈管,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味性捕殺害蟲。
在南水北調渠首地淅川縣中線渠首(南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雖是冬天,但基地蔬菜長勢喜人,一片綠意盎然。基地負責人程海濤介紹,公司計劃3年內建成10萬畝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到2020年建成100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計劃在南陽建立我國最大的有機農產品產業園,實現年交易額過400億元的大型有機農業企業,打造南陽有機農業新名片。
上述情景只是南陽市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的一個縮影。好天、好地、好山、好水,使得南陽市完全具備了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的內外在條件和優勢。
強化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扶持、部門支持、企業運作的要求,市縣制定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提供全方位服務。
加強基地建設。制定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初步構建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推動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
完善檢測體系。建立首批15個質量檢測室,實現基地準出;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配置大型設備,引進技術人才,滿足有機產品檢測需要。
創建產品品牌。整合有關品牌,重新注冊“中線渠首”商標。所有進京(津)的農產品統一使用“中線渠首”商標。從文化內涵挖掘、產品形象塑造和品牌包裝策劃等方面入手,打響“中線渠首”農產品品牌,著力塑造“生態南陽、綠色渠首、有機農業”的整體良好形象,實現水源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型特色產業形成優勢、農民收入明顯提高和經濟持續發展。
強化現代要素讓產業強起來
起飛、懸停、噴灑……在空中盤旋的4旋翼無人機動作輕快敏捷,4個噴頭同時工作,以每秒2米至5米的速度進行著噴灑作業。2016年12月22日上午,在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南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植保無人機正式入駐園區作業,成為南陽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亮點。
南陽市景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擁有12臺水陸兩用植保機,8架植保無人機,平時大田農作物澆灌、生物農藥噴灑,動動手指就有無人機幫忙干活。“過去就是人背著藥筒打藥,累還費時間,而無人機噴藥均勻,省時省力,真是好得很。”該公司總經理唐云清自豪地說。
農用植保無人機項目是當前一項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南陽正在不斷強化諸如植保無人機、物聯網等現代農業要素,力促南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加快,讓南陽農業產業強起來。
河南三色鴿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色鴿乳業”)也是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打造農業“高精尖”的現實范例。近年來,三色鴿乳業將奶牛育種、飼養、擠奶、原料奶運輸、加工、銷售等關鍵生產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了奶業“全產業鏈”安全生產模式。
科爾沁肉牛南陽有限公司走的則是循環利用道路。作為目前南陽存欄最大、養殖水平最高的肉牛養殖基地,科爾沁肉牛建有高標準牛舍10萬平方米,存欄優質肉牛10萬頭。科爾沁肉牛不僅在養殖環境、飼料獸藥投入品和生產管理全過程實施“三項控制”,還按照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理念,全量收集養殖糞污,經無害化處理后能源化、肥料化綜合利用。一個“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在這里脫穎而出。
圍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近年來,南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推動綠色發展,實現農產品生產“產出來”;切實加強執法監管,確保農產品安全“管出來”;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打造品牌體系,強化農產品品牌“樹起來”;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重大需求,大力推廣運用新技術,強化現代要素集成運用,讓農業產業“強起來”,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
產管并重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已經做成美味佳肴并上了餐桌的白菜,只要你沒有丟掉其包裝,拿起來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這棵白菜的“前世今生”很快便一目了然。何時被種植在何地、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肥料、有沒有“生病吃藥”、何時被采摘……每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從田間到餐桌,南陽市通過打造“一條龍”式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endprint
“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生產管理平臺清晰地記錄了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情況,自動生成追溯碼,為追溯平臺提供真實性數據信息來源。”在南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指揮中心,南陽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科長程挺介紹說,利用農產品追溯系統讓農產品種養實現透明化。同時,農產品追溯系統的應用,降低了監管部門的執法難度,有利于監管部門對產品進行監管,加快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環境可監控、過程可控制、質量可監測、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真正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在我們這個基地,幾乎每一棵菜都有它特定的身份——從種子下地、肥水管理到采收上市,生產全流程記錄備查,安全可控。”在社旗縣丙玉蔬菜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丙玉向記者介紹蔬菜生產質量監管流程。記者看到,合作社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理平臺,可以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地、人、農產品等全部物像化呈現。
農產品生產基地中,蔬菜水果安全風險因素較高,南陽市蔬菜水果產地檢測室始建于2008年,有21家基地建立了檢測室,開始產地準出試點。目前,全市有50多家蔬菜水果基地建立了檢測室,對產出的蔬菜水果進行快速定性檢測。
在西峽縣,記者看到,從丁河鎮黃獅村到簡村,不少地頭都懸掛著有機種植示范戶的標識。已經種植獼猴桃近30年的龐大孔告訴記者,這里的獼猴桃,從基地的規劃建設到技術指導,從肥料、農藥使用到市場銷售,都由縣里的獼猴桃辦公室統一指導管理。
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市,農產品品種繁多,質量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是質量檢測。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不僅涉及各類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和生產過程控制,還涉及產地檢測、產區準出管理,檢測任務繁重。
目前,南陽市“三級四層”(市、縣、鄉三級,市、縣、鄉、基地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個和縣級檢測站12個,95個鄉鎮或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室建設初步完成,50多個無公害蔬菜產地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形成了“市級為龍頭、縣級為骨干、鄉級為基礎,基地為補充”,分工明確,定位清晰的農產品檢測體系。
“檢測作為守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雙‘慧眼,來不得半點馬虎,容不得絲毫僥幸。”南陽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主任閆玉新說,要盡其所能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南陽市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和檢測網絡體系,健全實施全程監管體系和推進標準化生產,有效促進了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安全向總量安全、結構安全、質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安全五個安全并重轉變,全市農產品連續多年保持無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發生的良好局面,整個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大局安全、可控,有效確保了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