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煥耀+施磊+謝晉洪
摘 要:目的:分析猝死實體法醫學病理學檢驗病理與臨床診斷結果,總結病理學診斷經驗。方法:2014年2月~2017年2月,病理科共對36例猝死案例進行尸體解剖、病理學分析,從死亡到尸體解剖病理性檢驗的時間在3h~14日不等,中位時間23h,診斷為心源性猝死31例、腦血管畸形3例、肺梗死1例、主動脈夾層1例、腦出血1例。結果:35例與臨床診斷結果相符,1例腦血管畸形意外主要原因死亡被誤診為腦出血。結論:臨床診斷與法醫病理學檢驗在病因分析上一致性較高。
關鍵詞:猝死;尸檢;法醫學;病理學
猝死是常見的死亡病因之一,在我國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生活壓力的增加,猝死發生率也顯著上升,每年約有200萬人死于猝死。猝死是最容易引起糾紛的死亡原因,特別是對于住院死亡、斗毆死亡的對象而言,死者親友容易對醫學鑒定結果產生質疑。病理學檢驗是診斷猝死的金標準,法醫病理學診斷結果有時可能與臨床診斷存在差異,總結經驗非常必要。2014年2月~2017年2月,病理科共對36例猝死案例進行尸體解剖、病理學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36例對象,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3~72歲,平均(45.1±6.2)歲。其中因病入院死亡21例,斗毆等意外傷害后死亡10例,5例院外無任何外力傷害死亡。納入標準:①猝死,從發病到死亡非常突然,在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②均進行了法醫病理性解剖。
1.2方法
所有的法醫病理學檢驗都是在出現糾紛后,由死者親友提出進行死亡原因鑒定,或由醫院提出死亡鑒定。從死亡到尸體解剖病理性檢驗的時間在3h~14日不等,中位時間23h,在24h內即進行解剖的對象20例。醫院臨床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病史診斷,診斷為心源性猝死31例、腦血管畸形4例、肺梗死1例、主動脈夾層1例。送病理科,解剖去臟器,常規采用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光鏡檢查。時間較長的尸體,器官標本,需要進行免疫生化檢驗,如懷疑為心肌缺血死亡的對象,需要取左心室前壁、室間隔部分組織,檢驗ADAMTS-1蛋白、PAR、H-FABP等表達,以判斷死亡的時間,以及心肌缺血在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由2名以上的病理醫師進行鑒定,給出鑒定結果,意見需要簽字確認。
2結果
36例猝死案例,其中35例與臨床診斷結果相符,1例腦血管畸形意外主要原因死亡被誤診為腦出血。心源性死亡對象,HE染色可見成片的心肌纖維斷裂、心肌細胞嗜酸性增強,心肌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間質或彌漫性淋巴細胞等廣泛性心肌缺血壞死表現。腦血管畸形,光鏡下見血管畸形,出血部位見胞漿豐富的膠質細胞,血管周圍間隙增大,主要爭議在暈腦血管畸形是否在腦疝形成、腦出血死亡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病理鑒定表面存在腦血管動脈硬化,出血部位血管畸形相符,同時考慮到患者的為中年人,并無脂肪肝、高血壓,故診斷為腦血管畸形為主要原因引起的腦出血。肺梗死、主動脈夾層,病理檢查都見相應部位的血管內皮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相應血管段畸形或血栓形成。
3討論
猝死的原因較多,主要可分為心源性以及非心源性兩類,血管病變是導致猝死的首位病因。心源性猝死主要由先心病、冠心病等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非心源性猝死主要包括肺、腦等部位的動脈栓塞、出血。猝死的法醫病理學診斷并不困難,根據臨床診斷結果、心腦等主要器官的病理診斷結果,一般能夠判斷病變情況,如心肌缺血、腦出血等,尸體解剖可見明顯的組織壞死等表現,病理表現為細胞壞死、炎癥浸潤等表現。但需注意的是,猝死法醫病理學診斷的難點在于病因判斷上,一個組織的存在病變但并不代表其在猝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如對于心肌缺血,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各種原因所致缺氧、水電解質紊亂,也會誘發心肌缺血同時心肌缺血也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死亡[1]。又如腦血管畸形、腦出血,兩者臨床鑒定診斷比較困難。心肌缺血的病理診斷往往特異性并不明顯,如缺乏彌漫性心肌缺血的證據表現,這些都難以作為死因鑒定的證據。
近年來,病理學分析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免疫分析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死亡原因分析,免疫分析通過分析細胞的相關蛋白等標志物的表達情況,能夠更準確的判斷病理改變,甚至能夠分析病變發生的時間[2]。
近年來,社會大眾的維權意識明顯增強,更重視保障自身的權益,當臨床鑒定結果與死者家屬權益相沖突時,家屬也更愿意采用法醫病理鑒定。在進行病理學鑒定時,需要重視醫患雙方的意見。臨床上,對于那些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猝死可能原因較復雜的老年人,病理診斷需要慎重,綜合判斷死亡原因,不要因診斷局部的病變可盲目下結論。對于局部復雜病變,需要深入探討病變、先天性原因、外因之間的關系。
需注意的是,法醫學病理鑒定額價值還容易受到死亡時間影響,一般而言在出現鑒定的需求后,需要及早解剖,此時生物體內的病理改變所致化學反應還比較活躍,鑒定的結果可信度也相對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尸體病理改變所致化學反應減弱甚至消失,病理性診斷可信度明顯下降,此次鑒定的尸體,部分了法醫鑒定的時間規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鑒定結果的可信度,也容易埋下糾紛隱患。
在進行猝死的法醫病理性分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重視合并基礎疾病對象的全面檢查,多原因判斷;②對于合并腦血管病、心血管事件的對象,青壯年猝死綜合征等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對象,需注意鑒別,進行全身性尸檢[3];③在進行局部病變十分復雜的對象死亡直接病因分析時,需要了解先天病變、后天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如有報道顯示靠近腦底部后顱窩、表淺或蛛網膜下腔的腦血管畸形更易出現猝死;④需要注意結合影像學資料;⑤對于已經使用血管抽吸術等技術的患者,也需要了解這些技術對病理結果的影響。
4 小結
臨床診斷與法醫病理學檢驗在病因分析上一致性較高,法醫需要積極積累經驗,避免盲目判斷。
參考文獻:
[1]劉鵬,劉騰飛,黃潁,等.交感神經與心源性猝死[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3,34(9):1003-1007.
[2]陳冰,陳陽,閆宜峰,等.不同組織化學染色在急性心肌缺血猝死鑒定中的應用研究[N].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2):99-102.
[3]高進喜,鄭兆聰,劉崢,等.輕中型顱腦損傷猝死原因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11(1):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