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遠超
摘 要: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作為重要的社會利益調節器,在司法實踐中已被廣泛運用。針對當代社會信息不對稱,社會分工下的一方舉證困難從而影響法律公正性等問題上,舉證責任倒置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民事訴訟司法實踐受困于我國程序法體系的不完善,在處理一些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上往往引發一些社會爭議,不利于維護法律的穩定性與權威性。因而需要通過對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研究與完善,明晰相關概念,完善立法,并保障法官合理的自由裁量權,通過以上多種手段使得舉證責任的分配乃至倒置能夠更好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關鍵詞:舉證責任;大陸法;判例;自由裁量權
一、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演進
自古羅馬時期,法學家在司法實踐中總結出“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以來,法學界對于舉證原則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歇。“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作為早期司法實踐的產物逐漸收到了廣泛的質疑。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分工的加劇與細化,實質上在一些具體案件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這樣一種原則在很多時候已經失去了公正性與合理性。于是,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就逐漸產生,即在法定的一些特殊情況下,主張者只需就主張部分的一些特定事實完成舉證責任,而被訴者的免責要求必須基于其對于相應的一些情形通過提供證據以證明其不存在。這樣的制度就對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處于訴訟弱勢地位的一方提供了更多機會,保障了法律的公正性。但由于這一規則在實踐中在適用方面存在較大難度與爭議,有學者主張取消舉證責任倒置。筆者認為,舉證責任倒置的合理性不容置疑,在理論與實踐中的價值也早已體現,本身不應取消,而是應當針對其在適用上的困難,在操作性上加以完善與加強。
二、理論上的明晰
針對舉證責任倒置在理論上的不清晰,究其原因依舊是立法層面上的不完善。目前我國法律體系對于“主張”、“舉證責任”等概念尚未作出明確,對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表述也僅限于“對原告所訴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需由被告負責舉證”。[1]這種表述既不清晰也不明確,事實上,舉證責任倒置在實踐中產生了多種原因與內容。比如部分是由于原告由于信息不對稱,實質上無法對其主張進行舉證而實施舉證責任倒置。再比如有些是在法律上基于公平原則考量,對原告的舉證原則予以部分免除,而使得舉證責任倒置至被告方。由于我國法律體系尤其是程序法體系相對并不完善,程序法與實體法之間的結合也存在實踐上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國在立法上對舉證責任倒置乃至司法程序進行完善。
三、立法模式的完善
從模式上來看,目前對于舉證責任的分配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德國模式,即在訴訟中由法官根據實體法的規定并參考相關學者的學術成果進行舉證責任分配。二是除了對實體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舉證責任的規范外,同時在民法中對舉證責任的分配進行一般性規定。三是英美模式,基于英國、美國實施的單行證據法,將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體現在證據法中,只有少數部分在實體法中加以規定。
對于我國來說,舉證責任倒置在司法實踐中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公平性,是一項重要的責任分配制度,而目前我國僅在民法實體法中與其相關司法解釋中予以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未加體現,這是立法的一大缺陷。[2]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由民法與民訴法共同規定,其中由民訴法規定其法律價值與適用原則,民法規定其具體事項。而針對我國目前在舉證權力倒置中出現的一些混亂,最高法可以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加以明確,再逐步通過立法修法來進行完善。
四、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我國的法律并不溯源與判例,判例不具有法律效力只具有參考性。但考慮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很快,立法工作總歸具有滯后性。考慮到滯后性存在的現實,給予法官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適當的自由裁量權就顯得尤為必要。雖然在我國,判例法不是法的淵源,不具有效力,但隨著兩大法系的相互學習與融合,判例在司法實踐中起到的作用實際上越來越大,因而在堅持法定主義的同時,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適當允許法官自由裁量對實現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具有重大意義。
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并非隨意而無條件,在面對可能需要舉證責任倒置的案件中,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控辯雙方的舉證條件與舉證能力,基于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對于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價值規定進行裁量。[3]考慮到我國的司法現狀與基層法官的能力局限,在自由裁量權的規定方面宜將舉證責任倒置超越相關法律規定范疇的案件提交上級人民法院核準,最好是將該項權利授予最高法與省級人民法院,由兩級法院審核相關案件全部卷宗,審核無誤者方可繼續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通過這種監督機制來保障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不會被法官借用自由裁量權來濫用,以保障相關當事方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舉證責任倒置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在舉證責任上的一個重要制度,對該制度的研究可以彌補我國長期以來對舉證責任研究方面的薄弱,針對我國程序法體系尚不完備的現狀,通過明晰舉證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手段與原則,使得法院在審理時能夠摒棄一些錯誤的做法,更好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
[2]王懷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年版
[3]柴發邦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