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顏敏
摘 要:農產品生產的成本高低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民收益問題。本文通過對2004年至2016年河南省玉米、花生的成本數據分析研究,得出河南省秋糧作物總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因此,降低河南省農產品生產的總成本,應當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入手。在此基礎上,才能提高河南秋糧作物生產的綜合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保障農業生產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秋糧作物 農產品成本
玉米和花生同屬于秋糧作物,是河南省小麥之后的第二、第三大作物,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也是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的重要條件。由于近兩年國家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加之取消了國家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河南省玉米面積也面臨一定的下降壓力。玉米作為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消費需求不足、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量高等問題突出。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6年度,我國玉米政策性庫存1.53億噸,占三大主糧庫存總量的66.5%,去庫存壓力最大。“十三五”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農民收入的穩增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農產品價格呈現下降趨勢的形勢下,努力降低農產品成本是河南省提高農產品競爭優勢和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生產概況
河南省玉米、花生播種面積的變化。2000年至2015年,河南省玉米的播種面積逐年增加,到2015年,播種面積已經達334.39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了114.3萬公頃,增幅達51.9%。玉米作為河南省第二大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240萬公頃,其面積和總產均占全國的1/10。2016年,河南省玉米播種面積是331.69萬公頃,同比上年減少了2.7萬公頃。2000年至2007年,河南年均花生播種面積96萬公頃,占全國花生播種面積的20.36%,居全國第一位。2010年以后,花生的播種面積逐年穩步增長,到2015年,河南省花生的播種面積已達105.8萬公頃。2000年至2015年間,河南省花生平均播種面積約為98.5萬公頃,呈平穩增長態勢。到2016年,花生播種面積達到112.82萬公頃,同比上年增加了7.02萬公頃。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花生播種面積除了在2006年出現減少外,其余年份均處于增長狀態。2006年,河南省花生的播種面積約為92萬公頃,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60萬公頃,減少幅度為6%。但是其產量同比上年處于增加狀態,說明河南省越來越重視土地成本的產出效益。
單產變化。2000年至2015年,河南省玉米平均單產為每公頃5241.16公斤,除2003年和2004年外,河南省玉米單產水平呈逐年遞增趨勢。2003年,由于氣候和高稈大穗品種播種面積過大等因素,每公頃產量為3210公斤,降到了198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4年開始恢復增長,單產為每公頃4338.64公斤。到2015年,河南省玉米單產每公頃5549.19公斤,同比2000年單產年增幅為13.6%。2000年至2015年,河南省花生平均年單產水平為每公頃3857.93公斤,從2000年的每公頃3410.6公斤到2015年的每公頃4516.15公斤,增幅達32.4%。單產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最能夠反映出生產水平的先進與否。以全國單產數據為基礎,2015年全國花生單產為每公頃3561.68公斤,河南省花生單產每公頃高出全國954.47公斤。由此可以看出,河南花生產量在全國范圍內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生產成本現狀分析
生產成本的變動。河南省玉米和花生生產的總成本逐年上升。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2004年河南省玉米每畝生產的總成本是273.96元,2016年為974.02元,增幅256%。2004年至2016年,河南省玉米平均總成本為每畝619.04元。其中,生產成本與土地成本分別增幅了190%、666%。生產成本構成中的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增幅為185%、196%。2004年,河南省花生每畝生產總成本為408.69元,在2010年和2016年分別增長到了702.20元和1368.92元。2004年至2016年,河南省花生每畝平均生產總成本是833.68元,總成本增幅為235%。其中生產成本增幅177%,土地生產成本增幅738%。生產成本構成中的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增幅分別為148%、208%。
生產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秋糧作物生產在總成本增加的同時,其成本內部結構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上面。
我國農地制度的完善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使得土地要素在農業生產要素中越來越重要。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大量占用農業生產資源,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另一方面,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完善推動了農地流轉和農地市場的形成,土地確權使得農地大規模流轉得以實現,農地價值得到了體現。土地成本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避免,現在河南各地土地流轉價格大多在800元至1200元/畝。所以,河南省秋糧作物種植中,快速增長的土地成本是總成本上升的重要推手。
非農就業機會帶來的農業生產中的人工成本增長迅速。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到非農就業,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改變了既定價格水平上的勞動力供應量,造成農村勞動力市場上供應曲線向內移動,促使農村和農業用工的折價與農業雇工費用的增加,總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因此也大幅度增加。從農業生產特性來看,大田勞動生產具有季節性,農忙時大家都需要增加勞動力的投入,因而需要增加雇傭勞動;而農閑時則完全相反。根據在省內的調查,新型經營主體在農忙時雇用臨時人工,每天的工資為60元至80元,長期用工月工資也在2000元至3000元間,這樣有時還雇不到人。農村勞動力自身成本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市場供應相對不足,是導致農產品成本上升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人工成本的增加是推動河南省秋糧作物種植總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主要路徑
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可以從節約資源投入和提高生產效率兩個方面進行。而減少投入、增加產出的方法又有多種,通過規模經營來實現,應該是當前的主要途徑。
隨著我國農村土地的“三權確立”,農地規模流轉和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農地產權制度的完善和農地市場的形成,為農地規模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為農業機械化生產創造了條件。河南省作為全國的產糧大省,地理位置優越,平原面積占全省的55.7%,在大田作物的生產上,便于農業機械的規模操作。規模經營有利于降低單位面積作業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的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實現規模經營,需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像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通過流轉土地,新型經營主體既可以實現規模經營又能夠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這樣既節約了人工成本費用,又提高了生產效率,最終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的總成本。但在河南省土地流轉中,存在著流轉不規范、服務平臺和措施不到位的問題,需要政府著力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和政策,同時,要為規模經營者提供支持。現在,由于土地流轉成本太高,政府需要約束這一問題,可以采取土地流轉價格的最高限價措施,還可以通過對規模經營采取補貼的方式,以此降低農產品的土地成本。在實現規模經營方面,還要大力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通過專業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產品生產的總成本。
綜上所述,玉米、花生是河南省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物,在增加農民經營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前農產品價格已經到了“天花板”,提高河南省農產品價格優勢和農民收入水平,必須著力于降低農產品生產的總成本。所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發展規模經濟,是降低農產品成本的重要途徑,而這些都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