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超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產業支撐。重視抓好產業扶貧,既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一批”首要任務,也是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最關鍵、最根本的內在因素。只有產業發展好了,老百姓才有持續穩定的收入,脫貧致富才有可靠保障。屬于黃淮四市的商丘市,是河南省糧食主產區,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分析其脫貧攻堅工作的問題與對策,能為河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推進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商丘市產業扶貧還處在起步階段,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主要問題有:
產業化扶貧頂層設計不到位。商丘市雖然制定了精準扶貧的三年行動計劃,但貧困縣均未制定扶貧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多以項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視對全市、全縣、全鎮的統籌謀劃,這種缺乏總體規劃直接的后果就是對產業未來風險估計不足,產業發展容易出現過于樂觀,一哄而上、盲目發展,造成“谷賤傷農”。此外,由于缺乏產業總體規劃,不同區域之間在產業選擇、產業鏈延伸、市場拓展等方面缺乏系統的分工協調機制,產業發展中的各自為政依然難以消除,造成不同地區扶貧產業的雷同、空間布局不合理的現象。
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一是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產業鏈不健全,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扶貧產業項目零亂,小而散,難以形成支柱產業。二是由于產業項目實施難度大、風險大,致使各縣(區)實施產業項目積極性不高。三是農村留守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戶總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四是市場、技術、信息等制約著產業化發展,貧困地區缺少農技人員,農業技術普及不到位,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五是產業發展過程中金融服務、營銷服務存在短板。貧困群體的這五大內因嚴重制約了產業化扶貧的推進,影響了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產業精準度低、帶動力不足。縣域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比重小,且產業基礎較差,結構單一。各縣雖然引進了很多項目,但大項目的投資拉動、產業帶動和效益支撐不明顯。地方政府過于關注產業總量和產出效率,以致出現扶貧資源向農村產業能人集中,扶貧資源跟富人不跟窮人的現象,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成效有限,并出現以平均值指標脫貧的假象。扶貧產業精準度低還表現在未能形成與地方特色資源相匹配的完整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若發生市場需求不足,遇到惡劣的自然天氣、農業病蟲害的情況,都將給貧困地區的產業造成滅頂之災,使扶貧產業變為致貧產業的現象。
產業化組織模式陳舊,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是目前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主要形式,這種組織模式對市場環節考慮不足,貧困戶認為只要產品種植出來就沒有問題,但現實中存在較大的違約風險,在市場波動中,農戶和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有限,違約現象也常發生。此外,該模式在農戶和企業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風險共擔機制。
推進產業扶貧的對策與建議
依托優勢資源,圍繞市場需求,精準發展致富產業。精準扶貧,根本在于發展致富產業,發展致富產業,必須首先選準、選好產業。在探索產業發展的實踐中,應依托優勢資源,緊緊圍繞市場要求,選擇并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優質糧食產業、養殖產業、鄉村旅游、特色加工產業、電商流通產業、設施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八大產業,催生扶貧開發的內生動力,助推困難群眾創業致富。
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精準提升產業化水平。把選準的致富產業做大、做強、做久,使困難群眾持續增收,關鍵是要提升產業化水平,應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的思路,精準培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持續增強產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積極促進龍頭企業與扶貧政策資金有機融合。把產業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技術扶貧等扶貧資金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機融合起來,既能帶動農民增收,又能解決企業擴張所需的資金投入問題。采取“企業+金融扶貧資金+合作社+農戶”模式,把企業生產經營和農民直接參與結合起來,把生產鏈基本單元放到農村,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從而進一步壯大企業生產經營實力。二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龍頭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企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健全企業經營體制和內在運營機制。三是創建開放發展格局。支持龍頭企業實行招商引資,推進與東部優勢企業合作,引進發達地區同質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和經營能力。四是擴大龍頭企業的融資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間接融資,通過上市直接融資。五是加強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產品市場影響力。積極支持龍頭企業申報和推介馳名、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及“三品一標”產品。
延鏈補鏈,完善壯大產業化集群機體。一是通過科學論證,進一步細化明晰產業化集群相關配套生產的環節,孵化開放式鏈條企業,補齊短板,延長鏈條,實施“壯骨健體”工程。認真分析集群龍頭企業上游、中游、下游涉及的環節生產,培育創辦開放式鏈條企業,使其生產的產品在滿足本集群龍頭企業需要的基礎上,為外在市場需求提供有效支撐。二是通過科技創新,提升集群全產業鏈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從而發展壯大產業化集群。三是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提高市場化、開放式發展能力,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建立各個環節企業之間的配套聯動體系。四是通過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新型經營服務組織,從而促進龍頭企業與鏈條企業之間、各個鏈條企業之間的有機鏈接,形成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經營耦合體。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一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協商合理的收購價格,確定合同收購底價,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二是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延伸龍頭企業生產鏈條,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三是開展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為基地農戶積極開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各類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