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強
摘 要:對自然人而言,非財產損害作為與財產損害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其損害的客體應該是與財產權相對立的人身權。人身權由人格權和身份權構成,故對自然人非財產損害侵犯的客體應該是人格權和身份權。本文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作了類型化的整理,并希望能對司法實踐中確立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有所裨益。
關鍵詞:非財產損害;精神損害;法人人格權;類型化
一、關于法人是否存在非財產損害
損害賠償法上所謂的損害可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也有人稱為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財產上損害是指于賠償權利人財產上所發生的損害,凡一切財產上不利的變動均屬之,它不但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亦包括財產的消極不增加在內。與此相對,非財產上損害是指賠償權利人財產外所受的損害。關于其二者的表述方式,“財產上損害之用辭比較一致,非財產上損害之用辭,頗為多樣。例如,德國民法使用的是“非財產上的損害”,日本民法使用的是“財產以外的損害”,瑞士民法典在對人格權受侵害的訴權作規定時使用了“撫慰金”這一術語,法國民法則籠統的使用”損害“這一概念。與此相對,我國則使用了精神損害這一術語。曾世雄先生認為,對非財產損害賠償的探討應以全部構架為重,過分強調個別辭義對于全部構架之剖析未必有益,所以不必過于拘泥于辭句,以免因辭害義。筆者對曾先生的看法深表贊同,究其實質而言,非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都是相對于財產損害而言的,二者雖然用詞不同但其內涵與外延卻基本相同,所以區別非財產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并無任何實益。但“精神損害”這個詞容易產生哲學上“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觀念,進而認為與精神損害相對應的就是“物質損害”,所以為了防止誤解,在本文中筆者采用“非財產損害”這一概念進行論述。
綜上所述,狹義說認為法人是沒有精神痛苦的,因而不存在非財產損害賠償的問題。廣義說認為法人雖無精神痛苦,但因為存在著精神利益的損失,所以也存在著非財產損害。實際上,狹義說是用生物學的觀點來理解法律上的非財產損害的概念,錯把生物學上的非財產損害與法律上的非財產損害混為一談。相比之下,廣義說對非財產損害的內涵的界定更為準確和科學,并且從理論上和實務上都擴大了非財產損害的賠償范圍,允許法人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這更加符合現代侵權行為法的發展趨勢,因此應當為我們所接受。
二、法人非財產損害的類型化
1.侵害法人一般人格權的非財產損害
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所謂人格權,指一般人格權而言,即關于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權利,性質上是一種母權,衍生出了個別人格權。”由此可見,一般人格權處于一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與具體人格權相比,具有主體的普遍性、權利客體的高度概括性、權利內容的廣泛性和權利性質的基本性。最初設立一般人格權的《瑞士民法典》第28條,性質上即為一種一般條款,發揮著一般條款的制度功能。而法人的一般人格權是法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所享有的人格不受侵犯的權利,是以與法人的財產利益相對應的法人人格利益為基礎,與法人人格權密不可分的權利。法人的一般人格權起到保證法人作為民事主體在民商事交往中享有的法人人格獨立及法人人格平等的作用,因此是首先需要保護的客體。在當今社會中,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呈現出不斷擴張的趨勢,具體體現為:①人格權越來越受立法者的保護。②人格權的范圍不斷擴大。③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越來越周密。這種變遷從法律對一般人格權內涵的不斷擴張體現出來,例如德國以前僅就具體人格權進行保護,后來通過司法判例解釋目的性擴張了對一般人格權的保護,并且通過判例不斷擴大了非財產損害的范圍。
2.侵害法人具體人格權的非財產損害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信用權、商業秘密權等對法人的生產經營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在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法人可以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
3.侵害法人商號權的非財產損害
商號是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表明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在營業中使用的專屬名稱,即商號主體在商事交易中為法律行為時,用以署名、或讓其代理人使用,與他人進行商事交往的名稱。商號維系和反映商事主體的商業信譽,其本身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是商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無形財產。同時,商號是商事主體在營業上用于區別其他商事主體的特定名稱,是其主體資格的外在表現形式,因而它具有重要的識別價值,使商事主體特定化和人格化。商號權與商事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它總是特定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聯系在一起,離開了特定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就無所謂商號權。所以,商號權與商標權和專利權相比更具人格性。在商號的創制過程中,商事主體通常要花費相當長時間和巨大的精力去刻意創造一個能反映其營業特點和文化理念的商號。所以,在商事主體的商號權受到他人侵害后,其所遭受的不僅僅是一種財產上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對商號中所包含的商事主體的人格利益的侵害。此時,賦予商事主體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是理所當然的。
4.侵害法人商譽權的非財產損害
同自然人享有名譽權一樣,法人也擁有自己的名譽權,只不過法人的名譽權更多的體現為社會對法人從事經營活動的商品信譽和商業信譽的反映和評價,因此有學者主張對法人應當采用商譽權保護制度,并采取對法人商譽的誹謗訴訟制度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制度加以保護。筆者認為,對于法人商譽權的保護除了采用上述學者主張的措施外,還應當賦予法人以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商譽權作為法人在市場經濟中享有的商品信譽和商業信譽,其形成往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也凝結了法人及其全體工作人員的大量心血。這時,法人的商譽權不僅僅是一種具有財產內容的權利,而且也是一種具有人身性質的權利,是法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此時如果有人侵害了法人的商譽權,使其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良好商業信譽毀于一旦時,很難說此時法人遭受的僅僅是一種財產上的損害,所以賦予法人以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兆娜.侵權法上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研究.學位論文.民商法學.山東大學,2012.
[2]孫宏濤,陰悅.試論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