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峰
一、前言
2016年成立的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對我國外匯市場改革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我國外匯市場由過去的他律為主轉向他律與自律并重,以促進和規范外匯市場的發展。本文立足跨境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從銀行展業自律的角度,談幾點思考意見。
二、政策沿革
關于境外放款,從外匯管理的角度看,國家外匯管理局早在2009年《關于境內企業境外放款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9]24號)中,就明確定義:境外放款是指境內企業(金融機構除外)在核準額度內,以合同約定的金額、利率和期限,為其在境外合法設立的全資附屬企業或參股企業提供直接放款的資金融通方式。境內企業在辦理外匯境外放款前需至外管局核定境外放款額度,最高不得超過其所有者權益的30%。放款人屬地外匯局負責對境外放款涉及的額度核準、登記、專用賬戶及資金匯兌、劃轉等事項實施監督管理。此后國家外匯管理局在《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調整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2]59號)、《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調整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4]2號)及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業務中又逐步放寬境外放款資金來源及放款主體資格限制等條件。
而跨境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在2016年11月29日之前,主要遵循《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和完善有關政策的通知》(銀發[2013]168號,以下簡稱168號文)的要求,與外幣境外放款相比,除了都要求放款主體必須是非金融機構以外,在執行上有很大的區別。首先,該文件對人民幣境外放款的辦理要求相對寬松,無需至外管或者人民銀行事前備案或審批;其次,一般認為人民幣境外放款沒有額度上的限制;其三,經營范圍中有放款資質的境內企業,甚至可以為境外無股權關系的企業放款;其四,境外放款資金用途上并無具體要求和監控措施;其五,對放款利率和展期次數未做明確約束。在具體執行中,因各地標準并不統一,且銀行展業要求各自掌握,導致各銀行對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的標準認定也各不相同。這導致一些企業在辦理內保外貸受阻或存在被核查監管的情況下,與境外企業簽署一個放款合同,約定放款金額、期限、利率后,境內人民幣資金就可以通過債權形式流向境外,但這些錢借出去后能否按時回來就未可知了,導致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或成為了資本外逃的政策漏洞。
2016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境內企業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16】306號,以下簡稱306號文),首次明確了人民幣境外放款的定義,同時,該文件還首次明確對境內企業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的宏觀審慎管理,企業需事前到外匯局辦理登記,企業境外放款凈流出上限與凈資產緊密掛鉤,同時對借貸雙方股權關系、資金來源、用途、利率、期限等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與168號文比較,政策相對嚴密。
三、銀行展業
由于人民幣境外放款境內前置審批環節相對較少,且資金跨境流出屬于資本項目,無需像經常項下資金跨境那樣需要匹配相應的跨境貿易背景,客觀上造成了境外放款容易成為資金外逃的通道。對經辦行而言,此類業務雖然是境外電匯的純結算業務,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有限,但是由于前述的各種政策漏洞以及該業務的性質特征,導致辦理該類業務時,銀行承擔了較大的政策風險,因此,銀行經辦人員在辦理境外放款業務時,應按照“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審查”展業三原則有關要求,加強業務審核,切實防范業務風險。實際操作中,如果能借助外匯市場自律機制2017年印發的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業務操作指引和展業規范提供的一系列明晰的執行標準辦理境外放款業務,加強自律,將會有效保護經辦人員盡職免責,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細言之,根據306號文基本要求,結合跨境人民幣操作指引和展業規范,經辦行在辦理境外放款業務時,應進行合規性、真實性、審慎性審核:不僅審核企業提交的申請書、業務登記憑證、控制信息表、放款協議、財務報表、股權關系等材料,還應通過查詢各類信息系統進行客戶識別;按照風險程度高低對“關注客戶”和“可信客戶”甄別區分,分別實施一般盡職審查措施和強化審查措施;經辦行需嚴格審核境外借款人的經營規模是否與借款規模相適應,以及境外借款資金的實際用途,確保境外放款用途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必要時需穿透式了解客戶辦理境外放款業務的資金來源,不得使用個人資金向借款人進行境外放款,不得利用放款人自身債務融資為境外放款提供資金來源;在企業境外放款余額上限內為其辦理業務;經辦行應提醒放款人及時收回放款資金,出現借款人逾期未歸還的,且放款人拒不作出說明或說明缺乏合理性的,經辦行應暫停為其辦理新的境外放款業務,并及時向當地人民銀行報送相關情況;對于短期頻繁發生的境外放款業務,經辦行應要求客戶提供相關情況說明,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停止為其辦理新的境外放款業務;經辦行在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辦理、業務持續監控過程中,對于發現存在異常或可疑的情況,一方面應拓寬信息核實渠道,通過行業協會、境內外關聯行、第三方機構等途徑對企業的異常或可疑信息進一步調查取證;另一方面,應及時將異常或可疑情況向上級行及所在地人民銀行書面報告,有效識別和防范客戶借道規避現行政策管理要求的行為,防范業務風險,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健康發展。
四、思考與建議
思考1:對2016年11月29日之前已辦理的尚在合同約定期限內的境外放款業務,如客觀上存在不符合銀發【2016】306號文對放款限額、利率、展期次數的規定的業務,應如何規范到政策尺度之內?
對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全口徑跨境融資方面,央行《關于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發[2016]132號)中就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而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資金融機構,則繼續設置一年的過渡期,可在現行跨境融資管理模式和《通知》的模式下二選一。相比較之下,306號文對2016年11月29日之前辦理的合同存續期內的存量業務,既未設置過渡期,也未提出過渡政策,導致結算銀行和企業對已經超限額或零利率的放款業務糾纏不清。故建議設置政策過渡期,對企業已存在的超上限的放款、利率為零的放款、已經展期過的放款給予一定時間通過壓縮放款金額、修改利率、逾期催收等手段將存量業務規范到306號文件要求之內。
思考2:境外放款業務,如企業確有客觀原因無法收回境外放款本息,應如何處理?
對這個問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調整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4]2號)里對外幣境外放款給出明確規定:“如確有客觀原因無法收回境外放款本息,境內企業可向所在地外匯分局(外匯管理部)申請注銷該筆境外放款,由境內企業所在地外匯分局(外匯管理部)按個案集體審議方式處理。境外放款還本付息完畢(含債轉股、債務豁免、擔保履約)或注銷境外放款后,不再進行境外放款的,境內企業可向所在地外匯局申請辦理境外放款額度注銷”。而對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如企業確有客觀原因無法收回境外放款本息,尚無明確答案,建議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