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鳳嬌+徐曉芝
【摘要】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過快,而且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制度規范,導致在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上面臨巨大的困難。網絡的開放性和固有的缺陷也決定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將更加復雜多樣,難以防控。本文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信用、法律、技術、操作風險,并對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提出了建議,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規范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分析 風險防范 監管
一、緒論
互聯網金融以其全新的模式與業務,促進金融模式的快速轉型與發展。其經營成本低,方便快捷,透明度高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模式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缺陷,在金融市場上倍受市場參與者的青睞。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產品在我國蓬勃發展,余額寶、支付寶、微信紅包等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逐漸改變了我國消費群眾的理財觀念和支付方式,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弊端也逐漸出現,我們經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支付寶被盜,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陸續倒閉等消息。那么,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金融平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便成了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研究分析,尋求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來避免互聯網金融風險帶來的損失及其負面作用,對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特征及其發展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指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提供金融服務,其相較于傳統金融而言,具有普惠金融、平臺金融和碎片金融等優點。互聯網金融服務包括線上支付、線上投融資、線上籌措資金、線上理財、信息中介等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征
1.交易信息透明化。傳統金融服務由于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以需要金融機構作為中間層次來監督管理。而互聯網金融以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匹配,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使交易信息透明化。
2.服務效率高,操作方便。互聯網金融模式多樣化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交易弊端,通過線上操作,打破了傳統金融的束縛,資金流通更方便快捷,更高效地實現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的對接。
3.成本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服務最大的區別就是,減少了銀行等中間機構繁瑣的審批核驗程序,使客戶足不出戶就能辦理貸款、支付、理財等業務,既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又節省了時間成本。
4.網絡經濟的高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新型金融模式,其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方面并不完善,不同監管主體之間沒有明確的權責劃分,而互聯網具有極大的流動性,其監管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漏洞。互聯網金融沒有中間層次對交易雙方進行監管,在高額利益的誘惑下,容易引發非法集資,騙捐騙貸,攜款跑路等情況。而互聯網平臺容易遭受黑客的攻擊,對客戶的信息以及資金的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主要是監管套利導致的。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對于資本沒有做出明確的要求,央行也無法對其進行監管;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需要考慮合規性以及風險防范的問題。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互聯網支付具有交易量多、交易金額小、交易頻率高等特點。從互聯網保險業務分析,其擴張較快,創新模式較多,導致業務量不斷增加。從互聯網基金銷售業務分析,基金銷售主要業務為互聯網貨幣基金銷售,其業務量也不斷增加。從互聯網金融消費分析,其主體多元化,主要是小額、短期的貸款業務。據統計分析,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在2017年預計突破1萬億元,到2019年有望達到3.4萬億元,三年復合增速接近100%。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分析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金融活動中最主要的風險類型之一,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方方面面。傳統金融服務所存在的監管問題、交易風險在互聯網介入后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一方面,一些互聯網平臺為了增加流量而推出的無需抵押模式使互聯網金融的弊端更加凸顯,一旦借款人違約,其后果將十分嚴重;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攜款跑路,借款人也將無法追償損失。據統計分析,2017年1月至9月,P2P網貸平臺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共計515家,其中問題平臺為158家,占比約為30.69%。而2016年1月至9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共計1429家,可見一年后數量下降900多家。這也說明近一年時間,隨著新上線平臺數量大幅減少后,退出平臺數量同樣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隨著互聯網金融品種的日益增加,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產生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以校園貸為例,盜取用戶信息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學生“被貸款50余萬元”等事件。信用風險可謂是防不勝防。
(二)法律風險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并不適用于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而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法律法規政策尚未明確出臺,行業處于監管灰色地帶,現存的傳統金融行業法律法規難以解決合同雙方之間的爭端問題。因此,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打法律擦邊球,從而引發合規風險。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以其巨大的創新潛能,貨幣流通的虛擬性,導致交易難以實現追蹤,加大了洗錢、逃稅等犯罪活動的可能性,從而破壞了金融交易的正常秩序,擾亂了金融市場合理有序的發展。
(三)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是指由客戶端安全防護系統,網絡程序的漏洞造成的的客戶資料泄露、資金轉移風險。互聯網金融得到發展的前提是信息技術水平的有效提高。當前最常見的技術風險分別是黑客攻擊風險和木馬軟件風險。endprint
現階段,黑客已具備一定規模,他們可以發現網絡漏洞并用專業的工具攻破,利用遠程技術非法侵入他人電腦系統,從而竊取他人信息和資金。而作為新興行業,互聯網金融軟件尚未成熟,發展過快等原因導致技術漏洞的存在。只要學會黑客工具的操作方法便能攻擊軟件,竊取他人隱秘信息。
除了黑客攻擊之外,木馬病毒也在網絡上層出不窮,只要操作者疏忽或者沒有及時安裝最新的殺毒軟件,就很容易被網絡木馬所攻擊。一旦遭到木馬攻擊,用戶的網絡操作行為、賬戶密碼、瀏覽記錄等就容易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遠程監控,黑客也因此竊取用戶的重要身份信息來進行一系列違法活動。而隨著支付方式的多樣化,各種各樣的二維碼病毒開始以多種方式出現。其中“盜信僵尸”和“偽淘寶”等支付類病毒作為較具代表性的高危險性病毒,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各種方式誘騙用戶下載掃描攜帶病毒的二維碼,進而竊取用戶信息。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是由于操作手續的錯誤而導致的損失。從風險產生原因來看,操作風險分為客戶導致的操作風險和由行業內部導致的操作風險。一些消費者由于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流程的不熟悉,而造成交易中斷,甚至重復交易,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損失。而消費者在沒有安全保障的網絡環境中交易,也有可能引發操作風險,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由于互聯網金融產生時間短,各大互聯網金融軟件開發者由于自身考慮不周或技術原因,造成軟件系統性能不高甚至導致服務器癱瘓。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
信息要得到高效共享需要制定統一的征信標準,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完善的基本要求是信用查詢快捷。現階段,雖然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建立了各類征信體系,但是由于數據采集信息等方面難度較大且不夠全面,加上數據挖掘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方面的約束,造成信用評價在準確性、全面性、科學性方面都存在不足。央行在構建征信體系的同時,首先需要統一各征信數據庫的結構和標準,規范征信過程中所需格式、指標、標識、數據以及信息技術支持,為更好地信息整合與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金融跨界性,需要依靠互聯網發展,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數據,包括消費數據、生活數據以通信數據等,根據客戶的各類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可得到客戶生活的偏向性與生活習慣特征,依據大數據建模可得到更加準確的客戶信用評估結果。
(二)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互聯網金融風險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國,互聯網金融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其體系并未成熟,而其涉及領域較廣,從支付方式到資金籌措,互聯網金融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制度,使其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2016年到2017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我國相關規范制定的速度明顯提高,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規定出臺,這在以往年度是不多見的,也足以說明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重視。例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網絡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試行)》、《網絡安全法》,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條件下均影響了互聯網金融體系。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方面,應當針對其各個領域的性質及經營范圍來進行限制。對不同的業務頒布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不同的交易主體與互聯網金融機構設立相應的約束條約,對于互聯網行業制定相關業務標準,并以此為前提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清理整頓,對嚴重違背標準、具有高風險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提出整改意見或嚴令關閉。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應制定相應行業規范,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提高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門檻
歐盟對于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有著嚴格的準入門檻,要求只有銀行類金融服務機構和取得銀行相關的金融營業資格的企業,才有權從事電子支付服務。而從我國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我們并不能完全采用歐盟對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的管制辦法,但我們應當建立相關法則來約束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行業,完善準入與退出機制,對其規章制度、人才儲備、運營自備、盈利狀況、運營準則、風險控制等方面制定相關標準,實時監管,建立相關審批機構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嚴格審查,鼓勵并支持信用良好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相反,對于征信狀況極差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應采取措施,嚴厲打擊并予以相應懲罰。
(四)建立長效機制規避經營操作風險
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管控體系尚未完善,導致行業環境魚龍混雜。互聯網金融行業應制定其自律標準和規范,從行業內部建立約束機制,對行業內部人員進行教育培訓,規范互聯網金融平臺操作行為,提升互聯網風險認知度,加強行業責任感以及風險防范意識,使互聯網金融公司自身增強對風險的管控能力。而對消費者也應加強風險教育,合理使用互聯網金融平臺,堅決抵制釣魚網站,提升自我保護意思。另一方面,法律上也應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來約束其自律規則,對自律管理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以此保障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有效管理。
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加強管控,可以通過建立一定的獎懲制度。對屢次出現違規行為的用戶與企業進行披露并予以相應的處罰;對信用良好且具有極高效應的互聯網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其次,將互聯網企業的相關信息透明化,包括收費標準,規章制度以及日常運營管理規則等,也有助于互聯網金融長效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哲.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3(3).
[2]袁新峰.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的思考[J].征信.2014(1).
[3]劉克宮,王偉.加快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J].金融時報.2017.
[4]黃芮.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防范[D].遼寧:遼寧大學.2015.
[5]安建,劉士余,潘功勝.征信業管理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