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萍+王莉莉+李彥茹+劉遠峰+楊立橋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青年勞動人口的養老壓力日益突出,養老問題之大不容忽視,其中京津冀三地區養老矛盾尤為尖銳。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大趨勢下,疏解北京首都功能,增強天津醫療基礎建設、加強醫療人才培訓,以河北為主要承接地,優化三地一體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加快京津冀養老服務業供給一體化形勢所需本文以三地養老發展現狀為根本出發點,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依托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探究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的異地養老服務業的可行性。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 養老服務 供給側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了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我國進入老齡化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家庭規模向小型化發展,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需求遞增,養老業發展迫在眉睫。在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注意以下問題:1、老年人收入水平雖然大幅度提高,但是貧困和低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口依然很多,需要政府進行補貼援助;2、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截至2015年底,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到達4063萬人,占據老年人口的18.3%,這就需要大力提高養老服務水平,以解決老年人的后顧之憂。自2014年起,京津冀三地養老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為解決老年人口的貧困、失能等問題,國家及京津冀三地已出臺一系列政策積極應對。
目前,失能、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家庭養老壓力與日遞增,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人口逐漸成長為社會主要勞動力,勞動力人口所占比例急劇下降,這就使得家庭養老在養老中的功能將逐步弱化,急需推動社會養老服務業大力發展,以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養老產業鏈條的形成與發展,既能保障老年人口的合法權益,又將大力帶動老年產品消費,同時增加勞動力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文獻綜述
這種人口現狀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研究,通過分析養老服務業比較成熟的美國,從美國的養老機構及管理情況角度進行探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的養老道路(郭紅艷,彭嘉琳,雷洋,王黎,謝紅,2013年)[1]。作為中國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京津兩地面臨著更大的養老壓力,自從京津冀協同養老的政策開始實施以來,三地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問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巨大關注。從京津冀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環境,目標與原則等方面,綜合分析各地差異以及養老資源現狀,得出三地養老要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孫健夫,戴璐瑋,2015)[2]。從養老機構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方面著眼,以問卷的形式,運用Kruskal-Wallis檢驗的方法,研究適用于老年人的養老機構所要具備的條件(張涵,吳炳義,董惠玲,2015年)[3],同時,對城市地區護理型機構養老服務業發展進行預測,揭示了機構養老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王莉莉,2014年)[4]。最后,以河北省為研究中心,仔細探討了其作為異地養老承接地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孟丹,2016年)[5],提出放開醫療保險異地報銷,在河北建設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吳瓊,劉俊萍,2015年)[6]。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使用SPSS22.0軟件,采用KMO(Kaiser -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檢驗,了解老人對異地養的意愿,歸納總結出影響老人異地意愿的各種因素,同時從SWOT的視角對三地劣勢及優勢資源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印象因素,從供給側的角度,提出為更好的進行政策的實施,政府及三地區應該實行的措施。
二、京津冀人口現狀分析
自我國于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速度遠快于世界老齡化平均速度,這種老齡化的趨勢被形象的稱為“銀色浪潮”(劉同昌,1999年,<面對銀色浪潮>)。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嬰兒潮”(1949年-1956年)、“第二次嬰兒潮”(1965年~1973年)出生的人口正在逐步步入“銀色浪潮”的行列,全國范圍內的老年人口比重由2015年的16.1%上升至2016年的16.7%,同時,勞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養老問題成為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
(一)京津冀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比
受經濟發展狀況、醫療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京津冀三地中最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是北京、天津兩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65歲及以上人口就已經占據了全部人口的7.2%,而天津市也于199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而河北省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比京、津兩地晚了十年。
截止到2015年年底,北京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已經達到了23.4%,天津市為9.6%,河北人口老齡化程度為三地中最低,為9.17%。
另外,三地老齡化發展速度也是不同的,2016年,北京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24.5%,天津市也達到了10%,預計河北比重也將達到10%的水平。
河北省老齡化人口所占比重最低,地域廣闊,勞動力價格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擔負起承接地的角色。
(二)京津冀三地人口結構差異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深化的同時,人口結構差異也日趨明顯。其中,最重要的是高齡化趨勢顯著,8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增長速度快于65~79歲人口增長速度。由表2.1可見,2015年北京市65~79歲老年人口比重為7.9%,相對天津低于3.16%,比河北低0.7%;但是河北省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1.58%,低于京津兩市。這意味著在未來天津和河北將會出現更多的高齡老人,對兩地的醫療水平和社會保障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京津冀養老資源對比
(一)京津兩地養老資源
與京津兩地的老年人口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地嚴峻的資源形勢:北京市共占地1.641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為2170.5萬,人口密度大約為1323人/平方公里,地區GDP總量24899.2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4717元。天津市土地面積為1.7885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大約1044.4萬人,人口密度為1315人/平方公里,地區GDP總量為17885.3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5617元。由此可見,北京,天津擁有良好的經濟收入,能夠承擔異地養老所需的財政支出,解決京津老年人口異地養老在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endprint
但是,京津兩地養老服務業尚處于初級階段,養老服務資源嚴重匱乏,甚至不能滿足老人基本需求。以北京為例,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收養性收養機構470個,其中床位93305張,每百名60歲老人擁有床位數3.1張,床位供應缺口大,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30年,北京市將會有將近70多萬老人找不到養老機構。此外,專業護理人員的缺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目前,全市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大約1萬余人,其中養老護理人員僅5000余人,按照5:1的最基本配置標準,全市將近有1.4萬的護理人員缺口。
面對養老人才短缺,天津做了一系列努力:一是與京冀聯合開展引智引才活動,吸引大批量醫療人才來津培訓;二是推動實現人力資源服務業從業資格互認互通,共建勞務用工基地;三是簡化人才引進審批流程和手續,為人才引進提供最便捷、最快速的渠道;四是發揮示范性高職院校專業優勢,在培訓醫療人才的同時也能留住人才;五是實施京津地三地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服務措施,實行居住證持有人異地辦證便利舉措。
在引進并培養大量醫療人才的同時,天津還積極進行醫療基礎建設,“堅持以健全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能力、完善體制機制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基層衛生計生基礎條件,突出強化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職能,著力構建公平可及、服務有效、資源節約、群眾信賴的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河北省養老資源
河北省占地18.88萬平方千米,人口總量7470.05萬人,人口密度達到395.6人/平方公里,地區GDP總量31827.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2866元。相比較京津兩地而言,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是河北省人口密度也低,可以為異地養老提供足夠的空間資源,結合三地各自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各取所需,使異地養老成為可能。
河北省環繞著北京、天津兩市,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卻遠低于兩市,同時河北省以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的第二產業為主,在給環境造成巨大傷害的同時也難以收到相應的經濟回報。但是河北也擁有很多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比如北部的張家口,承德,東部的唐山和秦皇島,中部的廊坊和滄州等地。這些城市能很好的做為京津冀三地異地養老所需的承接地,使老人能享受更好的養老環境,使老年人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偉大成果。
截止2015年底,根據不完全統計調查,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每千名老人所擁有的床位數為22.5,遠遠超過北京、天津每千名老人所擁有的床位數。在北京、天津兩地,養老機構床位一度短缺,以河北為承接地的異地養老模式已成為京津冀協同養老新潮流。
(三)運用SWOT的分析方法,對三地差異化進行綜合研究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三地資源的優勢與劣勢,本文選用了SWOT分析對以上現狀進行對比整合。
SWOT分析是一種比較思考內外部因素變化、促使資源優化配置以及聚焦行動的分析方法。本文在此處將依次采取“化整為零”、“整零結合”的思想,拆分京津冀為京津、冀并在SWOT分析模型中依次歸納三地兩部分各自的養老服務業供給現狀,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知:京津和冀在養老服務業供給方面存在不同的優勢(S)、劣勢(W)以及威脅(T),制約著單個區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而如果把京津冀的這些行業特征納入同一個“黑匣子”中分析,則發現這其實是互補的、是互利共贏的,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日益增多且需要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口,引起京津地區先進的醫療實施和先進的護理技能,既使自身土地要素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又中和了省內日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京津地區也得以在疏解區域人口中緩解社會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城市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三地間建立“四縱四橫一環”主骨架的城際鐵運、城際客運以及航空交通,屆時京津冀地區將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這將為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帶來更多便利。
(四)從需求側的角度對“異地養老”影響因素進行歸納
在對京津冀三地資源分析的基礎,為了更好的了解北京老人對異地養老的意愿,我們小組采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勢。
我們在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通過同學的父母和實地走訪北京各地區共回收468份有效問卷,被調查年齡跨度大、地域分布均勻。
對被調查者的養老方式意愿進行統計,結果如圖3.1所示,可以看出大多數被調查者希望采用家庭養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居民的思想仍以家庭為主,但這必將與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相矛盾。
接下來問卷主要針對“異地養老”進行調查。根據問卷結果,做“異地養老”與個人基本信息相關性檢驗,使用SPSS22.0軟件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如表3.1所示,性別的相關系數0.163<0.3,表現為不相關;由于思想觀念不同,高領人群更不易接受“異地養老”觀念,相關系數為0.725>0.7,呈高度相關;另外,受教育程度和年收入因素與“異地養老”的接受程度也呈現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476和0.531,皆大于0.3。
為了探究影響被調查者對“異地養老”態度的因素之間的內部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假想變量來表示其基本的數據結構,該假想變量可反映原眾多變量的主要信息,因此采用因子分析對影響對“異地養老”看法的因素進行分析。
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首先應分析各問題間是否具有相關關系,能否進行因子分析。本次研究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 球形檢驗。當KMO檢驗系數>0.5且P值<0.05時,可以說明問卷具備結構效度。檢驗結果如表3.2所示:KMO檢驗系數為0.74>0.5,即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為1246.17,;顯著性概率值p為0.00<0.05,即達到了顯著水平,拒絕原假設,說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首先運用SPSS22.0軟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于該數據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該數據共可提取3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F1所占方差貢獻率為34.14%,F2所占方差貢獻率為20.36%,F3所占方差貢獻率為17.94%。三個因子總方差累計貢獻率為72.44%,由此說明前三個被提取的公共因子對于總方差的解釋是比較完整的,即可解釋數據的足夠充分的信息。通過得到方差累計貢獻率從而也證明了該數據的效度較高,適合用以做因子分析。endprint
為了進一步得到每個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便于進行實際背景的解釋,以及行進一步的分析,因此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陣進行正交旋轉處理,使載荷矩陣每列元素平方值向0和1兩極分化,確定每一因子主要包含的指標,得到旋轉因子矩陣,進一步對旋轉成分矩陣根據相關性進行排序以更清晰地得到每個因子所包含的題項,得到的結果如表3.3所示。
通過排序后的旋轉矩陣可明確得到各個因子所包含的題項,由其所包含的題項所代表的相似實際意義,將其歸納并命名依次為:護理服務因子、養老院環境因子、養老費用因子。并且根據方差貢獻度可知三個因子的重要程度為護理服務因子>養老院環境因子>養老費用因子,所以天津、河北的養老服務業應著眼于這三個方面進行優化甚至建設處自己的特色。
四、京津冀協同養老服務供給及政策支持
(一)京津冀養老供給現狀及問題
在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過北京老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要求后,我們對京津冀三地現有的養老供給狀況進行了綜合分析。2016年10月1日,京津冀三地協同養老推出試點方案,天津武清養老護理中心、河北三河燕達國際健康城、中標集團河北高碑店養老項目成為首批三家試點機構,三家試點機構收住京津冀三地戶籍的老年人,除享受養老機構所在地民政部門的床位運營補貼,還可享受另外兩地針對戶籍老年人的床位運營補貼。其中,京籍老年人按身體狀況等條件,以每床每月300元至500元標準補貼收住機構。
北京地區養老費用過高,是京籍老人選擇機構養老的重要阻礙。以離北京最近的三河燕達國際健康城為例,該機構月平均養護費用達到了7000~8000元,最高檔護理費用達到了13000元/月,大部分老人都反映并不能承擔如此高昂的養老費用。而天津武清養老護理中心的收費標準為3500元/床/月~5150元/床/月,相對比于北京的養老機構,該養老機構在費用上有很大的降低,但是該試點在交通方面存在著很大問題,老人從該機構到家至少需要兩個小時的換乘。雖然試點機構可向入駐機構的京籍老年人給予每人每月100元交通補貼,但是這些補貼在高昂的養老費用面前依舊是杯水車薪。
在養老試點運行的同時,根據實地走訪調研,我們發現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流失率很高,達到了30%。一方面,隨著養老機構護理費用的增加,護理人員工資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這就嚴重打擊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三地協同養老政策的推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院,入住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加大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這就直接導致了老年人所享受的護理質量降低。
另外,現代家庭結構小型化的趨勢導致空巢老人數量增多,老年人精神問題成為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我國現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003萬人,其中癡呆的患病率約為5%,即大約有600萬患有不同類型的癡呆;而75歲以上的患病率為11.5%,85歲以上老人患病率高于30%。護理人員不能排解老人心理問題,這就需要養老機構配備專門的心理醫生。
(二)政策支持為加快京津冀異地養老的供給提供優勢
自從2015年以來,國家多次召開養老服務會議,安排多項養老工作,在政策上為異地養老服務業提供大力支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相繼出臺各項政策和發展規劃,如《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2016年-2020年)》等文件。
2013年9月國務院發表了關于發展養老服務業的里程碑式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表明養老產業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逐漸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的印發使區域快速鐵路網連接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該規劃的出臺進一步推動了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的構建,在提高河北承接能力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北京地區老人及其子女關于異地養老在交通上的諸多顧慮。2016年6月,所發布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宣布,將以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等5地區為依托,建成京津冀產業升級轉移重要引擎,這表明將進一步加快河北省產業升級,加快河北省服務業發展,為打造養老服務產業“一條龍”服務奠定基礎。2017年1月,京冀開通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河北燕郊居住的北京市參保人員在河北燕達醫院就醫可持醫保卡直接結算,進一步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潮流之下,河北省作為異地養老的承接地,也先后出臺了《石家莊市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河北省大健康新醫療產業的發展規劃》等,北京市也出臺了《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社會福利機構補助實施辦法》,該辦法通過對低保、低收入的老年人、殘疾人等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北京部分醫療機構向周邊發展。
2017年3月6日,國務院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健全養老體系,印發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該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補齊短板,提質增效;改革創新,激發活力;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弘揚孝親敬老、養老助老優秀傳統文化,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提供更多更好支持。
五、提升京津冀養老服務水平的建議
(一)加快護理人員培訓
目前京津冀三地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接受過培訓的專業護理人員奇缺,同時,試點地區出現了嚴重的專業護理人員流失現象使得本就匱乏的護理人才更顯緊缺。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首先,在專科院校增設養老服務護理課程,同時護理學校可以采取擴招的方式,培養更多專業人員。其次,在京津冀三地增設培訓學校,利用北京、天津兩地的技術、知識優勢以及河北省的空間地理優勢,對年齡在40歲到50歲護理經驗豐富但是缺少專業培訓技能的中年人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增加中年人就業機會。最后,提高專業護理人員的工資報酬,建立完善福利獎金激勵制度,適當進行物質獎勵,盡力減少人才流失,同時也能鼓勵更多人員進入該行業。endprint
(二)大力發展河北周邊交通
大力發展養老機構周邊的交通,盡快在京津冀三地間建成“四縱四橫一環”主骨架的城際鐵運、城際客運以及航空交通,使河北養老試點市到北京、天津兩地均不超過兩小時。同時重視周邊環境建設,構建老年宜居環境,努力發展以老年休閑娛樂為中心的完整產業鏈,“支持養老服務產業與健康、養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在旅游業較發達的地區可以周期性的組織部分老人進行旅游放松。
(三)完善異地養老保險報銷流程,降低養老院費用
為了提高北京老人的異地養老意愿,逐步放開京津冀三地區異地養老保險報銷,同時對異地養老老人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政府提高對公辦養老機構的財政不住,對家庭收入較低的的老人適當降低住宿費用,給予養老服務補貼。加強老人民生保障和服務供給,使每個老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養老待遇。
(四)積極引進民間資本投入
政府應當對剛起步的民辦養老機構給予政策支持,比如在機構剛起步階段減免所得稅以及其它稅費。同時對于一些發展不順利的民辦養老機構給予財政補貼或是政策扶持,加強民政部門與社會養老機構之間的信息流通和工作銜接,實現政府部門與民間資本相互幫扶結合的新局面,促進民辦養老機構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紅艷,彭嘉琳,雷洋,王黎,謝紅.美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價的特點及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07):652-654.
[2]孫健夫,戴璐瑋.京津冀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環境、目標與原則[J].經濟研究參考,2015,(63):41-46.DOI:10.16110/j.cnki.issn2095 -3151.2015.63.011.
[3]張涵,吳炳義,董惠玲.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老年人醫療服務現狀及需求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15):1786-1790.
[4]王莉莉.中國城市地區機構養老服務業發展分析[J].人口學刊,2014,36(04):83-92.
[5]孟丹.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養老服務問題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6,(23):62-65.DOI:10.19516/j.cnki.10-1438/f.2016.23.016.
[6]吳瓊,劉俊萍.京津冀產業對接視角下河北省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分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37(03):144-147.
[7]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N].北京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日報.2017-02-25(003).
作者簡介:許亞萍(1965-),女,漢族,江蘇人,任職于北京工商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王莉莉(1994-),女,漢族,安徽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李彥茹(1996-),女,漢族,河北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劉遠峰(1995-),男,漢族,河南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楊立橋(1993-),男,漢族,貴州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