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以區域創新系統、生態系統等理論為基礎,自提出以來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本文旨在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的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具體梳理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相關學者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等內容,并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面臨的挑戰進行初步分析。
【關鍵詞】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評價 指標體系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基礎有區域經濟學,生態系統學,演化經濟學,系統動力學等,自從提出以來受到廣泛的關注。我國學者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大約始于2003年左右,北京工業大學的黃魯成(2003,2004)教授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作了相關的研究,是我國研究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先行者,其2003年發表的《區域技術創新系統研究:生態學的思考》,《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兩篇文獻在國內期刊文獻庫中有著較高的引用數,后來學者也逐漸融入到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中來,前期主要集中在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結構,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探究,后來有結合具體的區域或者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其展開評價和研究。
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結構等相關研究
有學者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生態系統在區域層面的具體化,有著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如學者吳金希(2004)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創新生態體系進行分類,將共性創新要素如人才、文化、技術標準等具有地域依賴性,難以流動的,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創新生態系統稱之為區域性創新生態體系。劉志峰(2010)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生態發展理念和模式在區域創新活動中的能動反映,其在本質上具有整體協調性、區域差異性、動態適應性、有序平衡性的特征,其功能機制主要有動力機制、復制機制、變異機制、重組機制、控制機制。陳疇鏞,胡梟峰,周青(2010)從小世界網絡的視角分析其特征,提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實質上是為了實現區域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網絡,其具有集聚系數高和特征路徑長度較短的小世界網絡特征。鄒曉東,王凱(2016)梳理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境下產學知識協同創新的現實問題、理論背景和研究議題,在理論背景中強調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概念超越了傳統區域網絡與集群的內涵,強調非線性的復雜、動態和自適應性。
在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和特征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雖然仍未形成統一的的定義,但也產生了一些共識,同時將創新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現有的其它熱點領域相結合,如TRIZ理論祁明,林曉丹(2009)、創新聯盟盧明純(2010)、綠色經濟理論王仁文(2014)、復雜適應系統理論陳雅詩,劉明廣(2016)等,不斷充實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和理論。
二、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
(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的方法和角度
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理論不斷豐富,其研究內容呈現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早期多探索其內涵、功能、結構,關注與創新體系的區別;后來慢慢融入地域特色因素,探究我國或者國內某一地區的創新生態系統。
吳金希(2004)強調對創新生態體系活力的衡量應包含環境的融入能力,增值能力,健康度,壽命和生命周期階段四個層面。周青,陳疇鏞(2008)對我國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進行適宜度分析。苗紅,黃魯成(2008)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進行了評價。羅亞非,郭春燕(2009)采用穩健主成分分析對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績效進行評價。羅亞非(2009)采用DEA方法對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績效評價研究。彭瑩瑩(2011)從研發、專利、技術標準三個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技術創新的耦合度進行評價,并分析區域技術創新耦合度與區域技術進步速度之間的關系。劉洪久,胡彥蓉,馬衛民(2013)通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對蘇州地區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評價,并分析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陸燕春,趙紅,吳晨曦(2016)基于新創新范式,采用熵值法,對我國30個省市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水平進行衡量。陸燕春,梁蘇丹,趙紅(2017)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技術吸納效率進行測度。
對我國某個特定地區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評價,如萇千里(2012)對河南省的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進行研究,用生態位的理論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進行適宜度評價。唐瓊雅(2013)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分析各驅動力對受資源限制的欠發達區域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動力演化的影響程度。韋鐵,羅秋月,何明(2015)構建了資源約束下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模,以廣西北部灣為例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萬立軍,羅廷,于天軍(2016)采用網絡層次分析法對黑龍江省8個資源型城市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張仁開(2016)對上海地區的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評價。
(二)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指標
本文對部分學者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中指標構建進行了整理,如下表,表中的指標為一或二級指標,具體的指標限于篇幅未整理進來。根據部分學者對指標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適宜度,健康水平,還是競爭力,效能評價對指標的選取,其主要圍繞創新主體(創新群落),創新環境,創新資源這三個方面選取指標。創新主體(創新群落)包含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新環境(創新條件)從創新的經濟、技術、文化等角度選取指標。部分學者在評價中增加了創新協調群落和創新拓展群落,考慮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政府、中介組織的協調作用。
在具體指標選取中,涉及區域創新成果的相關指標,如專利數、論文、專著等;也包含常規的經濟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外部創新環境指標,如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同時也有學者考慮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對區域協調,生態,持續發展的思想,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考慮進來,進行一個綜合的健康度評價,在指標選擇中有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環境污染治理指數等。
三、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研究展望endprint
迄今為止、創新范式經歷了線性范式(創新范式1.0)、創新體系(創新范式2.0),開始進入到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范式3.0)的時段。第三代創新范式在延續第二代投入產出非線性的基礎上突出說明創新環境、創新文化、政府功能轉換等變化;同時在技術支持方面,由web2.0轉向web3.0云平臺、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第三代創新范式,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創新發展的新方向,對其進行探究是合時宜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生態系統中一個層面,有著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同時有著地域特性。對其進行合理評價,能夠及時反映當前區域創新發展的現狀。
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應結合生態學、系統動力學,演化理論等對起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目前雖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仍有拓展的空間,尤其是在評價方法上和指標選擇方面。區域創新生態有別于第二代創新范式——創新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強調用戶反饋,協調性,動態適應性等特征,同時重視政府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構建中的創新治理、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功能,這些特征和功能給評價帶來了挑戰,對于用戶反饋、創新治理等角度的衡量存在較大困難,一個困難和挑戰是衡量指標的選擇,如用戶反饋、創新治理等方面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可以直接測度的指標和數據,另一個是評價方法的選擇,對于系統的評價本身就存在挑戰,對于復雜系統的評價更加困難,需要尋找更加合適的方法進行評價,以準確反映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征和運行機制。第三代創新范式在技術支撐方面,依靠云平臺、大數據等新一代新興技術,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可以嘗試從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尋找更加合適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J].中國科技論壇,2003(1):23-26.
[2]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制約因子與應變策略[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27(11):93-97.
[3]吳金希.創新生態體系的內涵、特征及其政策含義[J].科學學研究,2014,32(1):44-51.
[4]劉志峰.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與功能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1):9-13.
[5]陳疇鏞,胡梟峰,周青.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28(5):17-20.
[6]鄒曉東,王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情境下的產學知識協同創新:現實問題、理論背景與研究議題[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5-18.
[7]祁明,林曉丹.基于TRIZ論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444-446.
[8]盧明純.基于聯盟合作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重構研究[J].求索,2010(9):72-74.
[9]王仁文.基于綠色經濟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10]陳雅詩,劉明廣.基于CAS理論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6,16(9):50-52.
[11]周青,陳疇鏞.中國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26(s1):242-246.
[12]苗紅,黃魯成.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8):146-149.
[13]羅亞非,郭春燕.穩健主成分分析在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24(5):36-41.
[14]羅亞非.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績效評價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15]彭瑩瑩.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技術創新耦合度評價及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1.
[16]劉洪久,胡彥蓉,馬衛民.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C]// 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2013.
[17]陸燕春,趙紅,吳晨曦.創新范式變革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影響因素研究[J].企業經濟,2016(3):168-173.
[18]陸燕春,梁蘇丹,趙紅.基于生態系統的區域技術吸納效率研究[J].財會通訊,2017,(05):33-37.
[19]萇千里.河南省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2.
[20]唐瓊雅.資源約束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演化動力研究[D].廣西大學,2013.
[21]韋鐵,羅秋月,何明.資源約束下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演化影響因素研究——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12):94-99.
[22]萬立軍,羅廷,于天軍,等.資源型城市技術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6(3):72-75.
[23]張仁開.上海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24]李峰,龐玉萍,金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實證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33(09):121-126.
作者簡介:裴成軼(1992-),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浙江財經大學數據科學學院在讀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