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洪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加快轉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以及新破產法的頒布,越來越多企業走上破產重整道路,其中大部分屬于出售式破產重整,即剝離并出售企業尚有經營價值的優質資產,出售價款及剩余資產拍賣所得用于支付費用、繳納稅款、清償債務等。雖然出售式破產重整在降低社會負面影響、提高一般債權人受償率等方面要優于直接破產清算,但帶來的金融風險亦不容忽視。
一、涉及金融風險
一是區域不良貸款將迅速攀升。能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企業前期大多屬于優質民營企業,是各金融機構爭相支持的對象,往往涉及多家金融機構大量貸款。一旦企業破產,涉貸金融機構勢必將資產下劃至不良等級,區域不良貸款短期內將迅速攀升,以致風險集中暴露。
二是民間借貸增加不確定性。破產重整企業通常有體量不小的民間借貸,包括但不限于小貸公司、財富公司、關聯企業等。此類融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高度的信息不對稱性,事先很難全面掌握,事后容易噴涌而出,大大增加了債權人受償金額不確定性,影響金融穩定。
三是追償保證人或引發連鎖破產。若破產企業存在連帶責任保證人,債權人將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追償。在債務量大且保證人單一的情況下,保證人有可能因償還保證債務導致自身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四是實體資金或將更加緊張。企業破產造成大額不良資產,相關金融機構上級行在嚴厲問責的同時將進一步上收部分貸款審批權限并要求當地分支機構加大潛在風險排查力度,無形中提高了區域內其他企業融資或轉續貸門檻,或將加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資金面緊張度。
五是意欲逃廢債企業可能惡意破產。由于新破產法僅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進行重整。并未明確企業申請破產的具體標準,使得破產準入門檻較低,讓逃廢債有可趁之機。一旦逃廢債式破產成為風氣,將極大惡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影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二、建議與對策
一是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逃廢債,謹防惡意破產。建議將打擊逃廢債范圍擴大到事前、事中,提倡債權人提供證據舉報債務人,相關部門應對前期出現逃廢傾向的單位、個人進行警示、威懾以及一定限制,將逃廢債風險防患于未然。加大打擊宣傳力度、拓寬逃廢債懲治渠道,逐步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聯合打擊體系,在全社會形成逃廢債打擊嚴厲,成本高昂,代價慘痛的認識,讓逃廢債成為不敢觸碰的高壓線。
二是金融機構應提高風險前瞻性,防范企業破產。金融機構應科學評估企業發展前景,前移金融服務觸角,密切跟蹤企業發展趨勢,增加對企業高增值低風險業務支持,限制其盲目擴張投資。對于在多家金融機構融資且融資規模較大的企業,金融機構應及時成立債委會,定期加強溝通,減少對企業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應避免在企業發展前景樂觀時蜂擁而至過度授信,在企業進入困境時雪上加霜集體斷貸。提倡培養中小企業客戶忠誠度,與少數銀行建立良好的長期專一融資關系,減少因多家金融機構集中行為導致的順周期性效應。
三是金融辦應關注小貸公司交易,及時提示風險。小貸公司融資不顯示在信用報告中,貸款人不能明確知曉借款人是否在其他小貸公司進行融資。金融辦應及時按借款人分類匯總轄內小貸公司貸款、不良貸款,將風險適時反饋給小貸公司;并加強信息溝通,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將上述收集的信息共享至轄內各商業銀行,提示相關風險,減少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彌補信用報告不完善的缺陷,從整體上降低轄內金融風險。
四是地方政府應合理干預,平衡保障各方利益。大部分企業破產重整是在當地政府主導下完成的。對于有救助價值的企業,地方政府在其陷入困境初期應積極合理開展救助,例如提供轉貸基金、收儲減貸等,適當幫扶企業或許能避免破產。重整期間應注重保障債權人利益,在破產企業管理人的組成中適當加入主要債權人,允許債權人參與重整的制定和磋商,提升重整的公正性、合理性。同時,要為破產企業積極爭取稅收優惠。現行稅法主要立足于正常經營狀態下的企業,尚未針對企業重整頒布特別規定,某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重整的目標和措施存在沖突,地方政府應與稅務部門做好協調工作,平衡保障各方利益。
五是人民銀行應培育社會征信機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現有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涵蓋了大部分持牌金融機構的信貸信息及部分企業和個人在履行法定義務時形成的負責,但隨著經濟金融發展的深化,無牌金融機構以及民間借貸等融資金額占比不斷提升。人民銀行應培育社會征信機構,引導其重點采集無牌金融機構相關信貸信息,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信息形成互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信用信息網絡,不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