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產品跨國貿易事業領域,中國與歐盟之間已經建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中歐農產品貿易活動在結構層面存在競爭性特點,中國農產品相較歐盟地區在比較優勢層面相對欠缺,但盡管在農產品加工活動層面存在一定優勢,卻在加工技術水平層面存在劣勢。基于農產品跨國貿易活動層面,中國需要著重培育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實力。
【關鍵詞】中歐農產品 貿易結構 競爭力
在現有的歷史發展背景下,中國和歐盟均是全球范圍內的重要經濟體。遵照世界銀行發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GDP為9.24萬億美元,歐盟為17.35萬億美元。近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持續深入的歷史背景之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格局實現了迅猛快速發展。遵照中國海關與歐盟統計局核算發布的權威統計數據信息,僅2013年年內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商品勞務交易總額就累計有5590.6億美元,事實證明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國外貿易貿易伙伴對象國,第一進口貨物購買來源國、第三出口目標市場。
中國與歐盟地區都是全世界范圍內具備較大形制規模的農產品要素出口經濟主體。遵照UNCOMTRADE數據揭示的相關信息,僅在2013年,中國與歐盟地區的農產品要素的出口銷售總數額分別為855.32億美元與1617.09億美元,分布占據世界總量的6.11%與12.52%。在現有的歷史發展背景之下,中國與歐盟地域在具體參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存在著基于生產資源要素占有和控制應用狀態層面的顯著差異。隨著中國與歐盟地區貿易活動行為的進一步增速,中歐農產品貿易也維持持續增長的態勢。
2000~2013年間中歐農產品貿易總額持平穩且逐漸提升的客觀趨勢。從32.07億美元(2000)-107.37億美元(2008),在8年時間之內呈現了逐漸緩慢增長的動態趨勢。2000~2013年區間的年均增長率統計學報告數值為13.20%。中國農產品的對歐盟地區的年度性出口交易總數額從24.06億美元(2000)逐漸增長到80.58億美元(2008),其峰值為95.95億美元(2011)。可以看出這幾年處于波動中,且在2000~2013年期間的年均增長率報告數值為10.86%。歐盟地區農產品要素對中國的年度性出口額在過去的若干年間也呈現出和緩慢增長的動態變化趨勢,從最初的7.01億美元(2000)逐漸得到了81.69億美元(2013),且在.2000~2013期間的年均增長率報告數值為20.90%,在過去的十四年年間,中國在與歐盟地區國家開展農產品跨國貿易活動實踐過程中,長期處于順差地位,且直接獲取的順差額水平呈現了先逐漸增加后逐漸遞減的動態變化趨勢。
近幾年,中國在動物產品要素、肉及魚等制品要素、羊毛等動物毛產品要素,以及棉花產品要素層面存在顯著的出口貿易比較優勢,在魚、食用蔬菜等、樹膠等、編結用植物材料、蔬菜、水果等的制品上具有相對較強的出口優勢,在食用水果、咖啡等出口具有一般優勢。歐盟在飲料上具有很強的出口優勢,在乳品、活植物、制粉產品、樹膠等、可可及其制品、谷物粉等、羊毛等動物毛上具備較高水平的比較性競爭優勢,在肉及食用雜碎產品要素、其他動物產品要素、谷物產品要素、蔬菜產品要素,以及水果產品要素的深加工產品方面存在一般表現程度的比較優勢。
一、中歐農產品出口過程的國際競爭力與潛在性的貿易結構簡述
基于前文中已經列示的數據信息內容,這里針對中國與歐盟地區農產品在市場競爭力層面和貿易結構層面的基本特點展開簡要梳理:
第一,中國與歐盟地區的農產品貿易活動關系,存在基于結構性層面的比較優勢,中國與約占一半數量的歐盟成員國家存在農產品競爭,呈互補關系的農產品要素數量比重尚未達到30%。
第二,中國相對歐盟地區國家而言,僅有5種農產品具備相對優勢。
第三,中國占據相對優勢的農產品要素方面,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存在一定表現程度的互補性特征,且在中國沒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要素層面,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具備較為顯著且劇烈的競爭格局。
第四,針對中國與歐盟國家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要素類型角度展開分析,中國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尚且處于相對薄弱的發展階段,而歐盟成員國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已經進入了較為成熟的實踐發展階段。
二、提過農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對策
遵照前文列示的相關數據信息和有關分析成果,筆者給出如下基本對策:
(一)切實改善提升農業綜合生產率,優化改良農業基礎市場結構,大力轉移安置農業剩余勞動力
中國必須加大農業科技發展的力度,借由對現代科學技術形態的引入運用,不斷改良轉變我國傳統農業的基礎發展模式,支持和助力基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改良提高。要在保證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事業領域的資金要素投入規模充足條件下,支持和確保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夠獲取到有效且充分的推廣運用,繼而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事業的實踐腳步不斷加快。
要借由不斷加大基于農業機械動力層面的資金要素投入力度,不斷提升我國現代農業在具體發展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繼而不斷改善和拓展我國現代農業經營活動的總體規模。要通過借鑒和吸納歐盟成員國的農業發展經驗,切實建構形成具備產業化特點的農業組織結構,建構形成類型多樣的專業化農業組織,要借由引入和運用農村合作社組織形式,積極建構形成具備集約化特點的農業市場經營活動實踐格局。
(二)切實發展產品要素加工和精加工產業,支持農業生產實踐過程的縱深發展
第一,要下大力氣建構和發展類型多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各級政府要基于資金要素、政策要素,以及服務要素層面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構筑支持條件。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自身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要積極參與自主創新,提升國際市場綜合實力。
第二,要切實關注和重視農產品精加工活動的重點性實踐地位。要積極關注和重視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工作在農產品精加工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基礎地位,積極組織開展農產品精加工活動的創新研究實踐工作,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資源要素的綜合利用率水平,改善提升農產品加工活動的整體層級水平。
(三)切實建構形成系統明確的農業發展扶持政策
中央政府應當應當積極建構系統科學的農業發展扶持政策制度體系,明確劃定農業扶持政策的具體目標、基本內容,扶持資金要素的獲取來源渠道以及管理辦法,同時切實建構發展以農業金融制度為代表的類型多樣的輔助制度。
(四)切實改善農產品貿易結構,提升競爭優勢
中國應當積極調整優化現有的農產品貿易實踐結構,借由不斷改善提升自身的農產品加工活動質量水平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加工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環境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杏園,梅燕.從產品出口結構看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關系[J].世界經濟研究,2005②:44-49.
[2]陸文聰,梅燕.中國與歐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12): 41-47.
[3]凌振春,李廳云,盧中華.歐盟蔬菜市場與中國歐盟蔬菜貿易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1):86-90.
基金項目:2015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校級科研立項課題:全球經濟艱難復蘇背景下的中歐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編號:15G-02-B23)。
作者簡介:蔣樹雷(1985-),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翻譯,國際貿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