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莉
【摘要】在預算改革背景之下,公共財政監督工作較為重要,財政局工作者應當予以足夠重視,利用合理的工作方式開展相關監督活動,及時發現預算改革背景之下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
【關鍵詞】預算改革背景 公共財政監督 工作措施
在2015年國家已經開始實行新修訂的《預算法》,要求財政監督人員能夠全面規范自身工作行為,遵循公開透明性的工作原則,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執行自身工作,樹立民主觀念意識,保證能夠構建完善的財政監督制度,在預算改革的過程中,能夠將檢查與監督工作作為主要內容,針對國家權利機關、公眾與財政稅務部門等進行全面的監督,保證可以提升財政監督工作效果。
一、預算改革對于財政監督工作的要求分析
(一)要求全面覆蓋
國家在對預算法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求財政工作人員能夠認真開展審查工作,制定全面覆蓋的監督方案,在公共預算的過程中,應當開展政府性基金預算活動,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情況下,明確社保基金的實際預算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每項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合理開展監督工作。
(二)明確相關預算審查的重點工作內容
在對預算法律進行改革期間,應當合理開展預算編制審查工作,明確相關規定,保證可以明確自身財政監督的重點內容。首先,需要保證預算安排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要求,對預算支出與投資等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明確預算編制信息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工作規范性進行全面的監督,保證預算舉債符合相關法律法規,逐漸提升各方面工作水平。其次,在新《預算法》中,要求財政監督人員結合當地經濟水平,對預算編制數據信息等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探討,及時發現稅收方面的問題,各級政府部門不可以下達收入指標,保證預算工作的公正性。
(三)對預算績效進行管理
財政監督人員在對預算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遵循預算績效的工作原則,將預算與績效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對預算進行編制的過程中,應當參考新法律法規的實際情況,明確績效評價標準與結果,根據程序要求等開展編制工作。在監督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審查與批準等工作,使得預算監督與管理效率有所提升,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機制。在此期間,還要編制審查報告,明確審查結果,利用報告的形式對其進行處理,滿足當前的審查監督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在監督工作中,需要明確決算工作要求與特點,并針對各類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保證可以提升財政監督工作水平。
二、預算改革背景下財政監督工作問題分析
當前,國家雖然已經針對預算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改革,但是,財政監督部門還沒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未能展現財政監督工作的積極作用,難以對其進行全面的管理與控制。具體問題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監督對象較為單一
財政監督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監督對象較為單一,通常情況下,只能針對一般公共預算進行處理。首先,在執行財經制度的過程中,只能根據財稅方面的法律法規開展相關工作,明確政府采購工作的執行情況。其次,在財政監督期間,未能充分落實相關預算管理制度,難以針對預算編制內容與執行內容等進行調節,無法規避當前各類問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最后,在資產與債務管理的過程中,數據信息缺乏真實性與合理性,不能保證工作可行性。
(二)合規性監督問題
雖然國家在對預算法律進行改革期間要求預算工作具備一定的民主性,可以真實的反應納稅人的公共訴求,保證預算編制的準確性與可靠性。但是,在我國多數財政監督人員工作期間,還在使用合規性的監督方式,無法激發普通納稅人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會發生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不統一的現象,引發各類矛盾[1]。
(三)缺乏完善的財政支出監督機制
目前,多數財政監督人員在工作中過于重視事后的監督工作,不能在財政支出之前做好準備工作,難以預測其中存在的資金風險問題,在財政支出的過程中,沒有動態化的監督與管控,缺乏準確的監督依據,嚴重影響其長遠發展與進步[2]。
三、預算改革背景下公共財政監督措施分析
在預算改革背景之下,財政監督人員需要保證自身工作的全面性與規范性,對預算內容進行公開,保證可以提升自身工作效果,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機制,創新實際監督管理形式,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具體監督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積極開展社會監督工作
社會監督工作是財政監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只依靠財政監督人員開展工作,將會出現監督遺漏的現象。因此,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邀請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到相關工作中,在社會群眾監督的過程中,與財政監督工作人員相互聯系與合作,在信息數據、監督與專業項目服務的情況下,提升工作效果。在此期間,需要保證預算公開性,使得社會公眾參與到監督活動中,配合宣傳教育工作,指導公眾了解預算知識與內容,以此提升其監督效果。同時,各級財政工作人員還要積極推廣社會監督項目,在全面公開的情況下,規范各方面工作行為,不斷延伸相關管理途徑與空間,保證可以滿足實際發展需求[3]。
(二)制定全過程監督方案
公共財政監督工作人員需要制定全過程的監督方案,轉變傳統的事后監督觀念與工作模式,創新實際監督形式。首先,應當在事前開展監督工作,對預算編制與決策方案進行全面的分析,及時發現風險隱患,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發揮自身監督工作的積極作用。其次,在事中監督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動態化工作原則,創建多元化的管理體系,加大管理工作力度,保證可以提升工作可靠性與有效性。最后,在事后監督的過程中,需要對各類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探討,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問題,保證自身工作效果[4]。
(三)制定完善的績效導向管理方案
在公共財政監督的過程中,應當將績效作為導向開展相關活動,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評價方案,在預算工作執行之前設置相關績效目標,將其作為考核評價的工作依據。在此期間,還要根據財政部門資金安排規定等,對預算執行效果進行分析,篩選最佳的工作方式,保證工作效果。其次,在事中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建立多元化的控制機制,對其進行考核與評價,得到準確的結論,以便于優化其發展機制。最后,在事后評價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數據信息的準確性與公開性,以便于開展相關管理工作[5]。
四、結語
在預算改革的環境中,公共財政監督部門應當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篩選最佳的工作形式,創新管理方案,在明確工作職責的情況下,建立健全管理機制,以便于提升事前、事中與事后監督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進麗.基于公共財政框架的財政監督淺析[J].財經界,2016(15):13,19.
[2]李林凡.論我國人大財政監督法律制度的完善[D].寧波大學,2014.
[3]黑雪林.淺析對財政監督如何定位的思考[J].大陸橋視野,2014(24):66-67.
[4]林潔.泉州市豐澤區國庫集中支付中財政監督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2014.
[5]鄒筱溪.我國基層人大財政監督的若干探索[D].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