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張運和+郭亭+胡蔚+唐鵬
【摘要】通過對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業務建設和氣象社會管理三個方面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都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建立和完善基層氣象臺站用人和人才評估機制,提高基層氣象臺站業務創新能力和業務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網絡建設,構建新型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立健全氣象現代化共建機制,營造基層氣象臺站事業發展良好環境。
【關鍵詞】氣象臺站 觀測 預報 服務 科研
淮安市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地域,淮河下游?;窗彩袣庀缶纸ㄕ居?950年5月,現轄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和金湖縣6個縣、區基層氣象臺站?,F有在職職工119人,其中6個縣、區基層氣象臺站在職職工55人。雖然6個縣、區基層氣象臺站職工人數不足全市氣象系統一半,但從事的業務服務工作占全市氣象系統70%以上?;鶎託庀笈_站工作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礎和生命線。近年來,隨著氣象部門實施“三大戰略”,基層氣象臺站氣象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服務群眾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來看,氣象部門特別是基層臺站還存在著各種各樣問題,制約著事業的發展。同樣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也存在著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預報精細化不足,服務手段單一,氣象監測預警網絡和防災減災體系有待補充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層次不齊,氣象社會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為落實市委、市政府“創新驅動、工業強市、開放引領、全面創業、城鄉一體化、綠色發展”六大戰略和率先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推進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加快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改革發展勢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對促進淮安地區氣象體制改革、探索氣象事業發展思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一、淮安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現狀
人才隊伍老化、知識結構失衡、升職晉級空間小、事多待遇低是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面臨的主題問題。
(一)人員結構老化
從在職員工人數來分析,各縣、區氣象局除洪澤區氣象局少1人外,均已滿編,每站都達到9人,盱眙氣象局是10人。但是從年齡結構來分析,極為不合理,老人偏多,6個縣、區氣象局40歲以上人員占60%,有些縣氣象局,比如金湖縣氣象局50歲以上就有5人,超過一半,全市基層氣象臺站沒有形成年齡梯次結構。老同志偏多,有好的一方面,一是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工作熟練,業務能力強。有的老同志多次獲國家、省、市氣象局和地方政府表彰,能在工作中起模范帶頭作用。經了解,有不少老同志仍堅守在工作一線。不過老同志多,也有不足之處。由于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接收新知識新工作方法不積極,甚至有不少人對此有畏難情緒。還有職務和職稱等方面的問題也挫傷老同志的工作執情,個別人本著“坐一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本職工作外不愿意再做別的事?;窗矃^氣象局還有一名老職工長期休病假。
(二)人才知識結構失衡
2012年,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縣級氣象機構改革,基層氣象臺站業務人員須承擔氣象觀測、預報預警、氣象服務、業務維護、網絡通訊等。但是現狀是:淮安地區6個基層氣象臺站26名業務人員受過上述綜合業務培訓的,到2017年6月才只有3人。復合人才少,知識層次低,業務人員沒有一人是研究生學歷,盡管90%以上人員是本科學歷,但第一學歷是中專的接近全體業務人員一半。復合人才少,知識層次低,影響了全市業務質量,也使新技術使用受到不少限制。
(三)基層人手少、事情多
基層氣象臺站普遍存在兼職現象,不是兼職總帳,就是兼職現金會計,還要從事人影作業、行政執法及地方事務。特別是近年來,地方上城市文明創建等活動,比業務人員本職工作量還多,工作做不完,只有加班來完成,休息日、假日加班是常事,更談不上休年假。某一縣局從2008年實行年假制度以來,因工作多從未有人休過年假,也沒有對職工進行薪金補償。
(四)基層臺站待遇低
經調查,全市除淮陰區氣象局外,其余5個縣、區局職工與市局同工齡、同學歷、同級別人員相比,基層氣象臺站人員與市局職工月收入相差1500~2500元,視各縣、區地方津貼和政府管理獎差別而不同。實施綜合業務改革后,縣氣象部門應該設置一個綜合業務高級崗位,評審條件對縣局一線業務人員傾斜,但是江蘇省氣象系統綜合業務高級崗位評審一直遲遲未動,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只有一個縣局有高級職稱。在職稱評審、聘用方面,由于基層臺站話語權輕微,職工職稱晉級緩慢、職稱偏低。另外,基層業務人員都是事業編制,沒有晉升局領導機會。按照中國氣象局縣級機構改革方案,縣級氣象臺應該是副科級,可是江蘇省氣象系統對此也未落實。另一方面,基層氣象臺站對人才在工作中做出績效及時評價和獎勵歷度不夠,缺少優勝劣汰的競爭激勵。輕培養,重使用。能干肯干的多干,干多干少一個樣,嚴重的挫傷了基層業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五)培訓少、科研創新不足
近三年來,淮安市氣象系統業務人員參加脫產三天及以上業務培訓共有119人次,而基層氣象臺站只有20人次,不足全市氣象系統參培人數17%,高層次培訓幾乎與基層臺站不沾邊,業務復合型培訓只有3人次,少之又少。最近幾年,基層氣象臺站技術設備不斷更新換代,軟硬件水平越來越高,人民群眾服務需求使得基層氣象臺站科研創新工作重要性更加明顯。但基層氣象臺站科研創新軟硬件都存在不足,經費沒有保障。外出學習交流機會少,難以接觸新技術、新理念?;鶎託庀笈_站課題也申報不積極,三年來,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開展課題研究項目僅8項,其中與外部門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只有1項,沒有與上級部門聯合開展科研項目,不及市局一年開展的科研項目多。
二、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業務建設現狀
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氣象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氣象預報精細水平不高、氣象服務能力欠缺、氣象預警監測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短板。endprint
(一)氣象服務與人民群眾需求有差距
目前淮安市基層氣象臺站均開展臨近天氣預報,短時天氣預報,短、中期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空氣質量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農作物氣象災害、病蟲害預報。開展了面向政府部門的決策氣象服務、開展了面向社會群眾的公共服務,開展了面向農業、環境、交通、旅游、電力等各行各業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氣象預報服務還有不小的差距。暴雨、暴雪、臺風、大霧、雷電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有待提高,精細化預報剛剛起步。氣象服務產品不新穎,服務手段單一,有針對性、實用性、個性化服務產品稀少。與政府部門溝通少,服務缺乏主動性。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力度不夠,農村氣象信息“最后一公里”仍未解決。
(二)綜合觀測體系有待補充完善
到2016年末,淮安市已建成6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形成了國家氣象觀測站以自動觀測為主,人工觀測為輔的觀測業務格局。另外,還建成128個區域自動觀測站,其中7要素區域站2個,5要素區域站97個,4要素區域29個,而2009年11月升級改造的洪澤湖避風港區域站填補了洪澤湖區域無風向風速觀測的空白。還有10個土壤水分站、1個農業物聯網觀測站、2個雷電監測站,1個多普勒雷達,初步建成結構合理的氣象災害監測體系。但是,城市、湖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不完善,農業特色小氣候觀測站才開始布點,國家氣象觀測站云、天觀測項目沒有實現自動觀測,氣象觀測數據沒有與社會共享。
(三)防災減災體系有待加強
目前淮安地區“政府主導、部門聯合、社會參與、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初步建成,各縣、區人民政府均已成立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下發了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化圖編制。部門應急聯動機制順利開展,鄉、鎮、街道均有氣象信息服務站,各鄉、鎮、街道均有一名氣象協理員,各村、居委會都有一名氣象信息員。不過淮安地區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還未完全融入公共防災體系中,鄉(鎮、街道)、村(居)兩級氣象公共服務沒有完全推開,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工作經費沒有保障,氣象協理員、信息員防災減災作用沒有完全發揮,鄉(鎮、街道)、村(居)兩級氣象防災減災考核機制不完善。車站、碼頭、醫院、學校、大中企業等人數眾多的地方還沒有全部部署氣象預警信息系統,這些都為氣象災害防御留下了隱患。
(四)氣象臺站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
近五年來,在上級部門和地方政府支持下,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建設水平明顯提升。淮安區、淮陰區和洪澤區氣象預警指揮中心已投入使用,漣水縣、盱眙縣氣象預警指揮中心正在建設中,各縣、區基層氣象臺站均添置、升級了預警服務系統,視頻會商系統,無人自動觀測站,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不過,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建設還是層次不齊,金湖縣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才開始規劃,漣水縣、盱眙縣氣象局基建政府配套經費還未落實,影響了工程進度。
三、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氣象社會管理現狀
一系列氣象法律法規頒布實施,推動氣象社會管理不斷前行,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氣象社會管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氣象機構體制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社會管理也面臨種種困境。
(一)地方支持力度和社會公眾認知度不高
由于氣象部門是全國唯一實行雙重財務體制的垂直管理部門,國務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雖出臺了相關文件,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保護,對氣象社會管理和經費落實支持力度不夠。2016年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地方財政預算落實層次不齊,各縣、區地方氣象事業費預算最多與最少相差近5倍,這使個別臺站氣象社會管理工作舉步維艱。習慣上,社會上大部分部門、人員認為氣象部門就是搞搞預報服務,哪有這么多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對氣象執法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屢屢違規施放氫氣球,違規傳播氣象信息,破壞氣象探測環境。十年來,全市6個縣、區氣象臺站都出現過臺站搬遷情況,都是與氣象探測環境破壞有關。另一方面,基層氣象臺站氣象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使人民群眾不了解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同時基層氣象臺站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社會管理意識不強,“重業務輕管理”,沒有主動將自己提升到社會管理者的位置?;鶎託庀笈_站執法人員又都是兼職人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學得不深不透,執法經驗不足,執法手段單一,也一定程度上影響氣象社會管理的落實。
(二)防雷體制改革進展慢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防雷機構編制和人員調整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各縣級氣象臺站成立負責防雷減災支撐的事業機構,做到政事分開,協助氣象主管機構進行防雷安全技術監督和質量標準執行情況檢查等項職能,取消了行政審批、行政執法、事中事后監管職能,但沒有明確人員編制和經費落實,為防雷安全管理改革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此次防雷體制改革跨度大,由于政策不到位,體制機制和歷史原因,人員、經費沒有落實,改革就無從談起。目前,淮安地區6個縣區基層氣象臺站還處于觀望狀態,沒有出臺具體改革方案,更沒有實質推進防雷體制改革。
四、加快淮安地區基層氣象臺站事業發展的幾點對策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基層氣象臺站用人和人才評估機制
認真貫徹中國氣象局關于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文件精神,落實基層氣象臺事業機構行政級別,兌現基層氣象臺站一個綜合業務高級職稱編制,評審條件、標準適當降低,并且不占省、市氣象局高級職稱名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評選表彰應該是基層一線業務人員,特別是年齡偏大人員優先。加強宣傳基層業務人員先進事跡,積極引導基層業務人員爭先創優意識,激發他們工作熱情。建立以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任用機制。實施市、縣局人才培養一體化戰略,加大市、縣局人才交流力度。執行交流人員工資、戶口、社保不轉、編制不動的柔性政策,解除交流人員后顧之憂。endprint
(二)提高基層氣象臺站業務創新能力和業務水平
建立開放融合的科技創新機制,促進市、縣科技創新人才引領,探索市、縣人才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穩定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明確基層氣象臺站科研經費投入比例,完善基層氣象臺站科研立項、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基層一線人員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建立科研立項面向業務應用獎勵機制。構建基層氣象臺站終身教育制度,建立學習型臺站,加強業務一線人員在職培訓,提高一線人員綜合業務、科技素質、執法水平和現代管理能力。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著力提升基層氣象臺站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和預警預測服務整體實力。
(三)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網絡建設
建成布局科學、功能先進、高時空密度、高穩定性的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完善洪澤湖流域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加快城市氣象、交通氣象、環境氣象等觀測系統建設,加快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布點。與水利、環保部門開展水文、水情調查、大氣環境觀測項目建設,提高氣象信息化水平。加強觀測裝備保障能力,省、市氣象局應提高對基層氣象臺站綜合觀測系統運行監控、維修維護技術支持力度。提高強降水、大風、雷電、臺風等災害性天氣探測準確性和預警時效,提高預報預測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通信網絡建設要集約高效,提高其信息共享和氣象數據處理能力。與農業、水利、環保、交通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氣象信息利用率。
(四)構建新型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加快知慧氣象建設,建設設施先進、功能齊備的基層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服務中心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平臺、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健全“政府牽頭,氣象承辦,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快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市、縣(區)發布平臺的建設。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分工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公共服務體系中、融入新農村建設中。氣象預警信息顯示系統實現學校、醫院、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全覆蓋,沿洪澤湖、白馬湖建立大功率氣象預警發布平臺。與電信、移動、聯通和廣電部門合作,建立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建立針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和警報盲區的預警信息傳遞機制。
(五)建立健全氣象現代化共建機制
積極健全雙重財務體制,推進綜合預算改革,把氣象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提高地方氣象公共財政保障能力。把氣象建設和社會管理作為財政預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業領域,加大縣、區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基層氣象臺站設施建設步伐,根據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標準,對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的基層氣象臺站進行改造,以適應氣象事業的發展需求。按照“四個一流”臺站標準實施基層臺站氣象文化提升工程,滿足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普及和氣象文化建設需要,改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使職工有個環境優美、設施現代化的工作場所,更加積極主動地服務于淮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六)營造基層氣象臺站事業發展良好環境
頂層設計盡快出臺詳細的縣級防雷體制改革方案,落實人員、經費。避免和減少基層氣象臺站在改革中多走路、走彎路。健全法規體系,優化發展環境。完善與國家氣象法規相銜接,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氣象防災減災、趨利避害需要相適應的氣象規范性文件、政策體系;健全與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相適應的地方標準體系,強化氣象行政管理體系和依法行政工作,推進氣象業務服務和氣象社會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打造高素質的氣象執法隊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正確覆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及時制止和查處違反氣象法律法規行為,營造基層氣象事業發展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偉.加強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建設[J].時代金融2011,(11):231-231.
[2]郭紅艷,李莉.如何調動基層氣象臺站年齡偏大人員的積極性[J].人力資源管理,2013,(11):264-264.
[3]郭紅艷,馬麗,侯玉環.新常態基層氣象臺站公共氣象服務現狀與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307,309.
[4]劉朝英,鄒應杰,陳鐘,等.基層氣象臺站為農服務現狀及新途徑探索分析[J].貴州氣象2015,39(5):61-64.
[5]劉偉,杜枚.基層氣象臺站實行社會管理探究[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3,(34):201-202.
[6]王幫能,張一,譚云廷,等.氣象新農村建設服務對策思考[J].貴州氣象,2012,36(3):58-60.
[7]高文亮,陳翔,劉杰,等.縣級氣象臺站為農服務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氣象軟科學,2012,(1):53-57.
[8]劉偉.加強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建設[J].時代金融2011,463:231.
[9]殷劍虹,藺波.面向基層氣象臺站的科研管理探討[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246-247.
[10]王洪良.基層氣象臺站農業氣象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山東氣象2009,29(3):54-55,58.
[11]范長征,蔣紅霞.基層氣象臺站現代氣象工作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2,(20):323-324.
[12]鄧曉明,付曉明.加強基層臺站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江西省基層氣象臺站建設調研的思考之一[A],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氣象教育與培訓”分會場論文集[C],北京:2006,38-48.
[13]劉勇明.用戰略研究成果指導基層氣象臺站人才建設[J].山西氣象2005,(3):42-43.
[14]董光英.加強基層氣象臺站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氣象軟科學,2009,(4):114-117.
[15]呂昌濤,王玲.銅仁地區基層氣象臺站現狀調查及發展思路初探[J].貴州氣象2000,24(6):7-10.
[16]魯建立.試論基層氣象臺站如何加強社會管理[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公共氣象服務政策體制機制和學科建設[C],北京:2011,377-380.
基金項目:淮安市自然科學軟課題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陳翔(1968-),男,漢族,江蘇淮安人,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方向:氣象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