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琪
在青島,有一條小巷,窄窄長長,清凈涼爽,蜿蜒起伏,靜謐流光。這里的老房子里蝸居著歷史深遠的名人故居、復古情懷的獨立書社、清新優雅的咖啡餐館、前衛別致的青年旅店,本已失色的陳舊景象在近些年重新煥發生機。黃縣路,青島最有文化的老街之一,如同足不出戶的小家碧玉,靜靜等待一個尋她知她護她的良人。
春末的一場雨,將老街洗刷得越發斑斕。步入錯落有致的馬牙石路,一棟棟歐陸風老建筑盡收眼底。這群建筑多為二、三層磚混結構小樓,素樸又不乏精致,簡單而不減韻味,墻皮斑駁陳舊,卻依然訴說著昔日風情。闊大綠陰的梧桐、棲在墻頭的薔薇、躲在角落的暗竹,處處驚鴻的一抹紅一片綠,都在暖風里洋溢著青春的雀躍,仿佛迎接每一位來者?;蛟S,正是因為這種靜謐,才吸引了老舍、梁實秋等文人墨客當年在此留下足跡。而這條街在他們的影響下也愈發有一種悠然的韻味,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秘藏著這座城市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
2010年,黃縣路上一處曾經蕭索的院落獲得新生——駱駝祥子博物館正式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這是全國首個以文學作品命名的博物館,現為青島市著名風景點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4年,著名文學家老舍受聘于山東大學來到青島。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一共630個日子,他就在黃縣路12號的一棟德式建筑里,完成了諸多經典小說、散文作品。此房子為二層樓房,面南背北,樓下是老舍全家的居所。如今建筑門前一左一右分別懸掛“老舍·老舍”和“駱駝祥子博物館”兩塊門匾,左墻還嵌著“老舍故居”四個大字,漸成一種逢來必拜的精神高地。
簡單的石制墻面,絲毫不乏歐式建筑的精致,仍可見昔日貴氣。黃縣路19號是著名文學評論家、書法家臺靜農的故居。臺靜農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1936年他來到青島,擔任國立山大的講師,經常與老舍在平度路的酒館“茂榮豐”飲酒。二人飲的是即墨老酒,飲時要煮熱了喝,味苦,有焦煳味,被稱作“苦老酒”。臺靜農晚年時一直對即墨老酒念念不忘,那味道蘊藏了他在青時期的點滴舊時光。
黃縣路7號,這里是著名教育家、作家楊振聲的官邸。這座兩層磚混結構的小樓,于上世紀初由日本建筑師設計建造。小樓前有一座不大的院落,院內的兩株柿子樹依然茁壯,傳說是楊振聲當年栽種的。據梁實秋回憶,“他(楊振聲)和教務長趙太侔住樓上,一人一間臥室,中間是客廳,樓下住的是校醫鄧仲存夫婦和小孩。”1930年,楊振聲受邀只身一人來到青島擔任青大校長,他民主辦學,廣羅人才,先后聘請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趙太侔等人來青大任教,迎來了青島大學第一個黃金時代,也正是在他的努力感召和影響之下,青島才享有了上世紀30年代的文化繁盛。

或許是深受其文化氣息感染,或許是“嗅”到了其中商機,最近兩三年間,黃縣路悄無聲息地生長出數十家文藝小店:追尋文化品味的畫廊,門口招牌輕描淡寫地懸在綠樹氤氳的蔥郁中;洋氣復古的照相館和西洋雜貨鋪,其格調似是舊時光里的斑駁記憶在今朝的遙想;影視劇組頻繁光顧韋迦青年旅社取景拍攝;長頸鹿咖啡館在這條路上開了第二間店;星羅棋布的簡餐吧凸顯店主的個性意識;荒島書店、求索書店開門納客,如店外招牌所示:社群、創新、公益……此外,自然少不了一波波俊男靚女,從清晨到黃昏,他們在花間樹影里成群結隊,眉梢掛著愛情,肆意地與好天氣傳遞著喜悅。
隨機走進一家店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純潔的單色墻面,玄關處一排很有設計感的高腳木椅旁搭配清新綠植,沒有刻意繁瑣的裝飾,讓人一眼愛上。問詢后得知,這是一家手工皮具作坊,主打純手工皮革箱包定做及顧客現場體驗。店主介紹說:“我選擇在這樣的老街做手工,求的就是慢步調、慢生活。路過于此的人們如果有心進到我的小店,希望他們可以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沉下心來只做一件事。倘若三兩好友一起來就更好了,因為做手工不僅是一種減壓方式,更能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不管周遭汲汲營營,始終在當今歲月中靜默專注、細膩悠緩,如此經營,也是無形之中在倡導一種都市新生活理念。
心動否?這僅是豐富這片城區的萬千影像之一。隱匿在城市中的歲月記憶正在走出“深閨”,無論都市精英還是普通百姓,都能在此品享繁華表面后的從容淡定,從時光雕琢的風骨中找尋到精神歸宿。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