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教育是整個語文教育體系的重甲貴胄。本文以李白的詩歌為典范,從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的視角下,探求詩歌教學的一些方法和規律。
關鍵詞:詩歌教育;李白;審美形態
一、 李白詩域下中國的基本審美形態
(一) 中國的基本審美意識形態
中國美學思想史可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唐宋、明清五個時期,不同的時期變化又伴隨著“情志”“言意”“形神”“生活”“心性”等主題的變奏,其中“中和”“氣韻”“意境”等范疇尤其得到了高度的重視與發展。審美形態就是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的感性具體的表現。中和、氣韻和意境是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審美形態。中和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審美形態;氣韻是在中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對中和有所超越的審美形態;意境是成熟最晚、層次最高、最有總結性質的審美形態。
(二) 李白詩歌的審美形態教育
上文已經提到,中國的審美形態經過發展,主要有“中和”“氣韻”“意境”三種,而這三種基本審美形態又是成螺旋線性的遞進發展的。
1. “中和”,強調一種合適的尺度,一種恰當的分寸,在中國的美學文化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孔子評《詩經·周南·關雎》,稱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成了后世詩歌評論的一條重要標準。例如,“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這是一首上佳的絕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用詞精妙,非常適合中學生吟誦和學習。前兩句寫眼前之景,為詩題中“獨”字服務,而“獨”字又是一種心理狀態,后兩句一氣呵成。也許,在作者看來,“獨”并不全然是“孤”。這就是對情感的節制,這就是一種“哀而不傷”。在向學生講授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借助中國古代審美形體中“中和”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天人合一,感受情感的尺度這一美學理論,這種美學感受,同樣也是一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與熏陶。
2. “氣韻”,作為一種審美形態,洋溢著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而且這種生命的波動又具有一定的節奏和規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線條、色彩和聲音等表現形式之外,給人留下很多聯想和意會的余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而這等壯闊豪景,又豈是普通人之肉眼所及?正是作者充滿豪情的心胸中,滌蕩著天地豪情,才能寫出如此神來之筆,壯闊之情。前兩句在空間上運用夸張的手法盡顯山河的波瀾壯闊,而后緊接著這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更是在時間上運用夸張之法,寫出人生縱逝,歲月匆匆。兩句相結合,在空間和時間上產生了驚心動魄的美麗,讓人不禁心胸開闊,滌蕩豪情,靈魂也得到了啟發和凈化。整首詩洋洋灑灑,又純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讀者讀后也不禁深受詩人的品格和氣度的感染,豪情與自信陡然提升。這就是一種“氣韻”之美,“風骨”之美。詩歌教學,在中學階段,應該開始逐步重視學生對于詩歌的研究能力,教師可以從多角度為學生科普一些文學鑒賞理論,學生可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針對某一方面的作品進行鑒賞研究。
3. “意境”,意境就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包括藝術形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詩歌”是最能表現意境的藝術形式,無論“從主客統一”、“情景交融”,還是“時空轉換”和“有無相生”的意境的四個特征來看,李白的許多詩歌都做到了與意境審美角度的完美契合。“問余何意棲息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這是一首意淡味濃的七言絕句。整首詩籠罩在一種美妙而不可說的意境之中。引來品評之人的頻頻咋舌和徐徐感嘆,詩歌的主體是詩人李白,而客體是什么?學生或許會說是“碧山”、“桃花流水”,此時此刻,其實詩人面對的客體不僅僅是“碧山”和“桃花流水”,而是整個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當你的心一剎那與天上的白云相會,那時那刻,你就與之同在,而這種美妙又用怎么樣的語言能描繪呢?這樣的詩不能分析,就像這樣的心境需要笑而不答一樣。這就是一種天地與我為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教師首先要全身心的沁入到這種意境之中,感受這種美,然后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受這樣的意境。而不能按照傳統的方式去七零八落的分析詩句,句法等,如若這樣,美感就蕩然無存。
二、 基于中國審美形態下的詩歌教法探究
(一) 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審美意識的樹立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審美意識,即使見到一片美麗的景色,一尊充滿美感的雕塑,一首意味悠遠的好詩,學生都會視若不見,索然無味。人們向來崇尚理性,人類的生活又大多數為理性所主宰,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人是感性的存在物,有著感性的使命要求。很明顯,感性的豐富性和生活熱情的提高依賴于美育。
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不在朝夕,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語文學科的教師,更應該抓住每一次機會,每一篇文本,每一首詩歌來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藝術的美和魅力。“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如此精煉傳神的語言,難道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的翩翩遐想么?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美,讓學生主動去擁抱詩歌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階段性訓練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講,是受益終身的事情。
(二) 在詩歌對話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著名的教育家保羅·弗來雷說過“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詩歌教學也應該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中進行,打破只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歷史。詩歌藝術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性”,有很多藝術的“留白”,正是因為詩歌如此的特征,才更顯詩歌藝術自身獨特的美。李白的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詩人利用夢境展開非現實的想象,完整的記錄了夢中的仙境之景,十分精彩,如果教師僅僅是簡單的直譯的話,就顯的干澀無趣,不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來講訴自己所想象到的,不要求完全標準和千篇一律,只是為了提升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自己組織語言的表達能力。endprint
(三) 詩歌吟誦教學的貫徹實施
“一篇文章,三分理解,七分讀”,在詩歌教學中,吟誦教學法的運用更是占著更大的比例。在泰戈爾看來,詩歌如不靠吟唱流傳,而用整齊的字幕排印叫人默默吞咽,是多么煞風景的憾事啊。而我國的古代詩詞,正是在吟誦中寫出,又在吟誦中得到流傳。
據杜甫《夜聽許十一誦(當即吟)詩愛而有作》形容到:“誦詩渾游衍,四座皆辟易。應手看捶鉤,清心聽鳴鏑。精微穿溟滓,飛動摧霹靂。”我們在引導學生誦讀的時候要懂得以外在的節奏來生發詩人所傳達的情感。
1. 音步的頓宕。對于詩歌來說,音律都是很有節奏性的。舊體詩詞的音步較為整飭,一般是兩字一頓,也有一字一頓的,對于近體詩詞來說,音律的節奏是第一要義,是先于意義節奏的。即吟誦時以音步為單位,為了遷就音步,不惜割斷意群。五言詩句通常情況下為三頓,而七言詩句則一般為四頓。
2. 字音的輕重。詩歌除了音步的恰當停頓之外,還應該注意字音的輕重緩急。這要根據詩意,將邏輯重音、語法重音和節奏重音恰如其分的配合,對句子當中的中心字、詞,加以強調,從而形成高低、強弱的語調。例如,“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此句中兩個“難”字復沓使用,表現前路的艱險和人生命運的無常,“歧”、“安”又對人生的命運多舛發出詰問,表達詩人心中的憤懣和不滿,在誦讀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適當地加以強調。
3. 語調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分為曲直、緩急,配合音步的頓宕,字音的高低強弱,表現力尤為豐富。例如,“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生如夢,變幻莫測,詩人通過夢境和現實的交替,來傳達自己如夢的人生,快意人生的理想。那么在朗讀這一段的時候,夢里壯闊的場面描寫應當引導學生加快語速,把夢里波瀾的氣勢讀出來,在夢醒時刻,那種恍惚和清醒的游離,語速又應該放慢、加重,把那種如夢初醒大徹大悟的決絕和堅定讀出來。
參考文獻:
[1] 郭一之.詩詞格律淺說[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2] 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周嘯天.詩詞賞析七講[M].成都:四川文學出版社,2010.
[4] 紀準.李白詩賞讀[M].北京:線裝書局,2007.
[5] 尤西林.美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李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喀什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