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龍 戚路輝 羅瑜斌 張艷玲
【摘 要】聯合國于2012年指出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將持續、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調研報告通過對國內外城鄉發展趨勢、教改成果以及實地企業、畢業生的訪談,對今后城鄉規劃專業的智慧城市、社會視角、生態環境、城市空間、編制體制等職業需求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分析。
【關鍵詞】大數據;城鄉規劃;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 F299.2;TU98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0-008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0.036
Research Report on Social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ZENG Fan-long1 QI Lu-hui2 LUO Yo-bin3 ZHANG Yan-ling4
(1.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3.Colle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ongg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4.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China)
【Abstract】In 2012, the United Nat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big data era" has arrived, which will continue t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society and all aspects of lif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rends, educational reform achievements, field enterprises and graduates, this research report comprehensively combs and analyses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such as smart city, social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space, compil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Big data;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ocial needs
0 引言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融合領域技術的發展,全面影響著居民活動、企業經營、科技研發以及政府管理,從而使獲取大量反映城市空間組織和居民行為特征的網絡數據、基于定位功能的移動信息設備(GPS、智能手機等)技術的逐漸成熟,也提供了較為精確的居民位置信息,中國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秦蕭2013)。大數據的發展不但改變了城鄉規劃的設計手段(CAD輔助繪圖)與管理方式(3S衛星遙感),也改變了我們對數據的認識,從對已有數據總結規律形成理論總結,到數據預測未來,成為決策依據。大數據必然改變城鄉規劃的運作手段與管理方式,使得城鄉規劃成為精細化的研究學科。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大數據相關研究現狀分析
城鄉規劃專業對數據的運用,目前主要在于計算機表達領域,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三維建模(3DMAX)以及一些排版領域等。早在1975年有學者進行涉及地理信息系統GIS,但直到1994年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正式成立,才開始推動GIS在各行業的運用。在1987年城鄉規劃行業才召開“遙感、計算機技術在城市規劃中應用交流會”,進入實用領域,但至今鮮有規劃院校著重對地理信息的利用進行教學。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由于數據基礎薄弱、大部分數據由于各種原因不對外開放、城鄉規劃業務重形象設計粗獷等原因,造成地理信息系統在行業與高校中推廣緩慢,GIS專業過分依賴測繪、地圖學專業,在社會、經濟、人文領域的應用偏弱(宋小冬2010)。今年5月,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在西安舉辦的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專門針對大數據時代促進科研信息化、復合型信息創新人才培養、教育云平臺、高校數字化發展與運用創新等課題進行了研討,促使我國教育界迅速跟進世界大數據時代發展潮流。
1.2 城鄉規劃學科的教學改革
回顧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歷史,從過去從屬于土木工程學科到今天的獨立學科,城鄉規劃的教學改革變化不大,雖然有來自德國的金經昌教授、英國的朱泰信教授、美國梁思成教授等教育先驅引入各國教育理念,但主要沿襲1952年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框架(侯麗2013),傳統城鄉規劃院校教學模式依舊是以建筑學為背景,除了新增城市社會學、經濟學等選修課,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教學,整體教學框架變化不大,無法滿足廣州城鄉管理發展需求。
2 城鄉規劃的學科發展研究
大數據已經由原來的數據集合概念,逐步演化為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產業、大數據商業模式,演變為大數據的管理與服務理念,大數據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并且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新形態、新階段。
2.1 大數據帶來了城鄉規劃核心的轉向
傳統的城市規劃以物質空間規劃為主導、以用地布局安排為重點、以終極藍圖描述和目標制定為方向,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難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城市問題以及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大數據的運用使得城市規劃在問題分析層面更加全面系統,在物質空間的基礎上,加強對居民行為、活動空間、要素流動以及城市的交通、環境、企業、創新等進行系統性研究,推動面向城市社會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規劃模式轉變。
2.2 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發展
大數據概念的提出和發展主要來自于信息與通信技術(ICT)領域的發展,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則是ICT影響下人類社會的思想觀念與建設實踐演進的反映,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關系。相關智慧城市研究僅僅發展幾年,便有諸多研究成果:龍瀛等人則提出了大模型進行城市與區域研究的思路,結合推倒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城市增長邊界評價等案例,闡述了其將城市研究拓展到大地尺度與精細化單元的特點。
2.3 面向社會需求的大數據規劃
隨著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城鄉規劃具有面向政治統治、面向經濟發展和面向社會發展三個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導向內涵和要求的解析,提出“十三五”期間要構建面向社會發展的城鄉規劃,把“人—社會—空間”的分析作為主線,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內容作為規劃核心,把社會參與作為規劃決策的核心環節。面向社會發展的城鄉規劃:規劃轉型的方向(王興平2014)
2.4 城市大數據的生態環境研究
城市大數據有利于生態環境系統的建構。通過發展“智慧技術及生態環境”,避免危及城市居民健康或對城市環境有明顯傷害的規劃方案,發展理性、適度、健康的生態環境觀念,引導生態城市結構和節能減排的發展,推動生態城市指標朝著綠色化、循環化的方面發展,可以有效地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社會協同演進發展。
2.5 城市大數據的城市空間研究
大數據背景下的城市空間規劃在宏觀層面,依托信息技術對產業升級的助推效應,探索城鎮體系等級結構和職能結構的優化:利用全球夜晚燈光分布數據,根據燈光的亮度和密度,可以清晰地判別出城鎮體系的熱點區域,相比采用遙感影像和社會經濟數據的分析更為簡便直觀;利用通訊、交通技術對大都市區人口、產業疏散的經驗研究:培育形態上相互分離、功能上相互協調的多中心新型大都市區(廣佛都市區)從區域層面緩解向心式大城市的各種弊病。信息社會的城市空間策略——智慧城市熱潮的冷思考(趙渺希,王世福,李璐穎2014)。
2.6 城市大數據的城鄉規劃編制研究
城鄉規劃編制中應用大數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鄉規劃編制的客體—城市,發生了變化。ICT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所處的城市更加智能化,城市空間更加流動、土地利用更加多元、個體行為選擇影響加大,城鄉規劃的中理應體現這些變化,而大數據本身是變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結果。城市中各種要素在不斷交織融合,規劃編制復雜性有增無減,而大數據全面廣泛的特性恰好能滿足規劃編制復雜性;另外,現代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要求城鄉規劃編制能夠反映最新的城市狀態,同時在規劃編制之后,能夠根據通過最新數據分析,發現城市發展的變動情況,進而提出城鄉規劃調整建議,大數據的連續性和及時性可以實現城鄉規劃編制動態分析與顯示,不斷反饋相關信息,修正設計結果,進而實現城鄉規劃的公平正義。
3 機構需求調研
此次主要針對廣東省內的著名設計機構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調研訪談,主要針對現有城鄉規劃對(大)數據的應用情況與不足、大數據使用人才素質要求三方面進行訪談。
3.1 現有城鄉規劃對(大)數據的應用情況與不足
廣州市是我國首批三個智慧城市時空云平臺建設試點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與城鄉規劃空間信息平臺應用為基礎,開展“三規合一”,天河規劃局等政府部門對數據庫建立與更新有較大熱情,每年都有相關項目的投入,但更多的是對用地數據的收集與統一口徑,以便以實時調去數據,以及土地監控,難以涉及更深層次的研究,并且由于數據的保密性,使得有用數據被封存;廣州市自動化中心等作為廣州市數據整合的部門,作為政府的智囊機構,在數據整理過程中,認為現有城鄉規劃專業對GIS為基礎的數據應用教學不足,僅會基礎性的使用操作,對數據深入挖掘無能為力,而其他專業,如遙感測繪專業、計算機專業,雖然會使用各類軟件,但面對眾多數據卻不知道如何分析,將數據利用不充分,因此急需要即懂軟件又懂城鄉規劃的應用人才。
3.2 大數據使用人才的素質要求
在政府、事業單位與企業調研中發現,對大數據的人才需要量頗大,特別是隨著智能城市的建設、政府管理機制的轉變,隨著中國規劃從增量式規劃向存量式規劃轉變,設計人員需求量隨著設計任務的減少,原有的單純懂工程設計的城鄉規劃人員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各類用人機構普遍需要及懂設計又懂計量分析,特別是會深入編程發掘數據價值的復合型人才,因為多人才的復合團隊,溝通也面臨不順暢,試錯成本高,開發節奏慢的問題,只有在復合型領軍人才的組織下,才能協調各方面技術工種,提高工作效率。
(1)基礎能力:城鄉規劃中空間發展與數據依據之間關系的分析是基礎能力。以往的定性分析,以及美學為基礎的評判標準,已經不符合存量規劃中,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效率優化為目標,就不得不借助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評判,這也使得城鄉規劃專業借助數據分析判斷,成為基礎的設計能力。
(2)軟件技能:以GIS為基礎的計算機軟件技能是規劃師不可或缺的軟件能力。大部分企業都淡化原來的autocad的技能考核,一方面是由于該軟件的普及性,連一方面多規合一的平臺全部建立在GIS平臺基礎上,這使得這類型軟件成為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4 畢業生訪談
通過對畢業生、以及在校生的多次座談以及線上問卷調研,收集到94份問卷回饋,主要是本科畢業生為主,男女比例各半,其中53%的問卷來自于成績前十名的同學(見圖1),40%來自成績排名11-20名的同學,但都認識到數據在城鄉規劃上應用的重要性,從回答原因的分析上看,越是高年級越是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其中一位碩士生寫到:數據支撐使規劃更加合理精確,特別是近年來大數據的運用,以及一些軟件由之前的發展數據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對城市規劃都有重要的支撐。
對現有教學的滿意程度較好的占22%(見圖2),很好的為0%,而從教學建議上來看(見圖3),主要是從加強調研的指導工作(占67%),其次是設計課的講學(張57%)與軟件使用的教學(占56%),而理論教學與研究能力的提高占比低(分別為43%與35%),可見學生更多的是期望以實用為主導,即使是高年級與研究生也是期望在用中學,而不是依靠理論教學來提高。
對軟件教學的問題上,學生很多留言沒用用的課程太多,而相關數據課程少(見圖4)。其中對GIS空間信息數據需求量最高(占73%),但也提出現有GIS分析對規劃決策作用性不強的問題;其次對網絡數據的知識求知若可(占69%),但之前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的課程(直到主持人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加入簡單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的學習),對專業的計量分析軟件SPSS的教學需求也很高(占51%),這樣筆者很驚訝,因為知道這類軟件名稱的同學比預料的高,也就說明他們并不是之前對數據分析毫無了解的。
在訪談中,發現畢業生普遍反映在工作中日益發現對缺乏數據分析能力鍛煉的遺憾,但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生活等問題,又很難在回校進修的兩難境地。因此,很有必要進行該類型的教學改革,提高我校學生的競爭力。
5 現有相關教學問題的總結
對比人才使用的機構以及學生的調研結果與現有教學方式、內容,以及改革的方向,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1)重視手段忽視內在教學內容的改革。近年城鄉規劃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上更多的是強調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如微博信息平臺互動教學的利用、微課教學形式的增加等,而對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對本學科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對今后城鄉規劃職業的影響探討較少。
(2)大數據時代下技術手段的革新帶來城鄉規劃技術運用的轉型。以往的城鄉規劃課程體系中,原有數據分析的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采用傳統方式獲取規劃數據(如居民出行問卷調查等),因采用小樣本抽樣方式,統計結果容易出現偏向性,“以偏概全”而導致不能反映出總體的真實情況。抽樣分析是信息收集手段不完善時代的產物(維克托·邁爾2013)。
(3)城鄉規劃教學方式與內容面臨的調整?,F有的課程講授“重理論輕分析”,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變化與挑戰?,F有課程講授以理論概念及運用為主,對信息數據的缺乏分析,對如何在調研數據基礎上推導出的理論缺乏相應講解,對數據分類、處理以及分析的技術手段與方法缺乏相關課程培訓,導致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束手無策。
(4)城鄉規劃教學結構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F有的課程安排強調教學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但缺乏內在知識的連貫性。一些通識類必修課程和專業課程內容相互關聯性差,如大學計算機基礎講授c語言設計與EXCELL等相關規劃信息分析專業軟件毫無聯系,對專業規劃信息分析未能提供幫助;一些課程內容設置過于寬泛,而對側重數據分析的統計學方向講解甚少。
總之,在現有課程體系培養下的畢業生工作以后,缺乏運用數據前提下,進行合理性、必然性的推導,必然導致城鄉規劃成果缺乏公共性、規劃調整過于迅速、決策傾向于短期化、管理不確定性增強等問題出現,從而難以符合城鄉規劃的公平、公正的政策訴求,也難以適應大數據背景下的職業發展趨勢。
6 結語
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大數據科學技術被推上了歷史舞臺,并被譽為繼經驗科學、理論科學和計算科學之后的第四大科學范式。并隨著數據采集、分析和可視化技術的突破,以海量數據呈現為基礎的新型城鄉規劃更為正直觀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有必要以數據分析為線索,重新整理現有教學的框架、內容、教學方法,以更好的教書育人,為新時代的城市建設培養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吳一洲,陳前虎.大數據時代城鄉規劃決策理念及應用途徑[J].規劃師,2014.
[2]道格拉斯·哈伯德著,鄧洪濤譯.數據化決策[J].浙江經濟,2013.
[3]劉瀏.城市規劃實踐中的大數據思維[C].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