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牛立亭

王瑩在首屆生態肥料高效高產論壇上。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化肥生產和使用大國。但由于基礎肥料產能結構性過剩、品種發展不平衡、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化肥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不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盡管2017年下半年以后,化肥市場出現走暖勢頭,但“減施增效”、“有機肥替代”等政策催生化肥市場產生新的格局的趨勢不會改變。
在面臨化肥行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期,政策解讀以及行業發展未來方向備受關注。日前,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新型肥料分會秘書長、信息部主任王瑩在湖北武穴召開的“首屆生態肥料高效高產論壇”上,就當前化肥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專門進行了解讀。
未來化肥行業轉型要關注行業政策引導。王瑩談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最核心目標,就是“在不增加農民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農作物產量、提升品質。”她說,這需要各種途徑去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就是扎實有效的去產能,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同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同時,剛剛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穩中求進仍是未來發展的主題,對于農業發展也有一些措施在不斷推進,在不增加農民投入、不降低作物產量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品質。
這些政策背景關系到未來肥料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方向。王瑩說,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王瑩說,未來政策將引導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支持重點行業升級改造,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嚴禁產能過剩行業增加產能項目。同時,嚴格行業規范、準入管理和節能審查,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或生產、使用淘汰類產品的企業和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退出。對于加強工業節能問題,政策也進行了相應的規劃。預計到2020年,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顯著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以上,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此外,未來將加大控制重點區域排放,在長江經濟帶范圍內的部分省市實施總磷排放總量控制,特別是重視農業污染排放治理。對于農資行業來說,要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倡增施有機肥,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王瑩提醒企業,對于當前的化肥政策調整和發展趨勢,要采取審慎樂觀的態度,關注農業消費的減少和種植結構的調整。2017年到2018年播種面積約減少92萬公頃,減少至3584萬公頃。同時,由于有機肥替代的引導,2020年將使果、菜、茶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20%,核心和知名品牌產區化肥用量或將減少50%。同時她建議,目前化肥產量下降但是產能退出緩慢,2017年氮肥、磷肥繼續保持減產格局,規模小、工藝落后、競爭力差的氮肥企業或裝置淘汰加速,磷肥產能退出將加速。
針對當前復雜的行業發展形勢,總體來說化肥行業整體區域向好的趨勢,未來對環境友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或具有土壤修復功能的高效生態肥料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王瑩說,國家政策改變對肥料行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直接影響是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對此,一些企業已提出了全程解決方案的概念,根據土壤、作物和肥料的協同作用為農產品訂制一個全程解決方案,根據土地投入的成本、種植的農作物,確定種植作物的每個生命周期,加入何種營養元素,肥料會根據全生命周期投入。這也是肥料行業發展比較好的趨勢。
王瑩還與行業分享了行業備受關注的和普遍關心的肥料分級、環保稅以及肥料發展等問題的看法。她說,2017年12月4日《肥料分級及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征集意見期為一個月,后期將開始執行。“強制性標準實施后,銷售產品的包裝袋上必須標示園林級、農田級或者生態級,產品必須屬于三種級別之一,意味著相對應的控制指標發生變化。”例如,尿素、復混肥料中的縮二脲,有機肥的大腸桿菌群、蛔蟲卵、抗生素,重金屬含量和危險廢物等指標,都有強制性的指標要求。如果產品不符合這種指標,則無法進入市場銷售。王瑩特別提示:“因為袋子流通需要一個周期,所以我覺得標準的執行將有一定的過渡期,預計2018年開始全面執行。”所以大家今后經營產品和銷售產品要認清標識。“特別是生態級的標準也非常嚴格,有一些企業可能達不到相應的標準要求。”
同時,她也提到環保稅的問題。從2018年1月1日起我國將征收環保稅,各地區征收額度不同,這意味著企業的成本將增加。她說:“有報道稱,環保實施意味著化肥漲價,我認為這個因素不成正比。化肥價格到底是漲還是跌,要看供需關系和市場的承受能力。”
對于肥料未來發展趨勢,王瑩認為應當關注土壤健康。無論是對食品安全的需求,還是農業安全的要求,抑或國家對環境、土地安全的重視,都將土壤健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她指出,人們健康要求的“吃飽更要吃好”在肥料環節將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各省土十條相繼出臺,農業部成立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都將使政策實施到位。同時,部分企業也相繼推出了一些產品,例如湖北祥云、金正大諾泰爾、根力多等開始嶄露頭角,或向下延伸產業鏈,或與農機、種植農業、種業合作,在提高糧食作物產量、保證質量的同時,也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
王瑩特別談到了新型肥料的發展方向以及部分產品的發展機遇。她說,目前在農業部進行登記的種類有水溶肥料、緩釋肥料、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復合微生物肥料、肥料增效劑、微生物菌劑、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等。從市場來看,目前新型肥料的產品種類多、產能增速快,推廣應用難、開工率不高、市場比較亂。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全球肥料總體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競爭壓力和環保壓力促使肥料產品不斷創新,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環保性能好的特種肥料將受到青睞。王瑩說:“未來五年中國新型肥料將以1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其中水溶肥和緩釋肥的增長率分別接近15%和10%,生物刺激素市場增速有望接近20%。”
對于水溶肥產品的發展,王瑩提醒大家,一定要關注水肥一體化面積將由2015年的8000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1.5億畝。緩控釋肥的發展由于勞動力的缺乏以及高效環保生態農業需求推動,帶動了科研和生產熱情較高,但是推廣應用困難、價格普遍較高,未來的降低成本是關鍵。同時,她還提到土壤調理劑近年發展較快,土壤問題催生了土壤調理劑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土壤鹽堿化、酸化改善以及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
生物有機肥則由于生物有機肥功能強大,市場發展空間相對較大。在談到廣受關注的有機肥替代化肥問題時,王瑩特別指出,一號文件中也提出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以及土壤修復、水肥一體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面對中國糧食巨大的需求,有機肥完全替代化肥是不可能的。農業部提出,2017年是在果、菜、茶方面試點,部分替代化肥產品,這是多年連續使用化肥,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短期內需要補充的有機質到土壤中。”
近年來,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發展迅猛,高效農業的需求使生物刺激劑成為近期最熱門行業話題。王瑩說,根據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生物刺激素的市場規模為14億美元,目前中國則在2億美元左右。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2020年全球將達20億-30億美元,年增長率10%以上。中國將達4億-5億美元,并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生物刺激劑應用的最大市場。生物刺激素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與農業和環保政策有關,此外企業相對較高的研發投入,將有助于生物刺激劑行業的快速發展及生產工藝、產品配方等方面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