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本文標題,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2018年1月24日在達沃斯論壇上表達的原意。這是中國在這個重要國際場合給世界的一顆定心丸,也具體回應了中國社會上對未來發展的一些很根本的關切。
劉鶴在達沃斯提到的具體開放領域包括金融業、服務業、制造業等等,汽車的進口關稅也將降低。這意味著中國的企業將很快在一個基本“無保護”的環境中參與全球競爭。一批企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甚至可能被淘汰,但經歷了幾十年的大浪淘沙,一些企業已經在全球競爭中站穩了腳跟。跨出這一步,中國這個經濟體,才有望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最重要的是,在一個更開放的環境中,國人的消費者主權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拓展。沒有政策保護與束縛的企業,才有源自市場的內生壓力,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
40年前,中國的國民經濟還處于崩潰邊緣。最直接的原因,是從思想觀念、產權制度到社會組織,悶裹住了個體的能動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無外是激發了人力資本的能動性。
激發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兩條,一個是改革,一個是開放。改革是主動改掉那些處處束縛人的能動性的制度與做法,開放是讓外部資本、人力、管理方式與新的思想觀念進來。所以才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吃飯問題;才有從小商販到鄉鎮企業的崛起及隨后進一步的產權改革;才能用雙軌制做增量改革,并為國企抓大放小做好準備;才能初步建立直接融資的股權市場,使金融體系更匹配經濟結構。
改革之初,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該怎么改。為什么一些國家的經濟改革失敗了,而中國摸索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經濟轉型之路?劉鶴曾撰文總結了六條經驗。其一,經歷“文化大革命”一代人的痛苦磨難和深刻思考,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認同;其二,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加入全球產業分工和市場體系;其三,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承認和保護個人和企業的經濟利益追求,重視保護產權……
而產權,的確就是整個市場體系的根基。要讓資本放心留在國內,要讓外部資本放心進入中國,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在獲取與創造、轉讓與交易、征稅與再分配等各個環節,360度無死角地保護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財產權利。
財產權利又是個人權利的核心。要想財產權利得到真正牢靠的保護,就一定要有司法體系和公共治理體系的實質改革。劉鶴說要“隆重地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有些新的改革開放措施可能會“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這說明中國的治理者們,對中國的發展癥結,對未完成的改革開放的關鍵難題,仍然抱有清醒的意識。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