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廁所革命”以及國家旅游局倡導的“旅游廁所革命”,“廁所革命”這個一度被遺忘的詞,再一次強勢回歸人們的視野。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僅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創新科技,強化理念
由比爾蓋茨及夫人成立的蓋茨基金會,于2011年贊助了“馬桶革命”,為8所高校的研究機構分別提供了40萬美元資金,以便研究出可持續使用、不產生污染且只需少量水的馬桶。而在2016年國家旅游局和蓋茨基金會聯合啟動的首屆全國廁所技術創新大賽上,入選的52多件作品,涌現了大量新技術,均是在沒有外界電網和水源的設定下,利用多種技術實現廁所系統能量供給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問題,有的甚至實現了零排放的智能綠色廁所技術。

不僅如此,在2016年“世界廁所日暨中國廁所革命宣傳日”活動上,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提出了用“科技推進廁所革命”。今年3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十三五”全國旅游公共服務規劃》,5月又發布了《廁所革命:技術與設備指南》,11月則發布了“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劃。這一系列政策的發布、研究資金的投入、技術創新大賽的啟動,無疑讓曾經難以提及的廁所走進大眾的視野,讓科學建廁、科技興廁理念回歸人們的心中,不回避、不遮掩、徹底地解決廁所面臨的高寒、缺水、缺電等諸多問題。
因地制宜,促進環保
回歸科學,先進技術下的廁所排泄物或是一座寶藏。在第二屆中國廁所創新博覽會上亮相的干式環保廁所,利用了“生物降解”這一原始的、高性能的技術——蚯蚓堆肥法:通過傾斜的傳送帶分離尿液和固體排泄物料,使用者通過腳踏板直接產生動力驅動傳送帶的移動,把糞便和衛生紙輸送到技術分解室——一個獨立的空間,形成堆肥。在堆肥的下面配置一定數量的蚯蚓,利用蚯蚓將糞便轉化為無公害且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有機肥。這種環保廁所“無需水電”的特點,恰好滿足了休閑漁業、海島等地區缺水少電情況下的現實需求,也讓如廁環境更加衛生更加環保。
另外,根據地域、氣候特點,采用適宜的技術。在氣候寒冷、無上下水系統的區域,推廣“源分離免水沖生物技術”“發泡式微生物降解節水技術”等生物處理技術,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在除臭殺菌技術方面,推廣電子分解技術、光觸媒技術、射線殺菌技術等,從源頭上分解胺類化合物,消除異味,殺毒滅菌;在廁所建設材料方面,推廣使用生態木、竹鋼、彩色混凝土、玻璃鋼、復合仿生材料等綠色環保材料,使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符合節水、節能、環保等技術要求。而在吉林長白山景區建設了泡沫封堵、循環水生態環保廁所,在黑龍江研究解決廁所防凍問題,在西藏采用了“源分離免水沖生物技術”,收集新鮮尿液經處理變成沖洗液,讓特殊地域、特殊氣候地區的廁所,同樣變得更加節能節水、更加環保安全。
應用科技,高效監管
科技迅猛發展,先進技術的應用,讓廁所監管變得更加高效。走進杭州城西首個城市文化公園豐潭公園公廁,你會看到類似感應線的裝置——這是公廁環境智能檢測試點,安裝了異味(氨氣、硫化氫)終端監測、智能水電表、紅外線客流計數器,可實時監測到公廁異味(氨氣、硫化氫)含量、用電量、水壓、人流使用量等數據。設備安裝好后,可通過終端網絡連接至該局“一體化信息平臺”,一方面監管人員可直接通過電腦掌握公廁保潔相關數據,另一方面也可實現異常報警,如氨氣、硫化氫氣味超標時要求保潔人員加強保潔頻次,人流量過大時調配增加保潔人員,確保公廁能保持干凈、整潔。這種監控系統的應用,無疑讓公廁區域廣、面積大、監管人力不足等問題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廁所的監管效率。
這個監控系統的應用僅僅是眾多廁所技術中的個例,隨著新科技應用的不斷深入和普及,越來越多的諸如真空廁所技術、新風系統、自動飄香機、“互聯網+廁所”廁所查找平臺、智能取紙機、智能燈控等新技術新產品正在逐步走進各地的廁所,讓廁所符合現代時尚、方便實用、節能節水、環保安全等要求,推進廁所生態化、低碳化、智能化、人性化發展,實現廁所的全面升級。(編輯/澤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