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摘要: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初中語文應該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讓孩子們在中華古詩文的浸潤中學會熱愛祖國,熱愛故鄉,懂得“恕與責任”,知曉“孝敬與禮儀”。教師應該通過人文滋養、自主自悟和遷移閱讀,使孩子們在中華經典的海洋中“郁郁乎文哉”。
關鍵詞:人文滋養;自主自悟;拓展延伸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讓孩子們在中華古詩文的浸潤中學會熱愛祖國,熱愛故鄉,懂得“恕與責任”,知曉“孝敬與禮儀”……的確,讓一些傳統文化的精粹浸潤孩子們的心靈,遠勝于教師苦口婆心的道德說教,有些傳統文化警句一經入耳,一經入心,便轉化為孩子們內心的“山山水水”,便與孩子們的內心和人生對接,不知不覺生成對周遭世界的處事方式和態度。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對接”中,讓孩子們在中華經典美文的田野中盡情翱翔,并以此豐富自己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
一、 不僅僅是詩句背誦,更是人文滋養
語文是素養性、綜合性和積淀性的課程,需要動機的感悟、情趣的培養、學養的累積、人格的陶鑄。這樣的“綜合性”決定了孩子們對古詩文的學習不能僅僅滿足于背誦和記憶。時下,在一些古詩文學習中,讓孩子們熟讀背誦的現象比比皆是,至于對詩句所包含的沉甸甸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則可有可無。竊以為,對于傳統文化的接受,不僅僅是多背了幾首古詩,多記住了幾個成語,多了解了一些作者軼事,更是對古詩詞人文底蘊、精神滋養和品性純化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
比如,新編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唐詩五首》,不論是王績的《野望》、崔顥的《黃鶴樓》,還是王維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抑或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應僅僅讓孩子們背誦下來就完事了,而應從總體上去體會這些詩的特點和情感。比如,讀王績的《野望》,不僅僅要知道這首詩描寫的山野秋景,更要理解王績因為孤獨抑郁而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的心情;讀崔顥的《黃鶴樓》,不僅僅要了解到這首詩是描寫黃鶴樓的“千古之奇”,而且要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好的古詩文學習,不僅僅是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寫作手法等方面的背誦,更是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不可或缺的契機,使之受到熏陶、感染和滋養。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而言,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遇,不僅僅是熟悉古詩詞,而是心靈的明悟,是人生的激勵,當然也是品性的提升;不僅僅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見”,而是“相處”,是“相知”。而這樣的“相知”之后,孩子們一定與以前有所不同。
二、 不僅僅是整齊劃一,也是多元解讀
“詩的妙處,有口里說不出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似乎無理,想去卻是有情有理的。”如何體會這種只有“想”才具有的“詩的妙處”?竊以為,必須拋棄那種整齊劃一的閱讀,那種標準答案前提下的閱讀,而注重孩子們的個體感悟和多元解讀,才能真正理解“詩的妙處”,才能讓孩子們在經典古詩文的百花園中“千樹萬樹梨花開”。
仍然以《唐詩五首》的學習為例,讀王績的《野望》,有的學生讀出了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但有的學生讀出了清新、希望和樸素,作為教師,不能把這樣的多元解讀都統一為一個標準答案吧;還比如,讀王維的《使至塞上》,有的同學讀出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和悲傷之情,而有的同學讀出了詩人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讀崔顥的《黃鶴樓》,可以同意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謙虛,但也可以認為李白遠遠比崔顥強得多,不能因為詩人的自謙而產生一些錯覺……
這樣的多元解讀和個性解讀,應該成為孩子們閱讀中華經典古詩文的一個重要的視點。初中階段的中華傳統文化閱讀,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主閱讀,自能感悟,自主體驗,孩子們才有可能在經典文化中發現新的自己,成就獨特的、最棒的自己。作為語文教師,當發現學生的回答有或越軌、或意外、或另類的傾向或苗頭時,千萬不能一棍子打死,千萬不能摁下暫停鍵。相反,教師應把這樣的獨特感悟和多元解讀,當做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加以利用,并以此培育孩子的自主意識、創意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 不僅僅是課內閱讀,也是遷移閱讀
真正好的古詩文學習應該實現一個循序、漸增的過程,“由一首詩擴展到一類詩,在比較中發現、歸納出某一方面的特點和規律?!边@里所謂的“擴展”不僅僅是同一類詩歌體裁方面的擴展,同時也應該是閱讀方法真正的“由此及彼”,真正的學用結合,更廣意義上的閱讀實踐之路。
如讀完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之后,可以對比閱讀韓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讀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讀讀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學完王維的《使至塞上》之后,可以對比閱讀其他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范仲淹的《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對于沉浸在閱讀深處的初中生而言,對比閱讀和拓展閱讀愈開放,孩子們閱讀的視野就愈開闊,隨之,閱讀積淀也就愈豐富。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引領學生在課內對比閱讀,而且要引領學生在課外閱讀,不僅僅要對比閱讀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類似內容的作品,而且要對比閱讀不同作家的同一內容的作品,在比較中升華,在比較中明理,在比較中獲得沉甸甸的語文素養和精神養料。如此,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必將走向多元,必將生機勃勃,必將是“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奔热皇抢樱筒粦攦H僅拘囿于課文中的“例子”,而應憑借“例子”閱讀更多與此相關的古詩文作品,或有對比鑒賞,或有登高望遠,讓課內語文和課外古詩文深度對接,互為補充,以此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并以此內化為孩子們的人生養料。但愿,初中語文教師能夠引領孩子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曲徑幽深處漸行漸深,并有沉甸甸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黃國才.把古詩詞讀進兒童的心里去[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5,(9):11.
作者簡介:
石楠,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快大茂鎮東寶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