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茜,曾愛平*,王巖萍
(1.湖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2.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吐魯番 838000)
棉花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而作為我國商品棉生產基地之一的新疆,種植面積已成為全國第一,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1]。棉田種植面積的增加,種植結構、種植方式的改變,氣候環境的變化以及棉花品種的不同均會對棉蚜(Aphisgossypii)、棉鈴蟲(Helicoverpaarmigera)、煙粉虱(Bemisiatabaci)等害蟲種群的發生動態有一定的影響[1-2]。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蟲有棉蚜、棉鈴蟲、煙粉虱等。棉蚜自20世紀80年代末在吐魯番地區首次暴發,而后在全疆發生,取食棉花后,會分泌蜜露,從而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在吐絮期,棉蚜分泌蜜露污染棉花,嚴重影響棉花的品質和產量[3-4]。棉鈴蟲自21世紀以來,已蔓延至新疆各個棉區,并且危害逐年加重[5]。煙粉虱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棉田的危害日益嚴重,大范圍為害棉花,已成為棉田的主要害蟲[6-7]。
已有研究表明,南疆地區的棉蚜危害小于北疆地區;棉鈴蟲發生期提前,由2代為害為主轉變為1代即在棉田為害;煙粉虱也呈逐漸加重的趨勢,發生范圍迅速增大[8-10]。近年來,棉蚜、棉鈴蟲和煙粉虱等害蟲的發生使棉花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給棉花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目前,關于上述棉田主要害蟲在新疆吐魯番的種群動態規律的研究鮮見報道。鑒于此,筆者于2014—2016年以吐魯番市高昌區棉田的棉蚜、棉鈴蟲和煙粉虱為調查對象,分析了3種害蟲的發生特點,并進行了幾種防治藥劑的篩選試驗,旨在為棉蚜、棉鈴蟲和煙粉虱的綜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供試藥劑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浙江美豐農化有限公司;1.8%阿維菌素乳油,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啶蟲脒可濕性粉劑,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苦參堿水劑,上海馥稷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0.3%印楝素乳油,四川成都綠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安徽眾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試驗設計調查地點為吐魯番市高昌區棉田(89.19°E,42.91°N),調查時間為2014—2016年的4月25日至9月30日,對應棉花的生育期為苗期至吐絮期。調查的棉花品種為京華8號,種植面積為5.2 hm2;中棉40,棉田面積為1.5 hm2。3次重復,隨機區組分布。
1.3調查方法
1.3.1動態調查。采用田間實地定點調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各調查100株,記錄棉蚜、棉鈴蟲和煙粉虱百株3葉蟲量。每5 d調查1次,調查時間為10:00—12:00。
1.3.2藥效調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固定5株棉株并掛牌標記,施藥前及施藥后3、7、15 d調查供試棉株蟲口數量,計算校正防效。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量-施藥后蟲量)/施藥前蟲量×100%
校正防效=(處理蟲口減退率-CK蟲口減退率)/(1-CK蟲口減退率)×100%
1.4數據處理利用Excel、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年份間的差異性(P<0.05),田間試驗指標以平均值±標準誤表示,用Duncan’s新復極差多重比較法進行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
2.1棉蚜種群動態2014—2016年棉蚜的種群動態呈現相似的發生規律,均呈雙峰型變化趨勢(圖1),即6月中旬為第1次高峰期,7月上旬為第2次高峰期,第1次高峰明顯低于第2次高峰。最高峰蟲量差異明顯,分別為10 970.4、4 400.2和6 000.6頭/百株,2014年的最高蟲量分別為2015、2016年的1.5和0.8倍。

圖1 2014—2016年棉蚜的消長動態Fig.1 The population growth dynamics of A.gossypii adult from 2014 to 2016
2.2棉鈴蟲幼蟲種群動態由圖2可知,2014—2016年棉鈴蟲的種群動態呈現無規律的波浪形變化趨勢。各年份最高百株蟲量為2014年>2016年>2015年,集中發生在6—7月,最高蟲量分別為23.3、21.6和13.5頭/百株,2016年的最高蟲量分別為2014、2015年的0.10和0.73倍。

圖2 2014—2016年棉鈴蟲幼蟲的消長動態Fig.2 The population growth dynamics of H.armigera adult from 2014 to 2016
2.3煙粉虱種群動態2014—2016年煙粉虱的種群動態呈現相似的發生規律,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均是在9月中旬達到高峰,并且均是在7月上旬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圖3)。最高蟲量分別為41 466.5、18 960.6和18 500.3頭/百株,2014年的最高蟲量分別為2015、2016年的1.2和1.2倍。

圖3 2014—2016年煙粉虱的消長動態Fig.3 The population growth dynamics of B.tabaci adult from 2014 to 2016
2.4全年總蟲量分析由表1可知,全年棉蚜、棉鈴蟲和煙粉虱的總蟲量在不同年份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煙粉虱全年發生的總蟲量明顯高于棉蚜和棉鈴蟲。2014年的棉蚜總蟲量顯著高于2015和2016年,分別是2015和2016年的1.3和1.5倍;2016年的棉鈴蟲總蟲量顯著高于2014和2015年,分別是2014和2015年的1.1和2.5倍;2015年的棉蚜總蟲量顯著高于2014和2016年,分別是2014和2016年的0.02和0.5倍。
2.5不同藥劑對棉蚜的防治效果由表2可知,供試的6種殺蟲劑對棉蚜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后3 d,阿維菌素的防效可達92.1%;藥后7 d,阿維菌素和苦參堿的防效分別為95.1%和94.2%;藥后15d,苦參堿和阿維菌素的防效分別為97.7%和96.2%,有較好的持效性。

表1 2014—2016年棉田3種害蟲的總量
注:表中數據為平均數±標準誤;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Duncan’s新復極差法檢驗)
Note:Data were mean±S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表2 不同藥劑對棉蚜的防治效果
注:表中數據為平均數±標準誤;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Duncan’s新復極差法檢驗)
Note:Data were mean±S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2.6不同藥劑對煙粉虱的防治效果由表3可知,供試的4種藥劑對煙粉虱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后3 d,啶蟲脒的防效可達81.19%;藥后7 d,吡蟲啉、噻蟲嗪和啶蟲脒防效均在85%以上;藥后15 d,噻蟲嗪防效可達95.17%,4種供試藥劑均有較好的持效性。

表3 不同藥劑對煙粉虱的防治效果
注:表中數據為平均數±標準誤;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Duncan’s新復極差法檢驗)
Note:Data were mean±S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棉田的品種單一、多年連作,使棉田生態系統日益脆弱,有害生物呈逐年加重的發展趨勢。轉基因棉對棉鈴蟲、棉造橋蟲有較好的防控作用,但對棉蚜、煙粉虱、棉葉螨等非靶標害蟲有間接的影響,致使其發生嚴重[11-12]。
該研究發現,棉蚜的種群動態呈雙峰型變化趨勢,高峰期分別為6月中旬和7月上旬,可在棉蚜高峰前進行防治,阿拉爾地區發生高峰分別為6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13],與該調查結果有所差異,可能是兩地氣候條件影響所致。棉蚜最高峰蟲量分別為10 970.4、4 400.2和6 000.6頭/百株,峰值有明顯差異。徐遙等[14]對不同品種棉田進行調查發現自控田蚜蟲類蟲量為23 576.67、5 325.7、22 058.34、26 133.3頭/百株,與該研究調查的蟲口數差異很大,可能是調查方法、調查地點、調查時間等因素不同所致。該研究調查發現,棉鈴蟲的種群動態呈無規律的波形變化,最高蟲量分別為23.3、21.6和13.5頭/百株,而韓波等[15]調查的不同品種常規棉田中棉鈴蟲發生量分別為15.00和16.67頭/百株,可能是由于栽培管理、耕作方式和氣候環境等不同所致。煙粉虱的種群動態均呈先增加再減少的變化趨勢,與劉珍等[16]的調查結果一致;該調查連續3年系統監測表明,發生高峰期均是在9月中旬,結果與買合甫皮古麗等[17]的調查結果相似。
由不同藥劑對棉蚜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可知,供試的6種藥劑對棉蚜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于江南等[18]研究表明,阿維菌素、印楝素對棉蚜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劉政等[19]研究表明,苦參堿、啶蟲脒、噻蟲嗪對棉蚜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該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結論基本一致。不同藥劑對煙粉虱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供試的4種藥劑對煙粉虱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張淑蓮等[7]報道了噻蟲嗪、吡蟲啉對煙粉虱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馬亞杰等[20]研究表明,阿維菌素、啶蟲脒對煙粉虱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阿維菌素不僅速效性好,而且持效期較長。而該研究與上述報道結論基本一致,但是馬亞杰等[20]報道了阿維菌素防治效果優于啶蟲脒,而該研究認為啶蟲脒藥后7 d的防治效果優于阿維菌素,藥后15 d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
2014—2016年系統監測結果顯示,棉蚜和煙粉虱的種群動態呈相似的發生規律,棉蚜發生高峰在6—7月,煙粉虱發生高峰在9月中旬,而棉鈴蟲呈無規律波形變化,發生高峰在6—7月。因此,在田間進行防治時,應根據不同害蟲的蟲情分布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該研究以吐魯番市棉田的3種害蟲為調查對象,今后應擴大調查區域和天敵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棉田害蟲的預測預報提供更詳細的數據資料。
[1] 賈爾恒·伊力亞斯.淺談新疆棉花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棉花,2014,41(12):39.
[2] 雒珺瑜,崔金杰,王春義.不同生態調控方式對棉田棉葉螨種群消長動態的影響[J].中國棉花,2014,41(1):19-21.
[3] 馮志超,王永安,程國榮.新疆北部棉區棉蚜大發生原因及綜合防治[J].新疆農業科學,2005,42(4):265-268.
[4] 羅亮,馬德英,苗偉,等.北疆氣溫與棉蚜發生量之間關系的探討[J].新疆農業科學,2007,44(4):423-428.
[5] 張建華,李小燕,劉國軍,等.北疆棉鈴蟲種群發生動態分析及常用農藥的藥效比較[J].新疆農業科學,2008,45(S2):102-106.
[6] 吳孔明,徐廣,郭予元.華北北部地區棉田煙粉虱成蟲季節性動態[J].植物保護,2001,27(2):14-15.
[7] 張淑蓮,張鋒,陳志杰,等.陜西棉田煙粉虱發生為害與綜合防治對策[J].西北農業學報,2007,16(1):90-94.
[8] 賀歡,田長彥,王林霞.不同覆蓋對棉田棉蚜和棉葉螨及其天敵種群動態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1,31(1):180-184.
[9] 陳芳,邢曉東.北疆農六師地區不同鄰作方式下棉鈴蟲發生動態調查[J].中國棉花,2013,40(7):28,31.
[10] 呂麗敏,張帥,雒珺瑜,等.2013-2014年冀魯豫Bt棉田煙粉虱發生動態監測[J].中國棉花,2015,42(12):7-9,10.
[11] 王林霞,田長彥,馬英杰,等.玉米誘集帶對棉田天敵種群動態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4,22(1):86-89.
[12] 崔金杰,夏敬源.一熟轉Bt基因棉田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的發生規律[J].植物保護學報,2000,27(2):141-145.
[13] 李子,羅樹凱,劉蓉,等.阿拉爾地區抗蟲棉田主要害蟲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新疆農業科技, 2010(1):50-51.
[14] 徐遙,吳孔明,李號賓,等.轉基因抗蟲棉對新疆棉田主要害蟲及天敵群落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04,41(5):345-347.
[15] 韓波,周桂生,顧巍菊,等.轉Bt基因抗蟲棉和常規棉田主要害蟲與天敵種群數量的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8):1361-1362,1366.
[16] 劉珍,范巧蘭,張麗萍,等.轉Bt棉田Q型煙粉虱消長動態及黃板誘殺技術[J].中國棉花,2015,42(3):14-16.
[17] 買合甫皮古麗·阿不力米提,王巖平,李京,等.瓜套棉田煙粉虱與棉蚜種群動態及競爭干擾行為研究[J].生物安全學報,2017,26(1):39-46.
[18] 于江南,任志成,努爾比亞·托木爾,等.幾種生物農藥對棉蚜的防治效果及毒力研究[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08,31(4):44-46.
[19] 劉政,孫艷,蔣歡,等.0.3%苦參堿水劑等新型藥劑對北疆棉蚜防效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5):7056-7057.
[20] 馬亞杰,馬艷,馬小艷,等.幾種新型殺蟲劑對棉田煙粉虱防治效果研究[J].中國棉花,2013,4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