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同,孫作剛,許朋斐,顏 衛,曾 周
(1.新疆天富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 832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獸藥飼料監察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硫酸黏菌素,又稱多黏菌素E,為多黏菌素E1、E2和E1-2硫酸鹽的復合物。它是由小山康夫在1950年從福島縣土壤中分離到的多黏芽孢桿菌抗敵素變株(Bacilluspolymyxavar.colistinus)產生的,是一種鎖環狀堿性多肽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如銅綠假單孢菌、鼠傷寒桿菌和痢疾志賀氏菌等有強烈的毒殺作用。其原理如下:硫酸黏菌素中含有帶陽電荷的親脂和疏脂基團,與革蘭氏陰性菌細胞膜中的帶負電荷的磷脂基團反應,引起細胞膜張力降低和通透性的改變,導致細胞內容物如嘌呤、核苷酸和蛋白等漏出胞外,不能按照正常的調控機制進出細胞內外,導致細胞代謝異常,最終導致細菌死亡[1-11]。淀粉作為碳源能提高發酵液中的多黏類芽孢桿菌菌體濃度[12-13],同時淀粉相比葡萄糖、蔗糖、麥芽糖和乳糖等碳源,是菌體最適碳源和產多黏菌素E量最高的碳源[14]。在微生物發酵中碳源一般選擇葡萄糖,即使使用淀粉作為碳源,也是直接投入基礎培養基中使用,很少采用雙酶法水解淀粉用于抗生素發酵。筆者使用淀粉和葡萄糖作為復合碳源,通過雙酶法水解淀粉控制還原糖的含量,旨在提高發酵水平,為指導大生產提供依據。
1.1材料
1.1.1菌株來源。多黏類芽孢桿菌由天富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種組提供。
1.1.2培養基。種子罐培養基:大豆餅粉1.50%,硫酸銨1.90%,七水硫酸亞鐵0.02%,大豆油1.00%,泡敵0.02%,磷酸二氫鉀0.35%。
原發酵培養基:大豆餅粉1.50%,硫酸銨1.90%,玉米蛋白粉0.50%,七水硫酸亞鐵0.02%,大豆油1.00%,泡敵0.02%,磷酸二氫鉀0.35%。
現發酵培養基:大豆餅粉1.50%,硫酸銨1.90%,玉米蛋白粉0.50%,玉米淀粉2.00%,七水硫酸亞鐵0.02%,大豆油1.00%,泡敵0.02%,磷酸二氫鉀0.35%,淀粉酶0.04%,糖化酶0.01%。
1.1.3主要儀器設備。百倫發酵罐(BLB10-15SJ-50SJ-50SJ),上海百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滅菌鍋(XG1.Y型),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電子秤(LT202E和LT5001E 型電子天平),常熟市天量儀器有限公司;島津高效液相色譜儀(SPD-20A)。
1.2方法
1.2.1種子罐消毒和培養。在不銹鋼桶里投入大豆餅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和磷酸二氫鉀,充分溶解后,倒入種子罐,再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14.5 L,消后體積16.0 L,消毒(120~122 ℃,30 min)。
種子罐培養條件:(33±1)℃,攪拌(300±20)r/min,風量(0.25±0.05)m3/h,罐壓(0.03±0.01)MPa。
1.2.2發酵罐消毒和培養。
1.2.2.1原發酵配方消毒。在不銹鋼桶里溶解大豆餅粉、玉米蛋白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磷酸二氫鉀,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29.0 L,消后體積32.0 L,消毒(120~122 ℃,30 min)。
1.2.2.2現發酵配方消毒。淀粉加酶不液化和糖化:在不銹鋼桶里加入玉米淀粉、淀粉酶、糖化酶、豆餅粉、玉米蛋白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磷酸二氫鉀,溶解充分后,倒入發酵罐,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29.0 L,消后體積32.0 L,消毒(120~122 ℃,30 min)。
淀粉加酶液化和糖化20 min:在不銹鋼桶里加入玉米淀粉和淀粉酶,溶解充分后,倒入發酵罐,加水定容至10.0 L,升溫至80.0~84.0 ℃,保溫液化20 min,降溫到60.0~62.0 ℃,加入糖化酶,保溫糖化20 min,升溫至100 ℃滅活糖化酶10 min。淀粉糖化后,加入溶解好的豆餅粉、玉米蛋白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磷酸二氫鉀,再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28.0 L,消后體積32.0 L,消毒(120~122 ℃,30 min)。
淀粉加酶液化和糖化40 min:在不銹鋼桶里加入玉米淀粉和淀粉酶,溶解充分后,倒入發酵罐,加水定容至10.0 L,升溫至80.0~84.0 ℃,保溫液化40 min,降溫到60.0~62.0 ℃,加入糖化酶,保溫糖化40 min,升溫至100 ℃滅活糖化酶10 min。淀粉糖化后,加入溶解好的豆餅粉、玉米蛋白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磷酸二氫鉀,再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28.0 L,消后體積32.0 L,消毒(120~122 ℃,30 min)。
淀粉加酶液化和糖化60 min:在不銹鋼桶里加入玉米淀粉和淀粉酶,溶解充分后,倒入發酵罐,加水定容至10.0 L,升溫至80.0~84.0 ℃,保溫液化60 min,降溫到60.0~62.0 ℃,加入糖化酶,保溫糖化60 min,升溫至100 ℃滅活糖化酶10 min。淀粉糖化后,加入溶解好的豆餅粉、玉米蛋白粉、硫酸銨、七水硫酸亞鐵、磷酸二氫鉀,再加入大豆油和泡敵,定容體積至28.0 L,消后體積32.0 L,消毒(120~122 ℃,30 min)。
1.2.3消后還原糖測定。發酵液的消后還原糖含量檢測采用碘量法[15]。
1.2.4種子罐移種和發酵培養。種子罐培養24 h左右,菌體較粗壯,菌量較多時移種,移種量3 L。
發酵培養條件:(34±1)℃,攪拌(300±50)r/min,風量(1.00±0.20)m3/h,罐壓(0.03±0.01)MPa。
發酵罐接種后補加35%的葡萄糖溶液至還原糖含量為10 g/L,當還原糖低于6 g/L時開始補糖。發酵過程補加35%的葡萄糖溶液,控制還原糖范圍:0~10 h為6~10 g/L,10~24 h為4~6 g/L,24~90 h為2~4 g/L。
1.2.5硫酸黏菌素效價測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測定發酵罐的硫酸黏菌素效價。
色譜條件:色譜柱 C18,柱溫 30 ℃,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215 nm,進樣量 20 μL,運行時間 30 min。
試劑配制:①混合溶劑。將水∶己腈按4∶1混合,過濾,待用。②參比溶液。將25.0 mg標準品用混合溶劑溶解并定容至50 mL。③樣品溶液。取濾液2.5 mL,置50 mL容量瓶中,用純化水稀釋至刻度。
檢測方法:首先進樣參比溶液2針,記錄相關峰面積,再進樣樣品溶液1針,記錄相關峰面積。計算公式如下:
總含量(μg/mL)=E1含量+E2含量


2.1種子液移種前的涂片圖1是種子液培養24 h的移前涂片。可以看出菌體粗壯、菌形均勻整齊、菌量較多,表明種子液的質量很好,是較好的移種時機[16]。

圖1 種子液的涂片Fig.1 The smear of seed broth
2.2發酵結果對原配方以及現配方加酶處理0、20、40和60 min的還原糖和發酵效價做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還原糖含量和發酵水平曲線Fig.2 The curves of reducing sugar content and fermentation level
從圖2可以看出,原配方和加酶沒有處理的現配方的還原糖含量為0.1 g/L,說明原配方基本不含還原糖,沒有升溫處理的現配方,由于處理時間和溫度不夠,也沒有還原糖。現配方加酶處理時間越長,水解的還原糖量越高,水解60 min(9.2 g/L)>水解40 min(6.9 g/L)>水解20 min(5.3 g/L)。說明淀粉水解需要一定的作用時間。加淀粉的發酵水平高于原配方發酵水平:20 min時21 178 μg/mL、40 min時20 651 μg/mL、60 min時20 230 μg/mL和0 min時20 146 μg/mL均大于原配方(19 750 μg/mL),說明淀粉能夠提高發酵水平。現配方加酶處理的時間不同,發酵水平也不同:20 min(21 178 μg/mL)>40 min(20 651 μg/mL)>60 min(20 230 μg/mL)>0 min(20 146 μg/mL)。說明淀粉的水解程度影響發酵水平。
近年來,隨著對碳源的研究,很多研究報道淀粉可以提高硫酸黏菌素的發酵液菌濃度和發酵水平,但是沒有后續的研究,這些技術手段很難推廣到發酵大生產中。而該試驗的小試罐發酵控制條件和大生產緊密聯系,數據和方法可以作為大生產的依據,對大生產來說,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比原配方和加酶沒有處理的現配方的還原糖含量,說明原配方中基本不含還原糖。雖然原配方中的玉米蛋白粉含15%左右的淀粉[17],但是由于沒有加酶液化,所以沒有還原糖水解出來。而加淀粉的配方由于升溫速度很快,很短的時間就超過100 ℃,酶的活性降低和失活[18],淀粉也沒有水解。
現配方加酶處理時間越長,水解出的還原糖量越高,驗證了張劍等[19]的雙酶法水解淀粉里提到的處理20~120 min的還原糖含量隨著時間的延長而產量增加。
加淀粉的發酵水平高于原配方發酵水平,說明淀粉可以提高發酵水平。孫仲奇等[14]研究了葡萄糖、蔗糖、乳糖、麥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等碳源對多黏菌素E合成的影響,結果表明:最終發酵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淀粉、乳糖、蔗糖、麥芽糖、葡萄糖。同時王成迎[20]的硫酸黏桿菌素菌種選育與發酵工藝研究顯示,淀粉可以提高菌濃度,使用淀粉和葡萄糖復合碳源對抗生素的合成有利。淀粉配合葡萄糖是最佳的復合碳源,葡萄糖可以促進菌體的生長和初級代謝,為次級代謝提供前提物質,而淀粉可以降低葡萄糖的阻遏效應,提高和延長次級代謝產物的合成量[21]。
現配方加酶處理時間不同,發酵水平也不同。原因可能是還原糖量不同,對應發酵水平不同。劉鐵軍等[22]研究了葡萄糖濃度對桿菌肽發酵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基礎料中葡萄糖含量為5 g/L時,發酵前期菌體生長較快,且發酵液中的乙酸(發酵中大量葡萄糖存在時,會產生乙酸,對次級代謝產物的合成起抑制作用)累積較少,最終菌量較低,后期桿菌肽產生速度較慢,最終產量很低;當基礎料中葡萄糖含量為10 g/L時,菌量較高,發酵液中的乙酸積累較少,同時中后期的桿菌肽的產量合成速度較快,最終的桿菌肽產量較高;當基礎料中葡萄糖含量15或20 g/L時,菌量較高,但是發酵液中的乙酸累積也較多,乙酸過多反而抑制菌體合成桿菌肽,影響最終的產量。雖然兩者的發酵產物不同,但是試驗現象相似,與該試驗的結果也基本一致。試驗中用酶處理20 min的消后培養基的還原糖含量為5.3 g/L,接種后補至10.0 g/L,最后的發酵水平最高,效價為21 178 μg/mL。處理0 min的消后培養基的還原糖含量為0.1 g/L,效價最低,為20 146 μg/mL。原因可能是接種后補充到10.0 g/L后,較高濃度的葡萄糖濃度在代謝中產生了糖代謝阻遏效應,抑制了硫酸黏菌素合成相關基因轉錄和酶的活性,導致合成受阻,最終效價偏低。另一方面,淀粉的利用率有限,當基礎料中有葡萄糖存在時,優先利用葡萄糖。因為葡萄糖是速效碳源,只有當葡萄糖被利用后,淀粉這類的遲效碳源才會被利用。微生物的細胞經濟學假說認為,在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中,存在著以最少的耗費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現象。該試驗中菌體如果要利用淀粉,則需要分泌分解淀粉的一系列酶,最后轉化為葡萄糖再利用,從而浪費了能量。處理40和60 min的消后培養基的還原糖含量分別為6.9和9.2 g/L,效價分別為20 651和20 230 μg/mL。雖然接種后,通過補糖,還原糖含量為10.0 g/L,但是效價偏低。原因是淀粉酶解過程的產物不是單一的葡萄糖,還有麥芽糖,麥芽糖也是還原糖,所以最終的葡萄糖含量達不到10.0 g/L,造成效價偏低。而20 min的還原糖含量偏低,加上補充的葡萄糖,發酵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處理40和60 min的葡萄糖含量,更接近于文獻中的10.0 g/L,所以發酵水平最高。處理40 min的發酵水平比60 min高一些,也是這個原因。
因此,淀粉可以提高發酵水平,配合葡萄糖是最佳的復合碳源。同時控制淀粉水解時間20 min,還原糖含量5.3 g/L的發酵水平最高。
[1] AZZOPARDI E A,FERGUSON E L,THOMAS D W. Colistin past and future:A bibliographic analysis [J].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3,28(2):13-19.
[2] LI C H,BUDGE L P,DRISCOLL C D,et al.Incremental conversion of outer-membrane permeabilizers into potent antibiotics for Gram-negative bacter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9,121(5):931-940.
[3] 高延玲,劉宏偉,周紅霞,等.治療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藥——多黏菌素[C]//高光,朱明文.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藥品學分會2008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08:372.
[4] 鳳權,湯斌,陳中碧.多粘芽孢桿菌發酵培養基優化及發酵特性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7,33(7):46-48.
[5] FALAGAS M E,KASIAKOU S K.The revival of polymyxi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5,40(9):1333-1341.
[6] KOYAMA Y,KUROSASA A,TSUCHIYA A,et al.A new antibiotic’colistin' produced by spore-forming soil bacteria [J].J Antibiot,1950,3:457-458.
[7] KASIAKOU S K,MICHALOPOULOS A,SOTERIADES E S,et al.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colistin for management of infections due to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out cystic fibrosis[J].Antimicroblal agents and chemothrapy,2005,49(8):3136-3146.
[8] WOOTTON M,HOLT H A,MACGOWAN A P. Development of a novel assay method for colistin sulphomethate [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05,11(3):243-244.
[9] 王汝龍,原正平.化工產品手冊:藥物[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144.
[10] 馮淇輝,戎耀方,朱模忠.獸醫臨床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76-78.
[11] 利·邁·瓊斯.獸醫藥理學與治療學[M].馮淇輝,戎耀方,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716-718.
[12] 陳小煌,李自然,黃小云,等.多粘類芽孢桿菌培養條件優化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5):947-954.
[13] 嚴芬,葉秀云,李仁寬,等.一種高密度培養多粘類芽孢桿菌的方法:CN201210056279.6[P].2012-07-11.
[14] 孫仲奇,裘娟萍,陸建衛,等.碳源對多粘類芽孢桿菌生長和多粘菌素E合成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16,28(8):1343-1350.
[15] 楊艷彬,宋于洋,顏海燕.葡萄酒中還原糖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J].釀酒,2006(6):89-91.
[16] 白秀峰.發酵工藝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98.
[17] 陳列芹,李云捷.玉米蛋白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5):27-30.
[18] 王鳳寰,孟青青,封棣,等.嗜熱糖化酶基因在重組黑曲霉工程菌中的表達及酶學性質初步研究[J].生物技術通報,2012(7):119-125.
[19] 張劍,易華鋒,張開誠,等.雙酶法水解玉米淀粉的工藝研究[J].釀酒科技,2009(3):95-97.
[20] 王成迎.硫酸粘桿菌素菌種選育與發酵工藝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21] 陶銀英.多粘菌素E產生菌高通量誘變育種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22] 劉鐵軍,吳飛.葡萄糖濃度對桿菌肽發酵過程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1,24(9):4659-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