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凡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71)
輸變電工程,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承擔著電能輸送的重要任務[1],對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截止2015年底,全社會用電量5.69萬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約4142千瓦時,電力消費在終端能源消費比例高達25.8%,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
隨著新的一大批高壓輸變電工程核準、建設、投運,相應的環保驗收工作亟待開展。本文將結合新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工作要求,對輸變電工程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的有關技術要點及常見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輸變電工程是電能傳輸的載體,包括交流輸變電工程(簡稱“交流工程”)和直流輸電工程(簡稱“直流工程”),其中交流工程適于構建各級輸電網絡,占據主導地位。交流工程主要由變電站、交流輸電線路組成;直流工程主要由換流站、直流輸電線路組成。總體而言,輸變電工程是場站工程與線性工程的結合,其線性特征區別于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等一般線性工程,具有典型的點位間隔式特點。
輸變電工程不涉及產品生產、加工,運行中無生產原料、中間產物、最終產品以及物料中間轉化過程[3],不會產生一般性的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其環境影響特點主要包括施工期的一般影響因子和運行期的特征影響因子。
交流工程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包括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噪聲、廢污水、生態環境等;直流工程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包括合成電場、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噪聲、廢污水、生態環境等。
根據2017年7月1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第682號令),新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結合隨后發布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規環評[2017]4號)(簡稱“暫行辦法”)要求,對于今后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可以明確以下基本管理原則:
(1)責任主體的轉變。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由環保部門驗收調整為建設單位自主驗收,建設單位作為驗收責任主體。
(2)“三同時”制度的強化。對環保設施建設的“三同時”內容進一步明確、細化,從設計、投資、施工等方面提出保障性要求。
(3)自主驗收的規范化。自主驗收應執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并依法向社會公開驗收信息。
(4)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轉變。不再作為驗收責任主體后,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將扮演督查員角色,加強對建設項目環保措施落實情況事中事后的監督檢查。
(5)處罰力度升級。加大對環保設施未建成、未經驗收或經驗收不合格投入生產使用、在驗收中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根據《暫行辦法》關于驗收程序的要求,輸變電工程環保驗收工作可分為兩部分內容:1)驗收調查,2)自主驗收。驗收調查是整個驗收工作的重點、難點,建設單位可委托有能力的技術機構完成。自主驗收,是建設單位基于驗收調查結果所進行的自查、評估,是整個驗收工作的總結。
3.1.1 資料收集
收資是開展驗收調查工作的第一步,資料一般分為基礎資料和輔助資料,基礎資料包括:工程環評文件及其批復,工程設計資料(初設批復、施工(竣工圖)設計說明書及相關圖件、投資概算(決算)表等);輔助資料包括:工程監理資料(監理月(季)報、總結報告),施工資料(總結報告)。
在研究資料、熟悉工程情況的基礎上,可能還需要補充收集其他相關資料,如與環評并聯審查或作為環評審批前置條件的生態敏感區協議、變壓器油回收處理協議[4]等。
資料收集的原則:基礎資料應詳實,關鍵資料要準確,收資范圍盡量全面。
3.1.2 環境敏感目標調查
環境敏感目標可分為兩類:生態敏感區、一般敏感目標。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18年修正),輸變電工程應關注的環境敏感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地、海洋特別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敏感目標包括:位于驗收調查范圍中的居民住宅、學校、醫院、辦公樓、工廠等有公眾居住、工作、學習的建筑物。
生態敏感區調查重點:名稱、級別、審批情況、總規范圍、劃分方案、與工程的相對位置。調查應從實際收資出發,并結合環評時敏感區情況展開。
一般敏感目標調查重點:名稱、功能、建筑外觀、與工程的相對位置、線路對地高度。
3.1.3 生態影響調查
生態影響調查應重點關注施工影響區域內的生態破壞及施工結束后的生態恢復情況,對工程(一般為線路)涉及經過生態敏感區的,應對位于敏感區內的塔基、臨時施工道路等的環保措施落實情況、植被恢復效果進行重點調查。
對經過生態敏感區且辦理了敏感區路徑協議的,如協議中明確要求工程實施過程中應采取的環保措施(如敏感區內不設牽張場等),或協議中要求后續辦理相關手續,則驗收時應進行針對性調查。
3.1.4 電磁、聲環境監測
在一般敏感目標調查的基礎上,依據電磁和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制定監測方案。監測方案一般包括變電站(換流站)的廠界及周圍敏感目標,輸電線路附近敏感目標,變電站(換流站)和輸電線路衰減斷面。方案布點應在考慮工程實際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代表性、合理性原則。所謂的工程實際,如變電站(換流站)前期已劃定噪聲控制區,則除廠界監測外,還需進行控制區邊界噪聲監測;再如變電站(換流站)擴建間隔工程,可增加擴建側廠界布點,對其他側廠界可減少布點。另外,調查范圍內有公眾投訴的情況,也應進行針對性監測。
3.1.5 公眾意見調查
驗收調查階段的公眾意見調查,通常采取現場問卷調查形式。問卷設計的科學性、實用性將直接影響總體調查水平,問卷設計應從真實反映工程影響角度出發,側重施工、試運行階段的問題反饋。在調查對象填寫問卷過程中,調查人員應適時就問卷本身進行必要的答疑,目的是在于幫助不同年齡層次、知識背景的調查對象理解問卷含義,真實有效地完成意見表達。
公眾意見調查的首要原則是真實性,從行政驗收轉為建設單位自驗收后更甚。真實的調查,真實的反饋,是調查單位對建設單位負責,也是建設單位對自身負責。在保證調查范圍充分性、調查對象代表性的基礎上,對調查樣本數量無需一味求多,應擯棄以往一些工程實踐中所謂的“擴大樣本基數、稀釋問題比例”的不可取做法,力求實事求是。
3.2.1 尊重調查工作
建設單位應充分理解調查單位的工作需要,充分尊重驗收調查結論,兼有運動員、裁判員的雙重身份,更要扮演好裁判員的角色,正視問題,積極整改。
3.2.2 完善環保手續
建設單位對于驗收調查得出的重大變動結論,應謹慎對待,積極組織相關單位進行復核,確定構成重大變動的,依據相關規定針對變動內容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重新報批。
3.2.3 完善企業內部環保管理制度
建設單位應加強企業環保管理制度建設,通過建立設計、施工、監理環保問責制度,進一步完善全過程環保管理體系;通過將環保驗收納入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考核體系,進一步提升參建單位的環保意識,促使其自覺加大環保投入,強化建設過程中的環保管理力度。
3.2.4 重視施工期生態保護
施工期是工程生態影響最為突出的階段,也是生態恢復措施執行的關鍵階段。重視施工期生態保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盡量實現當期問題當期閉環,轉變以往一些工程實踐中“逢驗收,才補救”的被動消極觀念,為驗收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輸變電工程牽涉面大,環保驗收過程相對復雜,筆者根據經驗梳理若干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
實際工作中常遇到變電站(換流站)當期驗收前已進行了多期改擴建,亦或者環評線路后期開斷形成新的π接線路,諸如此類。應該明確的是,驗收是針對環評而開展,驗收的對象包括環評中的工程內容、規模、環保設施(措施)等,單個工程單獨驗收,分期工程分期驗收。
投運的變電站(換流站)噪聲主要來自變壓器本體由電磁作用力引起的振動噪聲,冷卻風扇運轉所產生的空氣動力噪聲及受傳導后的機械振動噪聲[5],且噪聲以中低頻為主。此外,母線區、交流濾波器場等高壓側構架也會因起暈放電產生一定噪聲,其頻帶較寬,具有脈沖性特點。
驗收階段出現噪聲超標的原因通常包括:1)環評預測時模型構建有缺陷或聲源參數設置不合理,再或者達標裕度不充分所導致的控制措施不足;2)環評預測合理且對主要聲源源強提出控制要求,但后期設備招標采購時未予落實;3)環評預測合理且提出噪聲控制方案,但后期設計、施工未予采納執行;4)聲源設備因加工工藝、安裝調試等環節存在明顯缺陷導致運行后振動噪聲突增。
輸變電工程環保驗收普遍存在此問題,尤其是在重大變動清單發布后,開始引起重視。問題產生的原因大概包括:①站址、線路路徑發生了較大調整;②驗收與環評所依托的路徑方案精確程度不同;③驗收與環評在敏感目標的選擇方式、統計范疇上存在差異;④沿線村莊規模、建制變化引起的名稱變更;⑤工程環評后建設的新增敏感目標。
HJ24-2014發布后,輸變電工程環評已不再專門關注工程拆遷,但發布前一些工程環評及批復中仍然提出了工程拆遷范圍內的居民住宅須全部拆遷的要求。對存在此類情況的工程,往往受拆遷因素影響而造成“久拖不驗、久驗不結“的尷尬局面。根據環辦輻射[2016]84號文要求,驗收階段位于調查范圍內(包含工程拆遷范圍)的有公眾居住、工作、學習的建筑物,都應列為環境敏感目標,確保滿足有關環境標準要求。
對照重大變動清單十條,目前可能構成重大變動的條件主要集中在:①輸電線路路徑長度增加超過原路徑長度的30%;②輸電線路橫向位移超出500米的累計長度超過原路徑長度的30%;③因輸變電工程路徑、站址等發生變化,導致進入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④因輸變電工程路徑、站址等發生變化,導致新增的電磁和聲環境敏感目標超過原數量的30%。
關于①、②,基本不存在爭議。關于③、④,均有前置條件限定,即“因輸變電工程路徑、站址等發生變化”。此外,關于③中的新增敏感區還要考慮與工程的批建順序,晚于工程環評批復時間甚至核準時間而批準成立的生態敏感區,在工程路徑、站址未發生實質性調整的前提下,原則上不應判定為新增生態敏感區。
最終,即使發生了清單中的一項或幾項變動,還需同時“導致不利環境影響顯著加重”,方可界定為重大變動,否則作為一般變動。
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是輸變電建設項目落實“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是項目正式投產運行的必要條件。隨著國家環境政策改革,建設單位的主體作用、主體責任不斷強化,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要求,電網企業應以自主驗收為契機,逐步提升企業環保管理水平,繼續高舉“環境友好、公眾接受”的旗幟,秉持“程序合法、監測達標[6]”的底線,推進綠色電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