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仲山
(青海省共和縣氣象局 青海海南 813099)
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經常發生沙塵暴,其不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并且對周邊區域的生活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充分表明農牧業的進一步發展會對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相關人員應加強對生態保護的重視,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改進,確保農牧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共存。本文簡要的分析農業保護性耕作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沙塵暴是沙暴與塵暴的總稱,其是土地荒漠化的標志。通常是指強風從地面卷起大量的沙塵,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000米,其具有突發性、持續時間較短等特點。沙塵暴災害的主要驅動力是風,其次是沙塵的來源。若自然中沒有沙土等物質的存在,就算產生大氣環流也不會發生沙塵暴災害。通常地表受熱后會產生穩定的上升氣流,從而將沙土帶入到空氣中。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沙塵暴的形成。沙塵暴災害中最要的因素是沙塵的來源,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幾年我國沙塵暴災害沙塵的來源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原始沙漠、戈壁等地,而是由于植被受到破壞所形成的沙漠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沙塵暴災害的數量及范圍在不斷的增加,這與我國北方地區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的迫害具有密切的關系。既往研究發現,沙塵的地表物質主要是粉塵,其大小約為5um~63um,且多數是來自于農田。引起沙塵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草地、耕地等的退化。中國農業大學一位教授通過獲取大量資料發現,我國北京市沙塵暴災害的沙塵,主要是來自于周邊區域入冬翻耕后,其裸露出的農田面積占有率高達70%以上,這充分表明沙塵暴的來源是裸露的農田以及退化的草地。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就開始推廣免耕、復耕技術,并針對其進行研究與實驗,且在90年代,中國農業大學與相關部門開展了長達十年的實驗。1999年,我國農業部門將保護性耕作規劃到“十五”工作中,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正式開始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且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通過進行多次實驗證明,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有效的對水資源、土壤、肥力等起到保護作用,并且還能讓土壤的抗旱能力增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此,有學者針對其進行了簡要的調查,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增產量約為6%,降低地表徑流量約為50%,減少土壤流失量約為80%,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約為16%,減少沙塵暴災害發生情況約為50%。
由相關人員做好帶頭作用,農業部門積極的配合,制定與改進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標準,其應指明建設的方向,做好每個區域的規劃,明確區域的核心建設內容。在將完善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標準上報我國農業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將其納入到整體的規劃中,讓農業保護性耕作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
國家相關部門應增加對農業保護性耕作的資金投入,合理分配資金,把建設農業保護性耕作示范地的資金規劃到治理相關地區沙源上,劃分專項研究經費,加強科學技術的投入,根據不同地區自身的特點,研究保護性耕作的專用設備以及操作方法,借用資金對重點生產企業進行幫扶,大力生產農業保護性耕作的農用機械設備,國家針對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生產存在困難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補助,提高農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抗保護性耕作項目的立項工作質量的監管,把相關項目劃分到國家項目中。此外,各個地區也需要確保本地區保護性耕作地帶的質量,為北方地區保護性耕作項目做好堅實的基礎。2000年我多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多個保護性耕作示范點,且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相關人員及部門應總結建設的經驗,分析其優點與缺點,為之后的開展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相關人員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充分認識農業耕作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深入貫徹落實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標準,國家應加大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資金投入,嚴格把控項目的工作質量,促進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