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4)
土地利用轉型主要指土地利用形態的改變,即為一種土地形態轉變為另一土地形態,早期主要指土地利用構成在特定時期的一種結構,后逐漸演變成顯性形式與隱性形式兩種不同的形態。這是土地利用綜合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一種由國外引入的、新興的土地資源管理方式。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的國家,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第一產業仍占國民經濟的主要地位,因此我國的土地資源破壞情況仍在不斷加劇,土地資源浪費的現狀愈演愈烈。土地資源是社會發展、國民生存的重要基礎,因此,土地利用的轉型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可持續的關鍵性舉措。如何最大限度的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可利用價值,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成為我國目前有相關課題的主要研究問題方向。
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這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社會的土地資源經濟糾紛頻發的現狀之中。土地資源管理的內涵是指,有關政府部分門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以增強土地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從我國所具有的土地資源利用現狀的分析,我們可知,同一區域內的土地資源利用糾紛并不多見,但是在不同的區域之間土地資源利用的糾紛明顯增多,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這是由于不同的土地形態可以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而導致的。在同樣的一區域范圍內,其根本的利益目的是一致的,因而不會產生太大的經濟糾紛;但是在不同的區域內部,各部門的經濟利益很難達到一致性,也就由此誘引發了利益的紛爭、權利的爭奪。
由于土地利用轉型是自然環境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而有關政策與措施著重地將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作為對土地利用轉型產生影響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在現階段主要探討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管理對于土地利用轉型的作用以及影響,而這一問題可根據土地資源管理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影響。
將符合客觀經濟規律要求的、調節土地利用情況的活動,用來實現管理職能的方法,被稱為土地資源管理的經濟手段,這是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節地租與地價是土地資源管理經濟手段的兩種主要途徑,這是國家最為我國常用的調控經濟活動的杠桿。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有關相關部門依靠政府調節地租與地價,依靠這一價格杠桿的作用,改變土地利用的現有形態,以完成土地利用轉型的目的。
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是土地利用轉型的基礎,因此有著最為顯著的作用與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是由國家制定并且實施的,因此具有強有力的強制性以及局限性。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必須依照國家的土地資源管理制度,并且要基于全社會利益出發,才能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達到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實現土地利用的轉型,進而提高我國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資源工程包括土地整治技術、土地規劃技術等多種內容,并且涵蓋多個學科的知識與內容,是管控土地利用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近年來我國土地資源的破壞愈演愈烈,因此,土地資源利用規劃必須要基于保護土地資源的目的之上,通過采取合理的措施轉變土地資源的發展方式,以推進土地利用的轉型。
土地資源一直是近年來我國各方民眾關注的重點問題,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推動土地利用轉型是勢在必行的,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土地利用形態的轉型階段,加之各方面的技術與研究還不夠成熟,因而,還需要在今后的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不斷改進,找尋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發展狀態的土地資源管理方法,才能進一步實現土地利用的轉型。
[1]張麗.試析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J].中國校外教育,2017,(28):9.
[2]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 [J].地理研究,2015,34(09):160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