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林
(江蘇龍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常州 213032)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中應積極創新,確保環境保護的工作目標能夠順利達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建設項目不斷增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影響,因此我們應積極改進管理模式,制定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環境管理對策。
在工程建設中,環境污染不可避免,這對當地的地形和地貌都產生了較大的破壞,甚至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所以必須要積極對環保管理加以改進和創新。在工程建設中,應最大限度減少原材料浪費,嚴格控制能源消耗,同時還應優化配置資源,將節能環保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點研究對象。
現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球性的發展戰略,其主要是為了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在建筑工程建設和施工中,應最大程度減少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動,同時還要做好預防措施,積極開展環境治理,從而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
工程建設中,施工機械十分常見,而使用機械施工則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利于自然環境的保持,而且工程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使用后還可產生較多污染,對此要加大廢物的利用,從而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首先是工程變更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工程變更次數較多,工程變更的過程中沒有及時調整環保措施,并且也沒有按照法律的標準來開展環保工作,影響了環境質量。另外施工期間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環境管理問題。在工程施工時,施工人員并未完全按照環保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不利于后續環保工作的正常進行。
其次是未嚴格按照要求落實監控計劃,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有待完善。由于建設項目環評報告對項目整個周期的環境監測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而一些項目并未按照要求執行計劃,所以環境的綜合評價及環境監督部門執法檢查工作遇到了較大的障礙。同時考慮到企業的形象和利益,在環境保護管理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足,沒有十分細致地研究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且在環境信息公開建設方面處于被動的位置,無法滿足國家對建設項目環保監管的基本要求。
最后是環境應急預案不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建設項目環評報告及其批復當中,已經對整個項目建設周期內的環境應急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但是很多預案并不具備很好的可操作性,不能按照要求來完成應急物資配備工作,而且也沒有開展應急演練,尤其是環境風險等級相對較高的建設項目,其沒有按照國家相關制度和法律的要求開展應急管理。
應嚴格遵照國家和地方的基本要求,積極進行建設項目,尤其是重點項目的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各企業應依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建設項目的變更狀況、環保措施的落實效果以及最新環境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進行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整改措施,第一時間消除隱患,從而使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作可滿足基本的要求。
始終堅持環境質量不跨越底線的原則,并對建設項目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嚴格的監測,獲得準確的監測數據,尤其是項目建設中的環境監測歷史數據。之后再對環境質量的現狀建立臺賬,與此同時開展動態的生態管理,從而提高環境質量的監管力度。
建設項目環評及其批復中的環境監測計劃是管理過程中應遵循的規章制度,并且也是后期工作中應關注的重點問題。企業要結合計劃的要求做好相關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可充分遵守計劃的要求,做好環境監測工作,將缺失的歷史數據補充完整。
環境應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其涉及的范圍也相對交廣,企業需結合環評及批復的基本要求,整合建設項目環境應急的基本管理情況,做好應急物資配置、應急預案的彩排以及應急技術的創新等工作。
充分結合環評報告和批復的相關要求,整合項目地下水和土壤環境的監測數據,同時結合相關規劃要求,積極開展地下水和土壤環境的質量調查工作,將其錄入到環保管理信息系統當中,繼而創建更為科學和完善的地下水及土壤環境的監控機制建設,使地下水和土壤污染修復工作順利進行。
現如今,我國越來越關注生態建設,尤其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雖然這一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其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其中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對策,全面優化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