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源
(翔云中學 河北唐山 063000)
關鍵字:山水;生態環境;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講話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環境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明確了今后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但是由于之前已經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欠賬較多,“先污染、后治理”已成為地方發展的常見模式。因此如何能為現有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可行的綜合治理方案,成為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近十年來,包括金屬和非金屬礦山的開發產業發展迅猛,山體資源過度開采嚴重破壞了山體的自然環境。礦山開發而言,我國現有國營礦山企業8000多個,個體礦山企業達到23萬多個[2]。其中一些建材開采行業由于入行門檻低情況就更為嚴重,幾乎沒有任何資質,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無序開采模式,如此大規模的開采對我國山體環境的破壞是驚人的,一座座曾經郁郁蔥蔥、雄偉挺拔的大山在過度開采后變成了殘垣斷壁,荒山禿嶺。
一方面我們在河流周邊的各種工程建設,河沙開采等對河岸河道以及生態系統的影響巨大,另一方面大量工業廢水、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對水系造成污染。目前河流存在存在的問題有:植被破壞、河流斷流、水生動植物資源破壞、“三廢”對河道環境的污染等等,直接導致原有水系生物系統發生變化,多樣性降低,又間接導致了水體自我凈化能力的下降。多地都曾發生過水體富氧化導致的水生植物爆發問題,而且能直接提供飲用水的河流越來越少。
對破損山體進行環境重建,要根據山體受損的面積、形狀、地點、環境等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合的方法來進行。主要的方法有:
(1)水土流失防護。主要是在挖礦、采石等涉山工程建設中,對于山體損毀面積要按照科學規劃有序適度進行,由于修復的山林土壤尚未穩固,新增大面積的山體損毀容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要通過修建截水與排水設施、擋土設施等進行山體的水土保持。
(2)填補材料固定。為了確保填補受損山體所用的覆土和砂石、礦渣等初期的安全穩定,可采取砌墻、拉網格固定土石等措施。
(3)土壤修復。恢復山間林地的土壤,保證山體土壤恢復后可以栽種林木。先用碎砂石和普通土混合形成基層土,保證水分有效滲透。上面覆蓋表層熟土,之后對土壤進行處理,包括添加肥料,去除雜質和有害物等等,并選擇適應性強的林木和草種進行種植。
(4)景觀規劃。根據破損山體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將綠化工作與景觀設計相結合,變廢為寶,打造自然生態景觀園區等等。
(5)加強山體的變化的監測監管,嚴格控制礦山規模。很多問題都是監測不到位導致亂開亂采現象的發生,相關管理部門組成聯合機構協同配合。目前國家對各省礦山規模已經有明確要求,應按照國家要求嚴格貫徹執行。
(1)修復河岸植被。恢復河岸帶植物生態,可采用泥土覆岸的形式,并大量栽種水邊植物,河岸植物帶對于河道具有保護緩沖功能,對于重建河岸帶生態系統有重要作用。
(2)修復河道形態。重新營造出仿照自然形狀和流速的水流通路,比如變直為曲,凹槽與淺灘結合,亂石與細沙結合,有利于造就水流方式的多樣性,模仿自然環境下河流的狀態,從而為河流生態系統的重建創造條件。
(3)修復河床的自然狀態。主要是改造硬化河床,修復河床的通透性,變現有水泥混凝土護岸為草、地衣等覆蓋的柔性護坡。修復河床自然泥沙狀態。
(4)多手段并舉,綜合強化治理。一是采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技術手段,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各類污染源,進行源頭治理。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于水體環境污染的監督檢查力度,控制好污染源頭,對于已污染區域實施物理、化學、生物等治理手段進行污染治理,使河流的整體生態情況保持在合格標準內。二是對于對河流生態有重大環境影響的工程應加強審批和監管。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自然環境的沉重代價,環境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正在顯現。今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采取切實手段最大程度減少環境的損害,并對已經造成的損害從技術、制度、措施等多方面保障,多頭并舉,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