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曄
北半球嚴冬,南半球酷夏,整個地球,如今冰火兩重天,都是極端天氣。是冰河時代即將來臨,還是全球變暖所釀的苦果,又或者是厄爾尼諾繼續發威?最讓氣象學家們擔心的是,唯一可以預測的是,地球越來越不可預測。

就在上周,北美洲東岸先后遭暴風雪“炸彈氣旋”和北極冷風吹襲,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氣溫下探攝氏零下50度,美國東岸各地低至攝氏零下45度,避寒勝地佛羅里達州甚至出現30年來的首次降雪天氣。
歐洲則遭冬季風暴埃莉諾襲擊,法國、德國、英國、愛爾蘭等地暴雨成災。在德國南部,多地淪為水鄉澤國,有民眾因為擔心發生土崩,連夜逃離家園。
北半球凍得發抖,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出現熱浪,悉尼1月7日的氣溫高達攝氏47.3度,是1939年以來悉尼地區的最熱紀錄,墨爾本附近一條柏油路甚至融化。
世界氣象組織也警告,非洲多個地區正經歷3年來最干燥和炎熱的夏季,可能引發旱災,造成糧食短缺,威脅區域內2700萬民眾的生活。
極端天氣頻發,異常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顯現。澳洲多地出現山火,7日,大悉尼區的火警威脅系數已上調至“十分嚴重”級別。據美媒報道,低溫嚴寒天氣已經造成美國全國范圍內至少22人死亡,且有數千架次航班被取消。受惡劣天氣的影響,意大利各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流感疫情,多地醫院人滿為患。
面對這些極端天氣,人們常常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該不該怪罪于全球變暖?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內的懷疑論者也以嚴寒天氣質疑全球變暖的可信性。
基本的理論認為,氣候變化會導致更多極端天氣,但卻很難與單獨的事件連系起來。曾經有一段時間,典型的回答一般伴隨著“也許,但是很難說”。現在,氣候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確定,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導致的變暖,一些極端天氣完全不可能發生。
美國氣象學會2017年12月發布的報告《從氣候角度解釋2016年極端現象》首次確認,2016年全球氣溫創新高、亞洲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以及阿拉斯加岸外海域的水溫異常溫暖,都是因為人類活動如焚燒化石燃料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引發的。
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公開的研究成果指出,北極地區一直有冷空氣集聚,過去被局限在渦旋的低壓區內,難以南下。但氣候變暖使得北極海冰減少,渦旋和噴射效應減弱,屏障喪失導致熱氣可以北上,冷氣可以南下,造成部分地區異常炎熱或寒冷,全球變暖使得極端天氣更明顯,持續時間更長。
顯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去年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遏制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到本世紀末為止,以歐洲地區為例,將有超過2/3的人受到各類極端天氣的影響。
隨著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去年底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又無甚進展,讓人對于扭轉全球變暖感到不樂觀。
不過,既然是人類造的孽,也可以由人類來挽救。美國宇航局1月5日說,人造衛星測量了臭氧層破洞的化學物質氟氯烴,確認不僅臭氧損耗減少,而且此減少是氟氯烴下降促成的。全球197個國家加入1987年訂立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全面禁止會導致臭氧分解的氟氯烴,30年的行動使得臭氧層破洞得以縮小。
扭轉全球變暖要比修復臭氧層破洞困難得多。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明白,氣候變化是一種明確的、與當下有關的危機,而不是一個對后代的遙遠威脅。因為在人類的影響下,天氣正越來越偏離歷史標準,甚至按照一種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新方式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