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云

依據民進黨當局防務規劃,2018年元旦起不再征召一年制義務兵役,年底軍隊常備部隊將完成全面志愿化。臺防務部門送交“立法院”的2018年度預算書顯示,2018年臺灣軍隊即便包含1萬多人的“末代義務役”,總人數也只有17.3萬人。若全募兵制得以落實,臺灣軍隊數量將降至歷史最低值。
為對抗大陸,臺灣當局長期以來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上個世紀70年代還有60多萬,至本世紀初還有約38萬人。為紓緩島內社會各界壓力,2002年起臺軍開始推行募兵制,經多輪調整改革,現兵役制度已轉為“募兵為主、征兵為輔”,軍隊數量也以每年約1萬的速度遞減。為配合建立“小而精,小而強”的現代化軍隊,馬英九任內規劃2014年實施全募兵制,具體來說,就是規劃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從義務服役向志愿役轉變,1994年以后出生的成年男性只須參與4個月的軍事訓練,不須再服役一年,兵員差額將由服役時間更長的募兵制兵員填補。然而受預算不足、配套制度缺失尤其是“洪仲丘案”的影響,募兵情況很不理想,連續跳票。現在民進黨當局接盤繼續推行募兵制度,對外宣稱主要考慮是臺軍義務兵役期太短(僅為一年),部隊訓練不足導致戰力下降,但實際上是為防止“跳票”影響選民支持。
根據臺灣募兵制的相關規定,“募兵制即志愿兵制……服役之動機系基于獲得報酬,以軍人為職業,對‘國家無服役義務與責任,服役者亦不限于‘本國國民”。說白一點就是募兵制招募的軍人是雇員,軍方是雇主,雙方為勞動契約關系。據臺媒報道,目前臺軍志愿役二等兵(最低層級)每月可領3萬多元新臺幣,其他還有各項補助,如結婚、生育都各補助2個月薪俸等,這相比于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一般22000元新臺幣)高出許多。現在島內經濟不景氣,島內15-29歲青年約450萬人,隱性失業率高達8%以上,按理來說,軍隊對臺青年世代來說有一定吸引力。但實際操作中,臺灣軍隊募兵成效不理想,步兵、裝甲部隊和離島守備部隊的兵員差額更大,有的部隊招募率不足10%。為彌補兵力緊張,臺軍方甚至推出“周末戰士”計劃,即所謂“后備軍人志愿短期入營服役”計劃,當兵竟然可當副業來干,這也算是臺灣軍方的一項“創舉”。由此可見臺當局為推行全募兵制煞費苦心。實行全募兵制能否提升臺軍整體戰力還有待檢驗,但面臨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是不爭事實。
一是解決不了不知為誰打仗的問題。蔡英文聲稱“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是國軍操練備戰的唯一目標”,但在臺當局推行“去中國化”和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臺軍官兵根本搞不明白究竟是要保“臺獨”還是反“臺獨”,以大陸為敵究竟是在維護還是在損害臺灣民眾的安全福祉。當兵為什么、從軍干什么事實上成為他們解不開的心結。2016年11月底,蔡英文面對臺中清泉崗空軍基地的官兵們發表“募兵”演講時說,“如果你有親朋好友,對于就業的方向感到迷惘,請把傳單帶回去,交到他們手上,讓他們知道,從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作為臺軍“三軍”總司令,蔡竟以解決“就業”為招牌來招募兵員,感覺就是當年軍閥們“插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的水準,但問題在于,她能找出更具號召力、更理直氣壯的理由嗎?沒有理想信念,以獲得報酬為從軍目的,士兵們必然存在“誰給錢聽誰的”“當一天兵賺一天錢”的心理。有臺灣網民吐槽:“戰爭來了,軍人可能集體辭職,軍隊和政府能不能與他們簽生死狀?怎樣簽?他們會簽不?”
二是解決不了職業吸引力不高、聲譽不好的問題。臺灣社會重商,加之面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多數家庭奉行“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觀念,不愿意子女來部隊,影響其前程發展。青年世代崇尚“小確幸”和自由,不喜歡被人管,反感臺長期實行的大學生畢業后都要服兵役的規定,寧愿少賺也不愿到軍營“受罪”。許多人還規劃趁年輕到海外深造發展,認為在部隊“純屬浪費生命”。近年發生的“洪仲丘案”、“雄三”誤射案以及多起軍營霸凌案、吸毒案、性侵案、自殺案等,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對軍營的厭惡感和畏懼感。親綠機構曾發布民調,民眾對臺軍防衛能力有信心的只有29%,試想年輕人怎肯到一支沒有戰斗力的部隊服役?
三是解決不了兵員短缺和質量的問題。美方不贊成臺軍推行全募兵制。美國國防部和軍方背景的多名官員和專家公然表示,“臺灣的募兵制是錯誤的”,發展并維持全志愿役軍隊昂貴且費時,必須將軍費開支提升到3%以上。美方雖有鼓動臺提高防務預算以擴大對美軍購的私心,但也道出了臺當局搞募兵制的一大癥結——缺錢。過去20年臺灣已將軍隊人數減半,實行全募兵制后人數還會減少,但兵員仍占全臺人口0.8%以上,遠高于全球實施募兵制的主要國家及地區(美國常備部隊只占總人口0.42%),其維持經費對于臺灣的防務預算來說比例驚人。臺軍方曾估算,實施募兵制后,臺灣每劃撥100元“國防預算”,就要拿出55元來發軍餉。當前,臺灣青年人缺少機會,但有能力、有創意的年輕人找工作還是比較輕松的,且更傾向于出島發展。人才外流導致很多臺灣企業招聘不到合適員工,73%的臺灣雇主面臨征才困境,條件不占優勢的臺軍招募和保留高素質人才,難度可想而知。臺灣當局核賦2018年“國防預算”共3318億元新臺幣,較2017年度預算增加125億元,增量不及2017年對美軍購案的3成,這對于旨在大搞“國防自主”的臺軍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有專家即認為,臺軍機構龐雜、軍營分散,且一線部隊防衛任務重,實行全募兵制后兵員大幅減少,部隊若要正常運轉,要么裁減機構和整編營院,要么面臨請保安或雇傭軍人站崗的窘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