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蓓
時光荏苒,不經意間,自我1998年7月通過全省公務員招考進入四川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工作已近20年了。雖然此前對黃埔軍校的歷史有所了解,但還是在報考時才第一次知道省里還有這樣一個單位。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深深熱愛,如潮的往事,回憶的閘門隨時會被打開。那些令人感動的片斷仿佛鐫刻在腦海深處,雖然歷經歲月長河洗禮,依然記憶猶新,永難忘懷。
社院初識
1998年6月,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召開二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因此次會議規模較大,全省除理事外,還有部分黃埔同學及后代代表參加。當時我還未正式到單位報到,會機關原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冷念國同志考慮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特意安排我提前到社院全程參與會務工作,盡快熟悉情況。
與黃埔老人們剛一接觸,便顛覆了我平素對老年人這個群體的認知:這些最大年齡已近90歲、最年輕的也快70歲的黃埔同學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銳,眉宇間是歷經歲月磨練也深植其中的英武之氣,腰板依然挺得直直的。報到時,他們剛一領到文件袋,便顧不上寒暄,立刻拿出會議文件等資料如饑似渴地讀起來。老人們身上那種緊跟形勢、學習不止的勁頭深深感染了我,令我頓生敬意,不由想起了古人所說的“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分組討論時,老人們更是踴躍熱情,分析當前形勢,暢談心得體會,交流在各地開展學習座談、聯絡交往、慰問走訪等情況,其言切切,其情殷殷,真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會議閉幕前,四川省黃埔藝術團的一場精彩文藝演出也讓我眼前一亮,驚奇贊嘆。演員們渾厚悠揚的歌聲、輕盈曼妙的舞姿引來經久掌聲。臺上縱情高歌,臺下擊節唱和,不斷把會場氣氛推向高潮。這支由四川省黃埔軍校同學會于1997年4月為迎接香港回歸而成立的業余文藝團體,以黃埔同學和黃埔后代為主體,本著“自愿、業余、團結、奉獻”的原則,齊心協力,自籌經費,刻苦排練,自成立以來演出水平不斷提高,隊伍發展日益健全,下轄合唱隊、舞蹈隊、時裝表演隊、曲藝隊,成員人數近百人,先后在成都、樂山、內江、綿陽、新都、溫江等地演出40余場,宣傳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宣傳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和贊揚,還接受過中央電視臺《黃埔歲月》攝制組的采訪和拍攝,被譽為四川省統一戰線的一朵藝術奇葩。原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陳官權對藝術團做過如下評價:“無私奉獻,出錢出力,不論寒暑,始終堅持業余排練,充分體現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校慶獻禮
從省社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作為黃埔工作的一名新兵,在大家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下,我不斷學習領會相關政策文件,熟悉掌握日常工作流程,了解研讀黃埔校史資料,一步一個腳印,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每每被身邊黃埔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所感染,以他們為榜樣而奮發努力。美好而充實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一晃眼日歷就翻到了2004年,迎來了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自進入同學會工作至今,我經歷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校慶紀念。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克服了人手不足、經費困難等客觀不利因素,群策群力,全體動員,提前近一年就開始籌劃安排,精心組織,把一系列紀念活動開展得隆重熱烈,生動活潑,極富特色。
2004年6月4日至7日,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在成都送仙橋藝術城舉辦了“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書畫、攝影、收藏品展”。在藝術城近18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共展出書畫作品260余幅,攝影作品160余件,古今中外錢幣、黃埔抗戰文物等收藏品近2000件。展覽得到了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人大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主委鈕小明等領導同志出席了開幕式。展覽期間,來自各地的黃埔同學、后代親屬及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好評如潮。一位黃埔同學激動地說:“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精心舉辦這樣一次規模大、水平高的展覽,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信心。我們更要發揚好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促進祖國統一出力。”一位觀眾還主動將自己收藏多年的黃埔軍校木椅贈送給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后代聯誼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元翰即興揮毫:“滿目琳瑯立意高,詩書影畫太豐饒。行年八十輝煌甚,時代風云黃埔潮。”
6月17日,四川省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大會在成都市金牛賓館隆重召開,緬懷先賢英烈,重溫黃埔精神。省委副書記劉鵬與參會代表合影并作講話。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肖光成受省委領導委托向全省黃埔同學表示熱烈祝賀和誠摯問候。參會人員100余人,盛況空前,省黃埔藝術團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所作的精彩專場文藝演出也為大會增添了一抹亮色。
校慶當月,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歷時大半年,精心編印的《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冊》順利問世。紀念冊為大16開銅版紙精裝彩印,300余頁,刊有圖片500余幅,黃埔軍校簡史、四川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歷史沿革、發展情況等各類資料30余萬字,內容豐富,生動翔實,可讀性強,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收藏價值,廣大讀者交口稱贊該紀念冊是不可多得的黃埔紀念精品。參加編輯工作的除省同學會機關工作人員,還有幾位黃埔同學。他們不顧高齡,滿腔熱情、盡心盡力地義務工作。整理編寫校史部分的黃埔18期同學劉中柱理事當時已84歲,依然不辭辛勞,在兩個月時間里奮筆勤耕,圓滿完成近6萬字校史資料的編寫工作;省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退休職工楊中陟老師既不是黃埔同學,也不是黃埔后代,他出于對黃埔軍校的景仰,主動找到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自告奮勇,義務參加紀念冊編輯工作,付出大量心血。在編輯過程中,他對黃埔軍校、同學會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十多年來和我們仍保持交流聯系,提供稿件資料,繼續關心支持著黃埔事業。2014年黃埔軍校建校90周年之際,他早早來到省同學會詢問紀念校慶有關事宜安排,表示愿為黃埔軍校逢十的大慶日子隨叫隨到,再盡心力,讓人由衷感動和欽佩。
改版記憶
2017年春節前,我來到對口聯系的成都市金牛區黃埔聯絡組同學陳雨田老人家中,為他送上困難同學春節慰問金和會刊《四川黃埔》。已近97歲高齡的陳老因腿腳不便近年來已很少參加有關會務活動了。當我說明來意,拿出裝著慰問金的大紅信封和《四川黃埔》時,老人一把接過刊物,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一旁陪同的陳老老伴連聲道著謝,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愛,告訴我老人雖視力不濟,但對會刊他依舊喜歡得很。老人對會刊的厚愛令我在這寒冷的冬日,也感受到濃濃春意和極大鼓舞。2017年恰逢《四川黃埔》改版15周年,我作為一直參與其編輯工作,和刊物一起成長的一名工作人員,對它的感情是濃烈而深厚的,那些點點滴滴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激勵著我繼續向前。endprint
2002年一季度,為了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樹立形象,讓更多的人了解黃埔軍校的歷史功績,了解黃埔同學在加強海峽兩岸交流交往、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特殊作用,認識理解和關心支持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工作,會機關克服經費緊張和人手不足的困難,擠出業務經費,并吸收了幾位有一定文字功底、熱心宣傳工作的黃埔同學和黃埔后代共同組成編輯委員會,將原來的內部宣傳資料《四川黃埔會訊》由簡裝版改為全新的彩印版《四川黃埔》,由原來的不定期出刊、每期8頁改為每季出刊、每期48頁,并開設了時事與學習、信息與交流、往事回首、回憶抗戰、人物風采、關愛篇、文苑等十幾個欄目,極大豐富了會刊內容。新版《四川黃埔》一經發行,反響十分熱烈,廣大黃埔同學、后代親屬和各屆人士的寫稿、薦稿熱情空前提高,各類稿件雪片般飛來,來稿量大增,編讀來往更加緊密。大家紛紛希望省同學會能用好這個宣傳載體,將《四川黃埔》長期辦下去。
歲月匆匆。15年來,《四川黃埔》作為宣傳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工作的重要途徑和平臺,歷屆編委會在豐富欄目內容、提高編輯水平、改進排版方式、增加圖片效果上不斷努力,刊物質量不斷提高,針對性、可讀性進一步增強,成為廣大會員喜聞樂見的學習交流園地,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展示省同學會工作動態和精神風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廣受各方面贊譽和好評。隨著歲月流逝,很多為了刊物的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良師益友已漸漸離去。他們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唯有厚厚的一摞《四川黃埔》記錄著曾經的筆耕不輟,他們的辛勤努力激勵著我繼續用心中的情、手中的筆為繼續辦好《四川黃埔》竭盡心力。
近20年歲月,仿佛是彈指一揮間。在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工作的日子里,我每每為黃埔同學們鐵骨錚錚的軍人氣概所震憾,為他們寵辱不驚、積極昂揚、從容淡定的樂觀胸懷所感染,更敬佩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樂于奉獻。他們為促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奮斗不息的愛國革命精神,促使我為黃埔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愈來愈強烈。回首過去的日子,有困難和困惑,但更多的是信任和理解,關心和支持,是真摯的情感,會心的微笑,是由衷的充實和溫暖。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和風骨的,“進入黃埔門,就是黃埔人”,在美好的青春歲月我有幸結緣黃埔,在這個有些人看來小而閉塞、無權無利的單位里工作、學習、成長,與黃埔軍校同學會一路同行,黃埔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血脈之中,指引著我不忘初心,努力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