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
摘要:“愛”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無盡動力。“愛滿天下”思想是他終身信奉的格言,是他崇高師德的體現。“愛滿天下”歷久彌新,它時刻鞭策著教師要用愛去溫潤孩子的心靈。常熟國際學校(以下簡稱“常國”)作為一所寄宿制小學,不僅在學習上,在生活上也時刻踐行著“愛滿天下”的思想。
關鍵詞:寄宿制小學;陶行知;愛滿天下
“愛滿天下”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愛滿天下”的核心是愛,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他從“愛滿天下”出發,發展博愛精神,他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正是有了這種“愛”,才有了他那種“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執著追求。
寄宿制小學,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辦學形式,在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的同時,也漸漸被社會公眾(尤其是家長)所接受、悅納。寄宿制小學就是指小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而且食宿也都在學校進行的一類學校,這類學校必須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安全等全面負責。孩子寄宿在群體生活中,相比走讀生,他們更懂得關心他人,如何與人為善,更深刻地知道如何獨立面對困難,怎樣照顧好自己。
這就要求教師及其他教職員工深刻領悟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思想,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精神,用愛去滋潤學生的心靈,用愛去澆灌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工作中踐行“愛滿天下”的教育理念。
“辛勤花匠”,靜待花朵次第開放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請你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見告訴我們:“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為此,要讓我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必須愛學生,以最大的耐心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感到真愛和溫暖,并形成一種愛的雙向交流,即產生“動情效應”。它會使學生更尊重老師的勞動,更愿意接近老師,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也將因此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教育故事被傳為佳話,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作為教師,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無與倫比的教育藝術。
(一)平等地愛
陶先生給出第一塊糖的時候,“準時”是陶先生對王友的表揚,“遲到”是陶先生對自己的批評。這種平等對話的方式一定會使王友在心理上產生震動,從而搭建起一個師生交流的良好平臺。
心理學中有一種“自己人效應”。它告訴我要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批評教育,就必須與學生保持“同體現”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學生看來,我和他是平等的,我是為他好。這樣,大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學生就不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批評的效果也就會更好一點。
悅,是班級里的一個女孩子,皮膚白白的,烏黑的頭發柔順齊耳,她內心細膩善良,行為習慣卻很差。記得去年冬天,外面下著大雪,我帶著同學們在雪地里玩耍。雪越下越大,我佇立在雪中,癡癡地望著開心玩耍的孩子們,這時,從背后伸過來的一把雨傘努力地想要舉過我的頭頂。我扭頭一看,她踮著腳,紅撲撲的小臉上滿是微笑,這個笑一直溫暖了我整個寒冬。可是,課堂上的她卻很讓人頭疼,種種舉動更是“嚇倒”了很多老師:脫鞋子,睡覺,吃鉛筆等等。正是由于這樣低效的課堂學習,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徘徊在倒數幾名,老師很擔心,家長很著急。經過一個學期的磨合,我漸漸摸透了她的心,用“打”一下+揉一揉的方法成功將她拿下。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嚴肅地提醒她課堂的紀律,甚至是嚴厲地提醒;課堂上,當她積極舉起小手,給出精彩回答的時候,我會和其他學生一起為她鼓掌。
陶先生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作為教師,我明白“愛”應該是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但絕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犯錯的學生,那樣只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學生喪失進取心,最終發展到破罐子破摔的地步。要真正做到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和每個學生平等地對話,從心底里愛每個學生何其難!愛優秀的學生不難,難的是如何去愛那些所謂的“后進生”;真誠地去愛學生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愛;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愛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在愛中真正接受教育。
(二)巧妙地愛
陶先生的第一句話壓根就沒提到王友打同學的事,而是在給王友第二塊糖的時候才算是提到了。讓王友更為吃驚的是,這不是一句聲色俱厲的批評,而是出乎意料的贊賞,贊賞的原因只是“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在錯誤中發現他的優點,使批評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叫人如何不感動。
當從王友口中說出“我錯了……”并進行自我反省的時候,陶先生達成了預期的教育效果,于是“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整個教育過程中,陶先生沒有一句批評的話,卻巧妙地運用留白自省的方法幫助王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是何等高超的教育藝術!
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總是習慣于把學生“請”到辦公室,學生肅立面前,我端坐椅上,列出其“罪狀”,并責令限期改正;更有甚時,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對犯錯誤的學生來一次疾風暴雨、雷霆萬鈞式的大批判。我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學生牢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從而吸取教訓。然而這種做法并不奏效,有時甚至適得其反。現在,我漸漸明白,教育的本質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喚醒,是對人內在潛質的開發和拓展,這就需要教師平和的心境和智慧的胸襟。
一朵花的綻放,一棵樹的長成,需要種植者適時地悉心栽培,也需要靜默地等候。或許教育也是這樣,教師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
“貼心媽媽”,守候心與心的約定
教育學生離不開愛,生活更離不開愛。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那么,有愛的生活,就是愛的教育,是從心出發,又深入心靈的教育。的確,感人之心者,莫乎于情,讓學生感受到除老師以外的其他人的真誠與愛,他們才能在學校安心學習和生活。endprint
心與心的靠近,是你在寒冷的冬日里溫柔地為我披上一件外衣;心與心的交流,是我在需要關懷時你撫摸在我額頭上溫暖的手;心與心的溝通,是你和我在操場上共同搖起的一根長長的跳繩;心與心的交換,是我們攜手漫步在夕陽下那身后灑落的一地溫暖。
在常國,她們就是學生的“貼心媽媽”——生活老師。有人說:“家是歡樂時的‘安樂窩,是煩惱時的‘出氣所”。常國的學生們從星期一到星期四一直呆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宿舍成了他們的“安樂窩”和“出氣所”。因此,生活老師在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才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生活老師不僅僅在宿舍中教會學生正確地穿衣、疊被和洗漱,還會走進課堂,跟學生們上生活常規課。生活老師教導學生:“洗漱要注意安全!”“在走廊里走路要輕輕走,慢步行。尤其是陰雨天,走廊的地面上比較潮濕,一不小心就會滑倒。”“樓梯安全也很重要。”生活老師還會通過兒歌來告訴學生保持良好的秩序才是節省時間的最好方法,比如說:上下樓梯注意多,上上下下不蹦跳,左顧右看我不要,排隊慢行靠右走,不擁擠,不打鬧,安全第一最重要!生活常規課,讓安全之花在無聲中盛開。
走出教室,生活老師和學生相約在操場,品味芬芳的山茶花香,沐浴春日的溫暖陽光,共享游戲的快樂時光,讓笑聲在游戲中譜寫信賴。走進圖書館,生活老師和學生一起徜徉書海,用故事啟迪心靈,用美文溫暖心房,讓心語在走走停停中收獲幸福。
“微笑天使”,呵護生命之花常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傾注對每個學生的熱愛、關心。”老師的任務是讓教育活動充滿陽光、春風和雨露,使每個學生感受到祥和、溫馨,能真切地感受到師生關系的融洽、同學之間真誠的友誼和學習的情趣。我認為,學校的其他教職員工也理應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幫助教師共同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
在常國就有那么一群可愛的人,她們的身影時常出現在校園里,她們頭戴帽子,身穿白大褂,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充滿著溫暖,嘴角上總掛著一絲微笑。每當學生見到她們,就感到格外的親切,她們便是默默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微笑天使”——校醫。在常國,校醫務室統一部署,各年級各班級每天堅持上報因病缺勤的學生信息,醫務室統一上報到上級指定的系統里面。同時,各年級各班級及體育科組老師還在醫務室的統一指導下,對存在特殊體質的學生進行排查,并匯總名單,及時和家長溝通聯系,關注特殊體質學生群體,有效預防了因學生特殊體質而帶來的意外事故。
在校醫們桌面上的門診量登記本上,詳細記錄著每天白天和晚上的門診量。學校要求值班醫生24小時在校,校醫室門口貼著當天值班的醫生和聯系方式,校醫不在校醫室時,師生有需求可以打電話。“我們接到電話后5分鐘內必須趕到校醫室,所以我們吃飯、睡覺、洗澡時,手機都放在身邊,深怕耽誤。”雖然覺得5分鐘趕到校醫室有困難,但是只要接到電話,校醫們都會盡快趕到校醫室。面對孩子們一張張充滿稚氣的小臉,她們用鼓勵的眼神傳遞力量,用有力的雙手攙扶著生病的孩子越過心靈的沼澤地,帶給他們擺脫痛苦的勇氣。她們毫無怨言,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說著同樣的話:“孩子沒事就好”。平凡孕育著偉大,奉獻醞釀著崇高。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們滿載著能量邁向輝煌的明天。
除此之外,“微笑天使”也很關心孩子們的飲食問題,她們經常來到孩子們的身邊,了解他們對飯菜的喜好,并俯下身子,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們多吃蔬菜和水果的好處。“微笑天使”的精心呵護同樣得到了學生們的感恩,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微笑天使”的喜愛的之情。
是呀,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有愛就有一切!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潤澤萬物。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愛或許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因此,我愿意毫不吝惜地將我的愛播灑給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盡情綻放美麗的笑顏。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四川出版社,2008年1月版,P245
[2]《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卷,《教學合一》,P169
[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華文出版社,2001年,P87
[4]《愛滿天下的陶行知》,群言出版社,2000年,P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