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諾
【摘要】實現人民利益務必要堅持黨的領導。從本質上來看,人民利益是為了促進人全面發展。二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章將從人民利益與生產力關系入手,結合人民利益哲學本質探究如何通過保障人民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民;利益;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變遷和發展,為人民服務是黨各項工作的核心和重點,一切事務以人民利益為主,對我黨各項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改善人民生存狀態、提升自身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社會進步。
一、人民利益與生產力關系分析
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落后生產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國加快生產力發展至關重要。社會主義發展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其根本價值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只有不斷發展生產力,才能夠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通過人自身能力、智力及創造力的發展,能夠改善人的生存環境,由受制于自然發展為控制和改造自然,成為真正的主人。因此,我黨各項工作要圍繞著生產力發展而開展,不斷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加快社會全面進步和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我黨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要推進生產力發展,為更多的人謀求利益,從而加快人的全面發展。
二、人民利益的哲學本質
就哲學角度來看,人民群眾利益的本質要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實現上述要求的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確保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始終是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也是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一直以來,我黨堅持領導人民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逐漸強大自身,在國際舞臺上尋求到自己的位置,掌握話語權。我黨在實踐中,強調學習和教育,堅決反對一切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加大治黨力度,反腐倡廉,確保所有工作都能夠服務于人民,以黨風廉政建設取信于民,在人民心中樹立良好的政黨形象,增強人民與政黨之間的和諧關系。
我黨在執政過程中,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路線,充分尊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好每件小事,切實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們各級領導深入現實之中,了解群眾真實需求,以此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意義上做到為人民排憂解難。通過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進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如此,通過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以此來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尤其是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等制度的實施,能夠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利益。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解決農村體制改革,緩解“三農”問題。
三、社會發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社會發展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滲透在社會發展之中。人作為社會主體,社會發展就是人的能力和價值實現的過程。我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人民所處的自然環境、勞動及家庭等進行了統計和關注。隨著時代發展,國家又擴大了關注點,如衛生保健事業、文化藝術及廣播電視等,上述這些社會發展內容及目標都要以人為核心,為人民提供更多服務,讓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豐富成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從而減少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狀況主要通過人民根本利益保障情況來判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的全面發展核心在于人民利益。在解決生存問題后,人的自身能力、素質也會隨之提升,人民的精神利益與人的全面發展越發突出。因此實現和保障人民利益,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隨之產生新的矛盾,并產生新的需求,可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密切。如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從自行車、手表,再到手機、汽車等,都是經濟發展的成果。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階段后,自身民主、平等及法制觀念日漸崛起和增強,希望參與到更多社會生活當中,行使自身各項合法權利。故國家要加快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只有逐步消除人民群眾需求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才能夠進一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利益始終是我黨發展的核心,在社會發展中,通過提高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現狀,并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包含群眾合法權益,真正想人民之所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旭友.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本質學說的新發展——兼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理論基礎[J].改革與戰略,2015,31(12):1-5.
[2]鄒曉抒.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與制度設計調整[J].改革與戰略,2016,32(11):20-24.endprint